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總計546篇
FILTER BY
若要完整的閱讀,最初的臺灣與印尼電影,到底如何從過去影響到當代的影像生產?這些史料絕對是模糊又難以歸納分析,縱使可以依循著某些特定的方向,仍有許多尚未出土或永遠佚失的文字與畫面。從現有資料只能推論出,臺灣與印尼當時的影像產製,多是作為戰爭時期的政宣工具,卻也不得不牽涉到新、舊思潮文化的對話。   表演影像的誕生:場所、劇種、傳統與改編 自1895年日本人統治臺灣之後,12月城內北門街二丁...
那一年 西元1927年(昭和2年),臺灣民主與文化運動的推手「臺灣文化協會」左右分裂,內部重組、右派人士另組「臺灣民眾黨」;創刊於東京,長期反映臺灣本土輿論與報導各種社會運動的《臺灣民報》以增加日文版的條件獲准在臺發行;新生的左派無政府主義組織「臺灣黑色青年聯盟」遭舉發,受警察大規模搜捕被迫解散;由臺灣文化協會成員推動,立志成為中部地區文化交流與知識傳播場所的「中央書局」開始營運。不僅於此,這一年...
根據我在印度等地旅行的經驗,我發現,沒有一個精確的名詞能夠指這些跨越邊境、正在移動的人,因此我創造了一個新的單字:「TransBorderer」。 在〈TransBorder邊境計劃〉中,藝術家李奎壁為無國籍者虛構了一種資本主義式的跨國服務方案,但這些參與者都不具有可辨識的國籍(nationality)身份,他們可能是敘利亞內戰的難民、自緬甸逃往孟加拉的興羅亞人、冒死穿越撒哈拉沙漠與地中海前往歐洲...
走進位於台北國際藝術村百里廳的《聆聽的機器》(2019/3/22~4/23)展場,兩位藝術家的裝置作品分別以截然不同的姿態陳列於入口左、右的展間。王仲堃的〈風聽〉具有強烈個人風格的視覺造型,立刻令人聯想到精巧的樂器;紀柏豪的〈我想讓你說句話〉則以機械聲紋震盪在水面上,但現場並無發聲的其他物件。櫃檯後方的展間配置亦如此;左邊是王仲堃同樣吸睛的〈畫沙〉,右邊是紀柏豪的〈距離之歌〉和〈單向傳輸〉,後者除...
如今我們因武漢肺炎陷入不確定性,令人難以置信的疫情迫使大眾改變彼此間的互動模式,對同舟一命的想像也有所改觀,進而重新看待跨國主義。這已然是個不論世代、只要身而為人皆須齊心協力化解的生存危機。過去30年來,地球村的生活型態日益發展,我們也見識過最大規模的移民潮,以及看似與經濟命脈相連,以期能在物慾上相互補足而導致的森林濫伐。經過殖民統治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我們在人口遷移、省思普世主義、訴求政治團...
「相信世界的未來掌握在黃種人(yellow men)和棕種人(brown men)手裡。」在根據印度作者亞拉文.雅迪嘉(Aravind Adiga)的小說《白老虎》(White Tiger)改編的Netflix電影裡,故事的主人公巴蘭如是說。 黃種人這個說法顯得有些過時,但是確實仍然有人沿用,有一點阿公阿嬤的說法的感覺。棕種人這個說法這幾年也常常聽到。經歷了1960年代的美國種族衝突和運動,更是出...
遺忘歷史的人無法創造歷史。 —阿姆倍伽爾博士(Dr. Babasaheb Ambedkar) 藝術被視為一種普世性語言,但在藝術中是否存在著差異?哪些人用藝術實踐差異?為何他們認為特定論述應付諸實行?在南亞,大多數人仍然被排除在(那些排除他們的階層對)美的觀念之外,因而否認了前者的存在。根據婆羅門教,我們都是被排除者。我們都不夠美,我們的色相、外觀、歌聲、器樂、食飲、姓名、氣力、教育或資財微不足...
很多台灣的藝術工作者都熟悉或曾與香港的亞洲藝術文獻庫合作過,但可能對其在印度的姐妹機構Asian Art Archive in India了解得較少。印度亞洲藝術文獻庫自2013年以來將總部設在新德里,以建立南亞藝術的文獻庫為目的,並開展許多有影響的項目。我們很高興能邀請高級研究員Sneha Ragavan接受專訪並向我們介紹《南亞現代和當代藝術寫作書目》計劃(以下簡稱《書目》計劃)。  ...
疫情爆發前:村城空蕩寂 2020年像是一把屠刀齊頭式地向中老年殺去,在多數城市訃聞如雪花紛飛,南亞地區的死亡率雖然相對歐美國家稍緩,但仍有難以計數的人們在此時期感染、隔離、自癒或辭世。村村城城空蕩肅寂,在最危急的一個夜裡,甚至會收到兩三件朋友的長輩同時過世的消息,更不用說周遭社區因感染而遭軍警封鎖,行動被監控的常見街景。而藝術家社群多來自中產階級,因家中從醫或任公職者眾(是孟國死亡人口的主要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