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總計552篇
FILTER BY
策展人黃香凝繼《羅莎的傷口》(註1) 後,再次以《影像的謀反》(The Rebellion of Moving Image)為題,持續探究動態影像藝術的當代使命和形變。策展論述中開宗明義地表示,錄像藝術已從發展初期對於敘事性的抵抗和挑戰,轉為從電影拍攝傳統裡吸取經驗,進而重新擁抱敘事,處理當代社會性議題;而在這個建構敘事的過程裡,透過多元敘事結構、虛構設定等手法,試圖與現實僵固的態勢進行協商。此論...
藝術家李若玫於2015年〈一些關於藍的研究—尤加利葉〉與2016~2017年《剩餘的風景》系列,分別以尤加利葉及大王椰子樹作為主要的呈現型態。在2017年10月同行美國明尼蘇達州展覽交流活動中,李若玫在介紹這兩件作品時說了句「我就像個植物學家般觀察它們」,這句話引發我的興趣,於是想探究藝術家如何像個植物學家?而且作品中詩意造型裡的溢於言表,瞬間視覺的感知狀態如何生成?在爬梳來自澳洲的代表植物與台灣...
之一:時間 人類雖然有能力看見長、寬、高這三種東西,卻看不見時間,這是定論。但是,假使時間不是單一的?而是一種像水一樣能夠附著在其他東西上面的物體呢?譬如影像。 時間,它的確附著在四方形的畫面裡對吧?當人們看著影像的時候,會產生一種彷彿自己能夠看見時間的錯覺,那是因為畫面是由長和寬所形成的二次元,就只是因為它是一個被包圍起來的形狀而已。如果把視線從畫面移開,直接去看那些被拍攝的物體,時間就忽然消失...
1922年在印尼日惹成立的Taman Siswa(學生樂園),是一個抵抗西方殖民教育的另類學校,以 「Among」(爪哇語「教育」)為方法,培養學生掌握身體和靈魂的自由、和諧和規律。學生樂園除了教授一般語言、科學、經濟等科目以外,也注重爪哇傳統音樂和藝術教學。學生樂園不以追求科學知識和啟蒙為唯一目標,而強調感受、思考和體驗,並以發展民族主義、個性和文化為根基。難以想像的是,遍及全印尼的學生樂園在1...
難道人生不就是一系列隨著自我重複而不斷變化的圖象嗎? —安迪.沃荷,《沃荷對上基里珂》 編舞家孫尚綺在12月初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帶來〈攝影師〉這齣多媒體劇場表演。(註1) 這場表演以快速攝影先驅愛德華.邁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的軼事為藍本,描寫他的妻子芙蘿拉(Flora)因其過於專注在攝影技術的開發而被冷落,另結新歡不小心產子後被邁布里奇發現,導致情夫哈利.拉金斯(Har...
於法不容的感受性、自訂親緣、人擇系譜、烏托邦未來性、放逐的承諾,以及對於規訓正常界線的體制之怒—這些都是組成「酷異」於其當代應用中的幾種態度。「酷異」行動主義立場被發展成一種抵抗對性少數的迫害與抹滅的方式。但重點在於,它同時被安置在對許多渴望變「正常」的男女同社群所提倡的某種同化主義(assimilationism)的反抗位置上。自從「酷異(queer;原譯為「酷兒」)」一詞在1980年代的愛滋危...
Moira Hille選譯:以巡弋為— Moira Hille戚育瑄(翻譯)林書全(校訂)
Translation
March 22nd, 2018
海洋 有許多故事和詩歌以海洋為題,海洋孕育生命,是神秘有力量且充滿資源,「然而,這一切都在枯竭、面臨了消亡的危機,因為海洋已成為世界垃圾的儲藏室 (註1)」。始於1970年代的南印漁工運動開始捍衛海洋資源的使用權,將海洋稱為生命的源頭,要求有限制的取用以保證魚類不會枯竭、保護以漁業為生的社群。與其他面向相比,對於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從古至今都是人類強調的重點,受關注的程度遠高過海洋保育與維護。海洋覆...
1980年代是台灣社運和小劇場運動崛起的春醒期,第一個公開出櫃的同志祁家威,第一個公開的同志劇場作者田啟元,都在1980年後期躍上歷史舞台,本文藉由爬梳這段歷史脈絡,從中搜索運動和藝術實踐的辯證可能。 1986年3月7日,解嚴前一年,AIDS(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被視為無法治癒的境外絕症,不久前才出現本土死例 (註1),不由分說地與同性戀視同人人避諱如隱疾。28歲的祁家威召開了出櫃記者會,既不蒙面...
近年來,訴諸性別政治正確的展演作品開始被台灣社會接受,2017年九月在台北當代館開幕的《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正是最好的案例,它說明了藝術展館如何從文青同志的熱門打卡地點,轉為足以成為影響社會觀感的動員基地:恰似一種「從外而內」到「由內至外」的轉變。與此同時,同志內部或外部對於展覽的兩面評價,也反映出身為同志與藝術社群之間的內在張力,台新獎提名人郭強生對於《光‧合作用》提出的質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