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總計552篇
FILTER BY
廢島、受傷的人、非地方與招魂術 區秀詒 戚育瑄Kris Chi (翻譯)
Performance
June 30th, 2017
賈曼(Derek Jarman)的電影《塞巴斯蒂安》(Sebastiane)裡有這麼一段獨白: 萬歲金黃太陽之神 天堂與大地在黃金中被統一 在金黃色的光線下梳你的頭髮 你的手中是狂喜玫瑰在焚燒 輪子轉了一個完整的圓 四方而來的風變得涼爽 燕子從東方升起 門開啟了 你的身體,你赤裸的身體 被神秘所啟動,往前 那讓所有顏色都不一樣的美 往世界前進 萬歲金黃火焰之神 金黃烈焰、狂喜、赤裸、神秘,這是英國...
針對寂靜和喧囂,我創造語言即自由,它每天創造自己,也將我創造。 ─奧克塔維奧‧帕斯 數位藝術創作在台灣獲得主要的資源,首先是來自於2002年的國家政策「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在速成式建設的規劃之下,數位藝術創作的預設位置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幾項工作之一,開始出現治理的需要,並很快便被論述成為台灣這個科技產品生產國的計畫經濟中一個重要環節。同時,數位藝術也與文化創意產業形成陽光與陰影的成...
系統性研究與脈絡梳理的遲到 美術館轉變成黑盒空間,以裝置或多屏幕型態大量展出錄像藝術作品,此一趨勢已可追溯到上世紀的1990年代。20多年來,錄像藝術無疑已成為許多當代藝術展演中必不可少的主流形式,甚至被視為創作實踐與表達的基本預設。細究其初步成因,在創作端,這與攜帶方便的家庭式手持錄影機之普及息息相關。輕巧的影像機具使創作者框取世界、修編影像的成本負擔都大幅降低;數位化的革新更是讓各種紀實性的踏...
台灣的「動力機械藝術」(Kinetic art)是不是數位時代即將消逝的類型?這個問題如果可以成立,應當不是在「作品」的層次上,換句話說,並不是因為「數位」與「動力機械」兩者在問題意識上看似明顯的「媒介」(或「媒材」)之爭,而是一個論述層面上的提問。換句話說,我們把「動力機械」作為一種作品的「類型」,認定為一種歷史性的分類方式,在台灣數位/科技/新媒體藝術從2006~2016年(「數位藝術節」10...
Art Production
May 29th, 2017
I、閃光 區秀詒以「派對」命名的〈If the Party Goes On〉系列作品,有一個謎樣的影像序曲〈To the Party〉。首先,我們看到有幾個在樹林裡拍攝的連續空鏡頭,在陽光無法完全穿透的森林深處交織著,無名的野草與灌木叢,規律的刻痕,取漆工人所遺留的痕跡,游移的光影飄過樹幹上的紋路。一名五官深邃的異族男子身穿紗籠,做工繁複的圖紋在黯淡的森林裡使人眼睛一亮,赤足隨著清脆的鈴聲與打擊樂...
為了深入理解Baan Noorg文化藝術空間策展人蓬佩萊與傑若達.明瑪萊(Pornpilai and Jiradej Meemalai;簡稱Jiandyin)策劃的《365天:生活美術館》(365 Days: Life Muse)研究計劃與展覽,我與同樣來自台北的觀察團召集人羅仕東在開幕前一週抵達曼谷,位於泰國藝術大學(Silpakorn University)的兩層樓藝文中心,從1月26日到2月...
然而,這恆常的觀察者,沒有任何故事好闡述,更罔論存備智慧與認知萬事變遷的能力,深鎖在崇偉且不可變異的當下,毫無既往究來的感知。倘若沒有記憶賦予〔錄影機〕生命,事物宛如殘像瞬息閃過影像的平面,永久地消逝不留蹤跡。 —比爾.維奧拉,〈黝黯錄像〉(1990)(註1) 我深信歷史是記憶真正的藝術,那些散逸的與我們所能掌握的資料同等重要,倘若他們因為特定理由消失,不論是意外或刻意的疏忽,或許正是那不確定的力...
每一種文化首先都是某種特殊的時間經驗,這種經驗不改變,就不會有新文化出現。 —喬治.阿岡本(Giorgio Agamben)《嬰兒期與歷史》,1997年   2016年9月12日,示威者占據了臺北街頭。這是為了抗議臺灣的女總統蔡英文在今年上任後,造成中國來台遊客人數減少了15%。(註1) 但外國來台遊客人數整體而言其實是增加的。(註2) 這一小群旅遊業者利用中國來台遊客人數減少這個現象...
冷戰開展的時間正是許多思想家言下歐洲沉睡的時間,歐洲在戰後本土一分為二的時間中,1967年保羅策藍的詩集《呼吸間歇》(Atemwende)寫下了〈凝結〉一詩,沿著詩句「還有妳的/傷,羅莎。/妳的羅馬尼亞野牛的/犄角的光」,策蘭透過典故點燃了馬克思主義者,羅莎.盧森堡的一生。對歐洲來說,策蘭透過了「羅莎」之名,將意義與指涉混為詩歌中的共同體,一道歷史中不可逆的歲月寄居在文字上頭。 1917年12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