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總計552篇
FILTER BY
自達賴喇嘛1997年第一次造訪臺灣開始,西藏議題以及對於流亡藏人的討論在臺灣逐漸增加,當中不乏提及臺灣、西藏與中國自20世紀以來複雜的歷史者,如林照真的《喇嘛殺人》(1999)、林孝庭的《西藏問題:民國政府的邊疆與民族政治(1928~1949)》(2006)等,相關運動近年來更與其他人權組織組成策略性聯盟,臺灣與藏人行政中央(Central Tibetan Administration)的往來也逐...
我剛開始了解哈洛威是從SF開始的,他在一個未能出席的獲獎感言中相對清楚的解釋的這個想法,這個獎項是由科幻虛構研究協會(Science Fic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頒發給在該領域具有傑出貢獻的終生成就獎項。這篇獲獎感言標題為:「SF: 科幻小說、臆測性寓言、翻花繩與迄今(SF: Science Fiction, Speculative Fabulation, Strin...
硫磺氣味和人行道孔冒出的白煙,是很多人來北投的印象,關於和火山一起生活這件事,居住在北投的各個族群應該很有心得,這裡的凱達格蘭人曾經挖硫磺與漢人交換物資,漢人也曾在磺水流過、不利種稻的土壤上種植藺草(鹹草),直到日本人帶來了泡湯的習慣,櫛比鱗次的溫泉旅館帶來了商機,也帶來了酒家菜和陪酒業,北投的地貌就隨著這些生活習慣起起伏伏地變化著。然而北投仍有世代務農的家族,他們在山上種桶柑、採筍子,平時也少量...
悠游自在 吳礽喻
Opinion
March 14th, 2023
● 調頻 attunement 2022年生態女性主義學者Astrida Neimanis在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Okanagen分校開了一堂課,主題是關於attunment(調頻)(註2),我雖然不知道課程的詳細內容,但它引發了我的好奇心。Astrida Neimanis(引用)的其他文化理論書寫及用字:everyday militarism(每日武裝狀態、日常戰備主義)、embodied inde...
我於2021年參與「恐龍的顏色是愛中國」讀書會,講師謝一誼就「物種多樣性」概念討論,開啟我回想那些曾與我共同居住的生物們。牠們多是空間的訪客、部分是空間的原住民,在獨居的過程中我樂於接受牠們的陪伴、對牠們的行為進行觀察,有時也參與牠們的生死。總之牠們的出現的確構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但同時我也為如何更近一步理解牠們、平等地表述彼此既深刻又生疏的互動感到困擾。德勒茲拼裝的概念,將物種甚至非生命的物質視...
● 在地 as Carry 「在地」非關於人 ;「在地」不是倫理集合;「在地」不處理意識形態。「在地」應以「限地」(In situ)的方式被理解,因為「限地」保留了事物與環境之間的原生關聯性。如果將觀察的對象放置到單純的環境中「異地」(In vitro)檢索,反而體現的是檢索事物的框架,以此基礎做的後續發展是關於「框架」的秩序,而非「在地」的內容。 「在地」由Mind-scape、Bio-scap...
一、 2023年,從一個高中生業餘噪音樂迷轉而成為創作者至今,近十年光陰,過半的青春期皆在此中度過,我也不再是場景裡最年輕的那一位。 時間倒回2012、2013年,社群媒體正興起,Youtube、維基百科、Discogs、Soulseek、各種 (通常附上專輯介紹和盜版下載連結)地下音樂Blogspot,充斥著大量資源及資訊。對一個網路世代的15歲極端音樂阿宅來說,接觸實驗音樂/噪音好像也是命定中...
去/中心化 黃彥霖 (黃豆泥)
Opinion
January 17th, 2023
自2010年代區塊鏈科技(Blockchain Technology)誕生以降,區塊鏈網路使用者更加注重數位資訊的匿名性(Pseudonomous)、擁有權(Owenership)與去信任化(Trustless)。歐盟於2016年通過《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世界正進入探索數位資料自主的時代。而在華語世界,網路使用者歷...
創造信任的機器? 徐詩雨
Opinion
January 17th, 2023
2015年10月31日,《經濟學人》在專欄以「信任機器」(The Trust Machine)為題,刊登了一篇關於比特幣的文章,當天比特幣對美金的價格為314.17USD作收。(註1) 文章替比特幣打抱不平,認為它承受太多污名,並且相信比特幣背後運作的技術—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將有能力改變整個經濟體系,甚至世界。文中直接了當的說:「簡單而言,它(指區塊鏈的運算機器)就是創造信任的機器。(註2) 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