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Filter By performance , 總計56篇
FILTER BY
一 ...
Pisitakun Kuantalaeng:泰國依善之聲 Pisitakun KuantalaengPenwadee Nophaket Manont (trans.)
Performance
August 23rd, 2022
某天傍晚,在Nhu爺爺和Aon奶奶的花園裡,Nhu在要去機場值夜班警衛之前,打開了AM收音機,裡頭正播放著Somjit Borthong的一首名為〈Ku-Lharb-Daeng〉(กุหลาบแดง)的摩蘭(mor lam)歌曲,正在屋內的Aon奶奶則以孟語(Mon)唱著搖籃曲。(註1) 附近的鄰居經常帶他們的小孩去Nhu和Aon照顧;我也是他們在週一到週五在搖籃裡帶大的孩童之一。不過我最喜歡的時...
《消身匿跡》是一齣張弛有度、纖細敏感的環境劇場作品。共由九位舞者完成,建立在樂舞腳譜訓練的身體素質中,通過一件由60個喇叭構成的聲響裝置(李德茂、陳昱榮作品),將現實空間擴大、重複與延遲,引領觀眾從富源蝴蝶谷景區柏油道進入隱形迷幻領域,演出歷經三次魔幻的轉場調度,最後以酸葡萄柚返回現實。是分享還是模仿,是失去還是傳遞?恰便似太魯閣族編舞家瓦旦督喜的溫柔:「如果夜(已經)變得黑暗,請你(一定要)變得...
花蓮銅門部落現今作為祭場之用的環境,是一個自河谷隆起的平台,這個平台在更早之前曾是太魯閣族的祖居地,當時的聚落,習慣將過世的親人埋葬家屋之下,因此直到部落居民遷居至河谷高處後,這塊祖靈匯集之處,始終都是部落族人的約定。在此神聖平台的一角,有座只剩橋頭的吊橋,過去曾以鋼索掛流籠的形式,連接著河谷對岸的水圳瀑布(翡翠谷)。銅門部落中另有一座能夠開放步行的吊橋位於河谷上游方向不及1公里處,連接著北側的發...
以終點為起點  應該很少臺灣人知道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在哪,至少在我決定要搭上西伯利亞鐵路之前,我以為那裡應該叫「海參崴」。海參崴其實是滿洲語,是清代中國給它的漢名,意思是海邊的小漁村,這個地方在1860年時由俄國(俄羅斯帝國)接管 (註1),而後被命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有東方統治者的意思。曾被俄國作家契訶夫形容為貧窮之地,契訶夫在1890年夏季隻身前往庫頁島 (註2),從此地...
大洋上煤炭的煙  隨風和巨龍一起飛翔 砲彈射擊的響聲  聲音如雷般隆隆 跨過萬里的波濤  發出皇國的光輝 —1897~1910年,〈軍艦行進曲〉歌詞第二段 (註1) 颱風呀 強烈暴風雨夾著轟隆的雷電 那天你來得真好 雷電追逐著颱風 令人陶醉 —1983年(?),摘錄江文也病中短詩(註2) ...
我們與多哥饒舌歌手Elom 20ce展開對談,他意圖將政治帶給群眾。 很難想像在這個地球上有多少饒舌樂手能夠和來自多哥的Elom 20ce一樣,如此小心翼翼地去處理參照。他可以在他處理的每種媒材上,都灑上大量歷史與文化的參照來展示出他的政治定位。從儀式性的面具與踩蹺,到精挑細選的傳統肯特布紋(Kente Pattern),快速一瞥他的影像不難發現所有的參照與符號都有許多面向。這位以洛美為活動據點的...
1. 1984年成立於日本京都的新媒體藝術團體Dumb Type,在1980年代日本的數位科技浪朝下,搭建了集體藝術實踐與數位表演藝術的另類實踐,命名直指「信息過剩但無法被辨識(一無所知)」的狀態,如日本學者淺田彰所下的註解: 極端的信息集成,且被抵消,接近而化為絕對之零。(註1) ...
黎明照亮 南方天空 送話筒中 宣告日出 文化先驅 放送天線高聳 電波遍響 無遠弗屆 JFAK JFAK —JFAK台北放送局台呼,黃大旺譯   南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