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ARTICLE
總計552篇
FILTER BY
五、田野中的攝影 今欲攝影番社風俗,要番人男女數人集來 我聞此老人約九十歲,因欲問伊,阿眉社舊事。(註1) —田代安定,1896 人類學家如何拍攝照片呢?如果總督府留下的照片是招來從軍攝影師所拍攝的,而伊能嘉矩又只是善於使用影像資料作為民族誌方法,但自己並不操作攝影機,那麼實際在田野中,帶著攝影機的人類學家呢?在田野中拍攝照片如何成為可能呢?亦即,田野工作中的攝影,是如何成為田野方法呢? 189...
三、官方機構的民族誌與人類學影像 現在剛好是臺灣始政四十週年,為其紀念,拍攝日漸變遷的蕃族風習與理蕃現狀,加上蕃地景觀,以「蕃界展望」為題,發行本寫真帖。(註1)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1935 1895年9月10日,在臺灣總督府內的總督樺山資紀首次蕃人會見現場,招來攝影師留下影像紀錄,見證此一歷史性事件。照片的攝影者,是從軍攝影師遠藤誠。此次總督會見蕃人的照片,收入了隨後在1896年由遠藤...
原來臺灣的蕃界,尤其是東部的蕃界曾經獲得了「The Darkest Formosa」的稱號,是確實有其由來的。我冒險多次並花費了龐大的費用,前後三次渡臺調查,幸而給黑暗裡的臺灣東部及紅頭嶼帶來了一線光明。(註1) —鳥居龍藏(Tori Ryuzo),1899   一、前言 1896年日本人類學家鳥居龍藏,受東京帝國大學人類學教室派遣,到臺灣進行人類學調查。鳥居的台灣調查,是首次日本人類...
若說《裸:泰德美術館典藏大展》是成功橫移自歐洲身體描繪的美術史敘述,則同一時間於高美館展出的《靈魂的墓穴、神廟、機器與自我》則提供來自臺灣的地域性參照。該參照不僅顯現了於殖民體制下的非西方美術史,在建構身體描繪上的困境,同時回應了西方美術史中的身軀崇拜傳統,提出另一種異化的反例。 在《裸》一展中,我們可以看到一道清晰的脈絡:該脈絡貫穿了希臘羅馬古典文化中對於人類理想身體的膜拜,並一路聯結至歐洲的古...
前世我見到她與悲傷的乾草莖 我見到她坐在那兒哭泣,傾盆大雨正落在午後樹林裡 樹木轉為枯黃,但她仍然沒回家 樹林裡吹著冬天的風,她一個人站得孤寂 前世我見到她和一枚孤單的太陽 我見到她坐在那兒唱歌,雲層漸漸覆蓋了森林 在秋季變色的樹林裡,雲朵悲傷地飄浮著 在天寒地凍的冬日樹林中,雨繞樹而行 在每個日子裡,我仍希望、我仍持續等待著她 我希望她能回到這裡,於是生命值得慶賀 春天來臨了,親愛的,請回來吧!...
空襲一:澳洲版的珍珠港事件 在澳洲達爾文市因戰爭出現的「達爾文儲油隧道」(Darwin oil storage tunnels)是一個只限定在可旅遊的乾季所開放的古蹟,而城市本身在澳洲戰爭史的定位上,隸屬於二次大戰中太平洋戰爭的一部分,也是澳洲唯一飽受空襲的地點。1942年2月19日,達爾文市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被日軍慘烈轟炸,是繼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事件之後的大幅度進攻。日本攻下澳洲北部...
以現代媒體為批判素材的作品,時常刻意忽略—長期以來僅用同一套智識系統詮釋訊息的再現,甚至高度強調性別的議題也反而模糊資訊中「人格」與「性別」語言能被架構的格局。除非你對流行語很敏銳,否則很難一眼辨識對方隱藏在屏幕後方的真實樣貌。或者說、任何年齡、體態、性別的差異者,一旦進到這些由電腦程序安排的「社交系統」後,所先呈現的都是同一種狀態相似的「身體想像」。本文將從平庸者的社群世界、到實名消費下的金融場...
《歷史變體》後台直訪:劉致宏 馮馨 (整理)王韓芳 (訪問)Jasper Chen (翻譯)
Sound Scene
October 19th, 2018
在〈聲音地誌〉(Sound Geography)創作計劃中,劉致宏正如一位記寫者 (註1),其作品提供觀者一則極度個人感性、一則極度寫實(記錄)的經驗集合。〈聲音地誌〉為一出版系列刊物,每冊為一個地方的書寫本,透過實際走訪、蒐集地方歷史、居民口述故事、拍攝影像資料,再經由創作者的轉譯,將地方見聞轉化為紙上文字、具象/抽象素描及攝影。在創作過程中,劉致宏以聽覺做為書寫的平面、以地理塊面做為前進的向度...
現今席捲全球,讓人又愛又怕的的區塊鏈、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數位科技、許多國家與地區迄今仍揮之不去,並且讓人既無感、又有感的(後)殖民幽靈,以及在(後)殖民幽靈仍揮之不去的情況下行使的、不可能的轉型正義這三個當今世界最迫切的事件之間有任何關係嗎?如果有關係,三者之間的關係為何?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關係?由黃建宏策劃,8月4日至10月21日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的《穿越正義:科技@潛殖》(Trans-J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