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總計552篇
FILTER BY
失竊的共有財(commons) 人與動物區別為何?1907年,日本殖民官員安井勝次在其研究中宣稱 (註1),臺灣原住民不具備法人格(personhood)。由於原住民不受日本國家法律的權利、保護、特權、責任,以及法律義務約束,所以他們並非法律意義上的自然人。安井甚至引用了各種資料,以表明原住民等同於動物。因此,許多先前原住民所簽訂的契約,都被視為無效。台灣各區域被再度清冊,眾多土地遂成無主之地。政...
臺東聲音藝術節是由臺東縣政府文化處委託策展人張溥騰,於臺東美術館所舉辦的年度大型聲音展演活動,自從2020年以來每年大約10月中旬至下旬的週末舉辦,同時結合跨域聲音展演市集、藝術展演和藝術家駐館創作等,並從第二年起加入「聲音敘事影展」,為這個專屬於東臺灣的在地聲音活動添加更多元的聲音元素。而從第一年的「Tengilen」、第二年的「回聲記憶」,發展到今年的「消失的聲音〔____〕」,藝術節的策展主...
2017年,吉姆.湯普森藝術中心(Jim Thompson Art Center)發起一項名為《Molam移動巴士計劃》(Molam Mobile Bus Project)的有趣展覽,並由研究員Arthit Mulsarn經營,他對冷戰時期的摩蘭音樂進行研究。由於摩蘭音樂常在村莊、市鎮和街區的佈施儀式上播放,這個移動計劃在伊善的不同地區旅行並展示了摩蘭的歷史。它被組織為一個流動的展覽,以講述和呈現...
我們越洋採訪高重建(以下簡稱「Kin」)時,他才參加完網際網路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在加州海岸的紅杉林裡主辦的DWeb Camp,這是一個自2016年起,組織眾人討論如何打造去中心化網路(decentralized web)的活動。Kin將他在DWeb Camp的見聞,以書寫Writing NFT(可直譯為書寫NFT)的形式發行,作為寄給朋友和讀者們的明信片。 熟悉加密貨幣與數...
為期一週的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Festival 2022)落幕,終於可以遠離由輕鋼架、塑膠軟管、電子螢幕構成的架空世界。結果我們一到大排長龍的維也納機場報到櫃檯,便巧遇藤幡正樹(Masaki Fujihata)先生。他主動跟我們打招呼,於是我鼓起勇氣發問:「參加了這麼多屆,藤幡桑怎麼看次活動呢?(另外可不可以拍合照)」我實在太好奇日本新媒體藝術先驅如何看待今年林茲。藤幡...
關於封閉世界和推測性遭遇的筆記 李雨潔鄭文琦 (中譯)
Image
September 12th, 2022
這篇短文提出了一些思考推測性遭遇(speculative encounter)的方法,這些方法可能可以用來借鏡並闡釋全球藝術史的寫作方法。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後殖民立場的敘述已經成為當代亞洲藝術創作實踐的核心追求,許多這樣的敘述與藝術史書寫裡關於時間性、地方性、身份認同與文化傳播的途徑有所對話。由於這聽起來或許是過於有所企圖的宣告,且讓我們從BLEED數位現場雙年展的《白浪的定居殖民博物館》開始,沿...
這篇文章的書寫起點,是我嘗試為自己在第15屆文件展一週間經歷的複雜感受,進行後設的、個人的咀嚼。文件展對我而言,夾雜著歡騰與不安,一方面參與國際藝術社群的大型派對,一面作為觀眾或參與者,為了「有效進入」這場去中心的多重敘事現場而焦慮不定。 文件展的熱鬧紛呈來自策展團隊的集體協作方法。作為這屆策展精神的lumbung(穀倉)一詞 (註1),隱喻藝術社群對資源的集體管理與分配。在雅加達,runagru...
前言 「參與」(participation)及「協作」(collaboration)在當代藝術實踐中是一個備受關注的概念,而在馬來西亞的語境裡,這兩個概念體現為一個傳統的號召:「gotong-royong」。「Gotong-royong」的字面意思大致為「幾個人一起搬運東西」,引伸意義為「在共同利益下的互相合作」,其實踐在馬來群島有著久遠的歷史,但是隨著現代發展的影響,它在傳統社會中已日漸式微。 ...
Pisitakun Kuantalaeng:泰國依善之聲 Pisitakun KuantalaengPenwadee Nophaket Manont (trans.)
Performance
August 23rd, 2022
某天傍晚,在Nhu爺爺和Aon奶奶的花園裡,Nhu在要去機場值夜班警衛之前,打開了AM收音機,裡頭正播放著Somjit Borthong的一首名為〈Ku-Lharb-Daeng〉(กุหลาบแดง)的摩蘭(mor lam)歌曲,正在屋內的Aon奶奶則以孟語(Mon)唱著搖籃曲。(註1) 附近的鄰居經常帶他們的小孩去Nhu和Aon照顧;我也是他們在週一到週五在搖籃裡帶大的孩童之一。不過我最喜歡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