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近期在國際間掀起了不少關於動態影像與檔案的討論,例如今年亞洲文獻資料庫(Asia Art Archive)和MOMA合作舉辦一場名為「檔案衝動:收集與保存動態影像在亞洲」的研討會。
可見的與可書寫的
在研討會的介紹裡,指出了一個廣泛的事實;從1950年代開始,在亞洲有著活躍的實驗電影、動畫與錄像藝術的生產,在缺乏檔案機構進行作品的修復與傳播的狀況下,許多作品無法被保存,更別說開放資源...
藝術家史戴爾在她的文集《猥瑣的螢幕》(The Wretched of the Screen)中以美學上影像的「再現」危機,數位影像和社群媒體的文化現象來切入政治上「再現」—也就是「代議」的危機。
後再現,反再現
史戴爾從自己的背景,記錄片論述中核心的「拍」與「被拍」,「再現」與「被再現」,詮釋權和權力關係的討論出發,引入思辨唯實論、物的能動性的觀點,跳脫此現代主義二元的權力關係。更引...
2014年一月,我坐著客運,從新柔長堤(Johor-Singapore Causeway)越過柔佛海峽,在兩天內匆匆看完散佈於不同展場的新加坡雙年展。新加坡常年如夏,環海,頂著大太陽從一個場館步行到另一個場館,身體黏稠。那一次新加坡雙年展的主題是《如果世界改變》(If the World Changed),很有野心地集結了27位東南亞策展人和上百名藝術家(大部分來自東南亞區域),試圖「建構一個與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