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總計547篇
FILTER BY
卡爾.所羅門!我跟你在羅克蘭 在那兒你比我更瘋狂 我跟你在羅克蘭 在那兒你一定坐立不安 —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urg)   精神病院裡的詩人 寫下《嚎囂》這首「垮世代」(Beat Generation)之聲的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urg),1955年10月7日在舊金山的一場朗讀會上,帶著酒意朗讀這首以自己與身邊友人為素材的詩,詩中不但赤裸裸地描述同性性愛與...
為純粹的語言本身是非歷史的,而絕對的自然不需要歷史。想像一個人一出生就懂得語言,就能夠說話,對這樣一個沒有幼年的人,語言就不再是已經存在需要挪用的東西了,對他而言,不存在語言與話語間的斷裂,也沒有語言的歷史性。但這樣的人即刻就能與他的自然結合,他的自然也總是先在的,他找不到任何斷裂和差異,因此也就無法產生任何歷史。 —阿岡本(Giorgio Agamben)(註1) 陳哲偉,1986年出生於台灣...
在民主社會裡,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衝突、資源分配的評判,是一個重要課題,而這個衝突,在藝術創作領域清晰地被突顯出來。 藝術創作彷彿是與大眾最不相干的領域,沒有經濟產值、無法創造廣大的就業機會、更沒有娛樂性,也常常被批評為「看不懂」、「不知道作品要表達什麼」,被說成少數藝術家與愛好者的興趣,彷彿離民眾的生活很遙遠。也因為藝術創作沒有明確的經濟產值,無法在商業或娛樂市場中流通,藝文機構與藝術家常常需要...
生產(中)的藝術1:潤滑液男孩陳柏屼 陳柏屼鄭文琦 (整理)
Meeting NML
April 14th, 2016
潤滑液男孩/陳柏屼:我這次會分享現在做些什麼,又為何變成現在這樣—我對性和身體的立場,以及我為何認為寫情趣用品的部落格很重要。首先,我叫做陳伯屼,台大社會系畢業後在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唸「文化研究」學程,主攻性別研究。最近決定的碩論題目是「在台灣的外籍移工男同志情慾研究」,如果大家認識這樣的人歡迎介紹。 大家有看過我的部落格嗎?該不會都是衝著顧廣毅來吧?簡單來說,我經營一個部落格,專門書寫身體和情慾。...
生產(中)的藝術1:媒體藝術家顧廣毅 顧廣毅簡婉竹 (整理)
Meeting NML
April 14th, 2016
顧廣毅:大家好,我要分享去年得獎的創作計劃。首先我會介紹背景,再來介紹新的計劃。我的創作與背景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我是藝術家也是牙醫師,以「TW BioArt」社群從事生物科學藝術的推廣。前陣子我在電腦裡翻到許久前在陽明大學唸牙醫碩士班一年級的報告,當時我做純科學和牙科材料研究,像鈦金屬、樹脂的實驗。做純科學研究時,我發現很多有趣的東西來自科學,但難以用科學做研究。所以我休學去唸設計,開始在實踐大學...
牯嶺街小劇場在去年10月推出「樂之形音樂週」系列的演出〈青年信物交換〉(註1),演出者是王永宏、張又升與楊政幾位劇場工作者與噪音藝術家。看慣了在當代藝術、實驗音樂場域裡的這類型表演,我好奇這個三人組合在劇場裡會有什麼樣的表現。 進入演出現場,主持人告知我們觀眾可在現場隨意走動。大家疑惑著哪裡是最佳聆位置,四處張望—現場座位散置空間周邊,中間幾張桌子,上頭零亂地擺置著密密麻麻的電子聲響器材,混音器、...
1978年在此處揭示自身 (註1) 這是柬埔寨藝術家萬迪拉塔那(Vandy Rattana)於立方計劃空間的個展《透工—萬迪拉塔那與他所捨棄的影像》,一打開門迎來牆面上的一句話。「1978」這個年份,看起來像一組神秘的數字。這組數字究竟揭示了什麼?或其本身所承載和驅動的,是怎樣的力量? ...
Patrick D. Flores—東南亞藝術的歷史與今天 Patrick D. Flores吳伯山 (翻譯)
Translation
March 21st, 2016
將「東南亞」作為分類的複雜性類比為劇場;某種程度上來說,就像理想化的大傳統(great tradition)在舞台上搬演,歷史景象與快速緊湊的都會生活錯置。東南亞也曾是19世紀至20世紀歐美帝國主義在世界各地擴張領土的舞台。一些人或許會認為東南亞也是現今貿易與移民的驛站。 「東南亞」的「亞」作為一種同位語(main coordinate),代表著它是亞洲的某個特定區域;「東南」則是特別的分類,不僅...
「我不是一個party girl」 這句話看起來像是某種宣言,將自己編製到某種類別,某種時間軸、空間意識以及影像之中。 時間的快慢、延續與斷裂、白天與黑夜、往前與後退,空間的切割與組構、光明與黑暗、懸置與飛躍,對於這個人的殘餘影像等以成千上萬種組合的方式輸入個人影像(電影)檢索系統,建構然後輸出。於是我到底是不是或曾經是不是一個party girl並不重要,這或許是(或不是)一句謊言。「派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