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總計552篇
FILTER BY
一 亞洲是具有多重的周邊視角且不斷在漸進時間裡連續互動的整體,倘若其中一端是從西方為中心的世界歷史軌跡展開過程中,被迫走上非主體化道路的東亞,另一端則是亞洲內部的秩序中,被迫處於邊緣地位的邊緣視角。這並不是指地理位置上的中心或邊緣,而是在帝國主義及民族國家振興下,亞洲價值、文化、國家政治、生命處境等層次上的壓迫/被壓迫關係的無限變動。這些都賦予亞洲一種政治上的意義,進而形成決定性的政治假想。藉由藝...
2017年二月,鄭先喻在VT非常廟的個展《Injector_before Null》裡,展出一件名為〈沙箱〉(sandbox)的作品。這件作品利用展場中的電波發射器,誘發觀眾手機創造一個程式測試空間 (註1),在觀眾進入展場數分鐘之後,手機開始收到一連串諸如「你有沒有看到任何東西?」、「你是否在入口處左邊見到那件動力機械裝置?」、「@3」或「你有沒有見到掛在牆上那幅畫?這是幅跟外星人綁架有關的畫」...
對於當代的電玩遊戲參與者,電競選手、手遊玩家,或數位藝術家來說,各種遊戲界面不可避免地參與觸覺指令的溝通。我們透過各種輔具來參加螢幕中的遊戲規則,而隨著資訊時代到來,這個介面也快速地改變審美經驗的面向,又或者說我們看到觸覺輔具所寫就的一種美術簡史或者感覺系譜。從人類學發現的特殊地圖到當代的虛擬實境裝置,我們也走進一場觸覺在指令到感知的冒險。   觸覺體驗的空間記號 ...
萬分榮幸能啟動這條眾人期待已久的鐵道路線,此等雄心壯志如今終於開花結果…我重申個人願景,在往後這三年必竭力排除萬難,讓大家見證國家前所未見的繁榮。 —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大帝(1893年4月11日)   畫面伊始,我們已經在火車上。眼前那一條鐵軌,長長的一直延伸至村落遠方。接著,我們跟著車廂在軌道上移動。畫面一直往後倒退。 一直退、一直退;直到火車全進入了隧道⋯   1. 光線...
2008年,侯俊明從橫濱開始名為〈亞洲人的父親〉的系列。後續他造訪不同城市,藉由訪談對話再製繪畫的方式,建構他一系列重新檢視自身的創作計劃。 侯俊明提及創作此系列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探尋他自身作為人子的生命經歷,進而與他的父親和解。而「父親」、「亞洲」作為這計劃的關鍵字,也同樣帶出標題後方所顯露出於亞洲近代史中,儒道佛的傳統思想與現代化、全球化後的碰撞與轉變。這些東西方思想的交雜如何型塑當下的亞洲父...
幾內亞灣的漫長海岸公路從貝寧(Benin)一路延伸到多哥(Togo)和迦納(Ghana)邊境。一年之中有很長的時間,公路會披著金色陽光,將沙灘與海水連成整片波光瀲豔的景緻,讓遠方貨輪忽隱忽現地附著在海平線上。汽機車總是倏忽而過,使道路兩旁的景象拉長扭曲成不同顏色的彗尾,在這樣的情況下,過客即使沒注意到博物館入口處精美小巧的看板,也不可能錯過隔壁以鮮紅色書寫「安徽賓館」四個中文字的巨大招牌。毗鄰著中...
對我來說,導演作者與民族誌學者,實際上不存在著介於紀錄片與虛構影片的分野。電影,這雙面的藝術,是由真實世界到想像世界的過渡。而民族誌、其他思想的系統科學,則是由一個由一概念世界到另一智力鍛鍊世界的持久穿越。(註1)   從1950年代起開始在非洲進行松黑族(Songhay)研究並拍攝民族誌紀錄片的導演尚.胡許(Jean Rouch),時常在其工作及書寫中意識到自己身處雙重特權:其一為手持...
始於1960年代,「Bahasa Jiwa Bangsa 」作為一個宣傳口號,目的是推廣以馬來語為國語的政令,卻恰好呼應著策展人黄雅君(Adeline Ooi)⁠與楊秀明(Beverly Yong)⁠的馬來西亞錄像創作溯源,在東南亞一詞體現的懸置地理政治框架下,當1989年劉康煜(Liew Kung Yu)⁠在吉隆坡國家藝廊發表複合媒材錄像⁠雕塑〈穿越識字之道(A Passage Through ...
2017是艾默加.歐格勃(Emeka Ogboh)十分忙碌的一年,首先是在卡塞爾文件展雅典展區呈現12頻道聲音裝置〈塵世軌跡(The Way Earthly Things Are Going)〉,歌唱聲與混凝土大廳攪拌出末日詭譎的氛圍著實令人印象深刻。不過說到底,該作品仍維持「聲音裝置」的典型佈展方式,亦即由發聲體和音場兩個基本元素組成,和他稍後在文件展第二部份的計劃相比要規矩多了。卡塞爾展區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