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總計546篇
FILTER BY
去/中心化 黃彥霖 (黃豆泥)
Opinion
January 17th, 2023
自2010年代區塊鏈科技(Blockchain Technology)誕生以降,區塊鏈網路使用者更加注重數位資訊的匿名性(Pseudonomous)、擁有權(Owenership)與去信任化(Trustless)。歐盟於2016年通過《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世界正進入探索數位資料自主的時代。而在華語世界,網路使用者歷...
創造信任的機器? 徐詩雨
Opinion
January 17th, 2023
2015年10月31日,《經濟學人》在專欄以「信任機器」(The Trust Machine)為題,刊登了一篇關於比特幣的文章,當天比特幣對美金的價格為314.17USD作收。(註1) 文章替比特幣打抱不平,認為它承受太多污名,並且相信比特幣背後運作的技術—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將有能力改變整個經濟體系,甚至世界。文中直接了當的說:「簡單而言,它(指區塊鏈的運算機器)就是創造信任的機器。(註2) 這篇...
本系列專文分別針對性質不同的表演者,紀錄、爬梳及回顧,包含梳理新加坡資深獨立樂團天文台(The Observatory)與政府治理的歷史關聯,菲律賓聲響文化學者達鴦・雅洛拉(Dayang Yraola)的現場聲音工作坊及講座,並邀請臺灣書寫作者回顧從獨立聲響到當代藝術場域演出的歷程。透過不同的位置與發音方式,回應外在環境自城市空間、文化治理,乃至於聲音對聽者的特有的情緒、記憶與身體解構、重塑或穿透...
本系列專文分別針對性質不同的表演者,紀錄、爬梳及回顧,包含梳理新加坡資深獨立樂團天文台(The Observatory)與政府治理的歷史關聯,菲律賓聲響文化學者達鴦・雅洛拉(Dayang Yraola)的現場聲音工作坊及講座,並邀請臺灣書寫作者回顧從獨立聲響到當代藝術場域演出的歷程。透過不同的位置與發音方式,回應外在環境自城市空間、文化治理,乃至於聲音對聽者的特有的情緒、記憶與身體解構、重塑或穿透...
思考白浪徵狀:與蔡林縉對話 吳其育、陳璽安 (訪談)陳璽安 (整理)
Interview
December 31st, 2022
本次與學者蔡林縉的對話中考慮了定居殖民結構的概念。試想,若定居殖民仍是進行式,那麼,當前應該也有一部隱而不顯的「定居殖民宣傳片」,並且將比歷史上的殖民宣傳更難識別。本次訪談圍繞著這部虛構的宣傳片展開,希望透過與蔡林縉的對談,了解這部未來宣傳片的內容。究竟,這部勾勒出臺灣當下徵狀的定居殖民宣傳片,其樣貌為何?   感謝您接受我們的訪問。為了尋找一部當下的定居殖民宣傳片,我們希望借助您的專業...
閱讀歷史的邊緣:與陳偉智對話 吳其育、鄭文琦、許修豪 (訪談)吳其育 (整理)
Interview
December 31st, 2022
本次與歷史學者陳偉智的對話聚焦在殖民史料應如何再現歷史現場。日治時期的博物學家透過攝影作為田野方法,在當時,影像技術如同治理工具,研究則多以有用性作為目標。假設在一個架空時空中,存在著一份不代表著治理者觀點的檔案,以不同的方式記錄著當下的人種、物種及其生活環境,那麼,我們該如何閱讀史料與歷史現場的關係,並想像是否存在著不具「殖民目的」的檔案?   您在〈攝影作為民族誌方法〉(2017)中...
和自然—文化重新相遇:與謝一誼對話 徐詩雨、吳其育、鄭文琦 (整理)徐詩雨 (整理)
Interview
December 20th, 2022
我們希望以推想的方式問答討論「潮濕環境作為物物相關的連結」的概念。謝一誼在〈吃冰〉這篇文章中 (註1),簡述了近年的實踐,並以「潮濕」作為介質特性去連結物物相關的世界。我們很感興趣於她提到花鳥蟲魚市場的交易活動,與其所處的人類中心與去人類中心間的邊界,所以希望從物(或生物)的交換機制討論,來想像是否有種當下人類所忽略,但在未來卻迫切需要的循環生態觀。   您在Creators計畫的《海水...
初識林益仁的名字是看到他的〈從生態靈性觀點看食物〉(註1),林老師寫到他到尖石鄉行走紀錄泰雅族小米播種的和解儀式(Sbalay)以及他的反思,隨後才又看到他的更多文章。在深入理解他的背景以前,光是閱讀網路上的文字,實在很難想像林老師不只是倫敦大學的地理學博士,更是一位長期浸淫於原住民田野知識裡的生態學家。   您過去是從傳統認知上的理科背景出發,在生態學領域也都有非常理科的範式方法,為何...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