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Filter By sound-scene , 總計63篇
FILTER BY
田野錄音的四個提問:耶茲.R.法蘭奇專訪安雅.康吉瑟 Jez Riley FrenchAnja KanngieserRikey Tenn (translator)
Sound Scene
June 3rd, 2019
安雅.康吉瑟(Anja Kanngieser)是一位政治地理學者與聲音藝術家。作為一位跨領域學者,他們將創意的方法注入對於空間與政治的調查裡。他們目前的研究廣泛地考慮聲音如何揭示人類、環境與系統治理的政治、社經關係。他們的作品是以聲音作為持續、某種固定存在與無法逃避的現象為前提—無論是否為人類、非人物種及科技能聽聞、感受或察覺的對象。   耶茲.瑞利.法蘭奇(Jez Riley Fren...
追灣及:〈電魂〉 Itaru OuwanSheryl Cheung (translator)
Sound Scene
May 5th, 2019
〈電魂(Electric Phantom)〉是一曲具象音樂(musique concrète),特別利用放電的聲音去製造一種原始物質凝練的狀態和其中隱藏的能量運動。 西方的科學和文藝領域多次提及有關人體的隱形力量,而這些論點主要集中於對電的討論。從古希臘智者蒲林尼(Pliny)到現代科學家湯瑪斯.愛迪生(T. A. Edison)、尼古拉.特斯拉(N. Tesla),電被形容為一種自然中的無形、神...
Sound Scene
May 3rd, 2019
要讓烏鴉閉嘴的最佳方式就是用槍枝射殺牠們,槍擊突如其來的亢奮噪音也能壓抑倖存烏鴉的心理。而且沒有人會對這些屍體有任何同情,一旦你宣布烏鴉有時會攻擊人類。在此情況下,你甚至可以獲得某些剷除烏鴉的專業協助,以那些看似射擊俱樂部的紳士想像吸引志工。 這正是新加坡政府的做法。 烏鴉是我所喜愛的鳥類,我喜歡聆聽他們獨特的啼叫,當我在世界不同角落旅行時。我稱牠們的叫聲是「空氣斧頭」,我很幸運,到處都可以遇到這...
調頻寶藏巖:嘉比.夏弗納與台北花園電台 胡子哥 鄭文琦 (翻譯)
Sound Scene
May 1st, 2019
這段錄音是關於洗衣店,這是由台灣女節所委託的(王詩琪《化物氏》)。我受邀與兩個朋友做一件裝置,而且我們可以選擇國家劇院的任何地方,於是我們挑選了洗衣間,因為,作為女性藝術家,我們想要稍微談談關於女性和勞動,以及洗衣機作為上述的隱喻…   我正在設法妥協各材料之間的危險平衡:一個需要安置在木頭欄杆上及包住它的塑膠袋之間的移動式收音機—不包括把塑膠袋戳出一個小洞的收音機金屬天線—...
《聯覺共振》:故障美學的頑強抵抗 胡子哥 陳琳琳 (翻譯)鄭文琦 (審稿)
Sound Scene
January 16th, 2019
在幽暗的展場外,兩名少女正在用拍立得拍攝畢業紀念照,另一邊幾個Cosplay玩家在水泥階上擺拍。11月中旬台中一個多雲和煦的午後,我是唯一造訪數位方舟的訪客。數位方舟位於國立台灣美術館的內部庭院,隱身地下一樓的狹長建築空間內。我進入大門,走向第一個作品。貼心的工作人員引導我把鞋子放入列在幽暗展場裡的梯狀木架下,並放好背包,取出袋裡的鑰匙和尖銳物品。「作品沒有聲音,你還想體驗看看嗎?它壞了,無法正常...
三、我們聽到了電流、數位碼,還有自己的「耳朵」 ...
音樂主體不再像過去那樣決定音樂,現在是音樂決定主體。(註1) —Wim Mertens 一、音符美學到聲響美 傳統音樂美學長期支配著我們音樂性的想像,音樂它具備自身特殊的基礎媒介,並存在於「音符」結構中。英國音樂學者Deryck Cook試圖以語言轉換所有「音程」的情感表達,換言之,「音樂作為語言」的長期支配著音樂美學觀。(註2) 然而,以音符為中心的美學分析已經在新音樂 (註3) 的發展下漸漸...
《歷史變體》後台直訪:劉致宏 馮馨 (整理)王韓芳 (訪問)Jasper Chen (翻譯)
Sound Scene
October 19th, 2018
在〈聲音地誌〉(Sound Geography)創作計劃中,劉致宏正如一位記寫者 (註1),其作品提供觀者一則極度個人感性、一則極度寫實(記錄)的經驗集合。〈聲音地誌〉為一出版系列刊物,每冊為一個地方的書寫本,透過實際走訪、蒐集地方歷史、居民口述故事、拍攝影像資料,再經由創作者的轉譯,將地方見聞轉化為紙上文字、具象/抽象素描及攝影。在創作過程中,劉致宏以聽覺做為書寫的平面、以地理塊面做為前進的向度...
Gabriele de Seta選譯—反對聲音自然主義 胡子哥 戚育瑄 (翻譯)林書全 (審稿)
Sound Scene
September 4th, 2018
去年底,我很榮幸地參與了一場有史以來最棒的學術會議—創新度十足:會議的名稱是「為思辨調音」(Tuning Speculation),主題大致上與聲音有關,2018年11月將在印第安納州的布盧明頓(Bloomington)舉行下屆會議。時間回到去年底,在當時的演講中,我語無倫次的抱怨自從2006年我拿起錄音機,開始帶著錄音帶閒晃,所遭遇到關於環境錄音(原文:field recordings,作為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