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Filter By sound-scene , 總計63篇
FILTER BY
林:我想,對於像您這樣特別的音樂家,開門見山地談所謂的「創作理念」或「創作方法」,可能反而無法貼近您的噪音創作,我在想,不知道有沒有可能通過圍繞您周邊的物質,平行地由您與物質的關系,來趨近您的聲音創作,我這裡指的物質,當然不僅僅包括樂器,甚至吃的、喝的、玩的、用的,都包括在內,從您的生活與創作物質開始,我們再往其他方向延伸? Dino:真正要談物質就其實只有兩個字,就是「限制」。所有的東西都一樣,...
搖擺台灣:萬歲!噹嘟在異鄉 Michael HB Raditya盧明威 (中譯)
Sound Scene
February 9th, 2022
台灣已成為噹嘟樂在海外蓬勃發展的一個重要據點,這一點毋庸置疑。根據「噹嘟研究中心」(Dangdut Studies Center)的資料,海外的噹嘟演出中,台灣的演出場次已有相當的規模。印尼國內的多位知名噹嘟歌星,如伊努爾.達拉提斯塔(Inul Daratista),她曾在2011、2014年於台北大安森林公園演出、希蒂.巴德莉亞(Siti Badriah)曾在2013、2016和2018年演出、...
「諧波失真」原本指的是當聲音被放大傳播時,因為能量訊號轉換的不完全,使得原本的波形變形而音質改變的常見物理現象。這個自聲音物理學的借用,透露出聲音技術(音波物理性的應用)在陳庭榕這次創作及個展裡的重要性。藝術家至少運用了兩項聲音技術,目的都是為了放大且強化作品裡「正弦音波」(sin wave)的物理及聽覺效果。正弦波是一種基本波形,帶給聽眾較為飽滿與和諧的聽覽感受。其他的基本波形如方形波、鋸齒波,...
走進位於台北國際藝術村百里廳的《聆聽的機器》(2019/3/22~4/23)展場,兩位藝術家的裝置作品分別以截然不同的姿態陳列於入口左、右的展間。王仲堃的〈風聽〉具有強烈個人風格的視覺造型,立刻令人聯想到精巧的樂器;紀柏豪的〈我想讓你說句話〉則以機械聲紋震盪在水面上,但現場並無發聲的其他物件。櫃檯後方的展間配置亦如此;左邊是王仲堃同樣吸睛的〈畫沙〉,右邊是紀柏豪的〈距離之歌〉和〈單向傳輸〉,後者除...
這裡散播開來的確實是一種奇異的、聞所未聞的銀色噪音。沒有人知道是誰在歌唱—也許是David Gilmour的歌聲,歌中傳來他的聲音,也許是聽眾,儘管沒有出聲,等到所有的條件都已滿足,奇蹟發生,就會放聲歌唱。聲音技術與自我意識之間難以想像地靠近,反饋迴路在傳送者和接收者之間形成了一種幻象。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Friedrich A. Kittler),《留聲機電影打字機》 基特勒所描繪的,是聲...
敬廣播:來自往昔的聲音 Vidya MurthyJermaine Huang白斐嵐 (Translator)
Sound Scene
July 7th, 2020
無線電廣播(編按:原文radio可譯為「無線電、收音機、無線電報、無線電廣播、無線電台」等,考慮到本文所欲探討的媒介特性,本文將以「廣播」為主要譯法。)自一出現,便創造出全新的聽覺經驗並產生獨特的聲響空間。正如留聲機、電影等殖民時期的科技,為新加坡帶來了有別以往的娛樂形式。廣播不但拓展了人們的想像,同時建立了一個跨越年齡、民族、性別與國籍的廣大群體。 2016年,新加坡國家博物館(National...
《超音樂.異聲驅動》(英文名:Living Sound – Expanding the Extramusical;簡稱「超音樂」)是由策展人賴依欣策劃,從2019年4月27日到7月7日在台北當代美術館(簡稱當代館)一樓展出的小型聲音主題展。參展名單除了江忠倫、王虹凱等臺灣藝術家,還有澳洲藝術家奈鳩.布朗(Nigel Brown)、香港藝術家楊嘉輝(Samson Young)與莊偉(Isaac Ch...
受到始政30年紀念展覽會的收音機廣播的刺激,其後本島內的收音機熱潮朝氣蓬勃了起來。在昭和三年(1928年)的實驗放送之前,島內擁有的收音機的人達到近400,儘管島內仍未有放送局的緣故,當時的狀況是在遙遠地聽著內地放送的同時,也夾雜偷聽了馬尼拉附近的廣播。 隨著「JFAK…JFAK…台北放送局—這裡是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實驗放送終於將在本日開始」的播音,官民期待中的台北放送局,終於在昭和三年12...
由林怡華策劃的《南方以南—南迴藝術計劃》從5月底展出至9月1日,這個當代藝術的展演計劃沿著南迴公路台11號的各據點設置作品,空間幅度大致涵蓋台東縣四鄉(達仁、大武、金峰、太麻里)且南北距離長達50公里。「南方以南」及其英文翻譯為「隱藏的南方」(the hidden South),也清楚點出某種領土性(territorial)的意圖—儘管生活在同樣一座島上,大多數台灣人除了知道有高屏乃至墾丁半島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