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總計546篇
FILTER BY
前言 「參與」(participation)及「協作」(collaboration)在當代藝術實踐中是一個備受關注的概念,而在馬來西亞的語境裡,這兩個概念體現為一個傳統的號召:「gotong-royong」。「Gotong-royong」的字面意思大致為「幾個人一起搬運東西」,引伸意義為「在共同利益下的互相合作」,其實踐在馬來群島有著久遠的歷史,但是隨著現代發展的影響,它在傳統社會中已日漸式微。 ...
Pisitakun Kuantalaeng:泰國依善之聲 Pisitakun KuantalaengPenwadee Nophaket Manont (trans.)
Performance
August 23rd, 2022
某天傍晚,在Nhu爺爺和Aon奶奶的花園裡,Nhu在要去機場值夜班警衛之前,打開了AM收音機,裡頭正播放著Somjit Borthong的一首名為〈Ku-Lharb-Daeng〉(กุหลาบแดง)的摩蘭(mor lam)歌曲,正在屋內的Aon奶奶則以孟語(Mon)唱著搖籃曲。(註1) 附近的鄰居經常帶他們的小孩去Nhu和Aon照顧;我也是他們在週一到週五在搖籃裡帶大的孩童之一。不過我最喜歡的時...
沈柏逸:咪咪喵喵宣言 沈柏逸張新 (Trans.)
Art Production
August 17th, 2022
咪喵,咪咪喵喵?😽 人類,太人類的? 咪咪喵喵不只是關於貓,而是對過去的重估,以及感受力與想像力的重塑。咪咪喵喵不是在instagram不斷浮出貓咪視覺形象(療癒、幽默或可愛),更多是我們如何撫摸貓咪的感受:難以化約的強度、生成本體的力道以及對整體的感受力。 今天社群媒體的「訊息」不斷簡化這種無法被化約的強度。這套媒體機制把所有對貓的複雜感受,化約成貼圖、懶人包、以及資訊表,讓人可以迅速接受到一個...
將「技術」帶進關於神秘主義在近期台灣當代藝術裡的顯現與應用的討論之中是極其有趣的追問。首先,「技術」與「巫」,與「藝術」及「美學」似有著極其密切的語意關係。在古代漢地的《說文》裡,「巫」被解釋為: 與工同意;釋工:巧飾也。象人有規矩也,與巫同意。 考量到巫的實踐目的,那麼「巫」字在漢地指涉的或許便是與無形溝通的技術?另一方面,英文「art」的字源為拉丁文的「artem」,亦為「技術」之意。而我們常...
韓文「巫俗」(무속,musok),意為「俗民」的「巫」的信仰與實踐,是今日被稱為韓國薩滿(샤먼,shaman)的民間宗教。它的歷史可以追溯至韓國的史前時期,並在漫長的歲月裡受到道教、儒教、佛教,甚至是基督教的影響而演變。巫俗的儀式稱為「kut/gut」(굿,無對應的漢字);儀式的執行者稱為「巫堂」(무당,mudang),也就是薩滿祭司。他們透過歌曲或舞蹈進行意識轉換,在出神的狀態下與不同類型的神明...
《消身匿跡》是一齣張弛有度、纖細敏感的環境劇場作品。共由九位舞者完成,建立在樂舞腳譜訓練的身體素質中,通過一件由60個喇叭構成的聲響裝置(李德茂、陳昱榮作品),將現實空間擴大、重複與延遲,引領觀眾從富源蝴蝶谷景區柏油道進入隱形迷幻領域,演出歷經三次魔幻的轉場調度,最後以酸葡萄柚返回現實。是分享還是模仿,是失去還是傳遞?恰便似太魯閣族編舞家瓦旦督喜的溫柔:「如果夜(已經)變得黑暗,請你(一定要)變得...
花蓮銅門部落現今作為祭場之用的環境,是一個自河谷隆起的平台,這個平台在更早之前曾是太魯閣族的祖居地,當時的聚落,習慣將過世的親人埋葬家屋之下,因此直到部落居民遷居至河谷高處後,這塊祖靈匯集之處,始終都是部落族人的約定。在此神聖平台的一角,有座只剩橋頭的吊橋,過去曾以鋼索掛流籠的形式,連接著河谷對岸的水圳瀑布(翡翠谷)。銅門部落中另有一座能夠開放步行的吊橋位於河谷上游方向不及1公里處,連接著北側的發...
南方阿片統一論 (1943) 荒川淺吉鄭惠文 (中譯)黃亮融 (Trans.)
Art Production
July 14th, 2022
談到鴉片問題,儘管它只侷限於東亞領地,但仍被視為全球性的國際政治問題,原因之一就跟前述一樣,因為鴉片是美英等白人列強用來侵略、壓榨東亞的獨一無二的武器,但現在帝國敲響了警鐘,這些白人列強已被民族的覺醒給徹底擊退了。不過,即使白人離開了,他們在過去一世紀養成的陋習,已根深蒂固不可拔除,對此該如何處置,是左右今後東亞民族興亡的重要問題,必須舉十億民族之力,以最認真的態度去面對。跟米、鹽同等重要,鴉片被...
1998年稻米獠牙(Taring Padi)成立之際,成員們大多來自藝術學院。當時蘇哈托(Suharto)政權已經統治30年,政權開始弱化。那是一個讓我們將所學投入抗爭的時機。當時印尼的藝術只有兩種選擇:持續追求美學或是投入群眾創作,稻米獠牙選擇了後者。 —Mohamad ‘Ucup’ Yusuf 2019年七月,印尼藝術家群體(collective)稻米獠牙的成員們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