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總計552篇
FILTER BY
赤い花なら 曼珠沙華      (假若談及紅花,首推龍爪花 阿蘭陀屋敷に 雨が降る      於荷蘭人住的宅邸裡,雨飄落著 濡れて泣いてる じゃがたらお春  雅加達阿春,淋濕哭泣著 未練な出船の あゝ鐘が鳴る    依依不捨出港的船,啊!鐘聲響起 ララ鐘が鳴る           啦啦!鐘聲響起) うつす月影 彩坡璃       (彩繪玻璃窗上映著月影 父は異国の 人故に        因父親是外...
無論從概念或表現上來看,法國藝術家夏比希(Renaud Chabrier)的作品〈圖畫:共同空間的追尋〉(Drawing: the quest for common space)都是台灣藝術大學首個《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去相合》(De-coincidence,2016年11月~2017年1月)中一件有趣的作品。夏比希的創作的一個重要部份是為科學性質的展覽繪製相關的解說或延伸動畫,在這次的〈圖畫:...
段黃(Đoan Hoàng;音譯)在其紀錄片《越戰之傷》(Oh, Saigon, 2007)裡重返越戰的最後時日,並非指向冷戰外一章或民族解放的反帝國戰爭,而是「我的家族崩解時刻」。她以家族逃亡作為時間與空間的地緣政治裂解隱喻,目的在考掘持續糾纏著越南及其離散之間關係的壓抑歷史。除了人民走避城市、搶著擠進美國大使館有限的直升機座位這類代表性圖像外,我們看見南越人民抵達美國土地上。透過聚焦在越戰敘事...
最近由台灣人創作的恐怖懸疑電玩遊戲「返校」引發熱潮,遊戲故事內容設定在台灣1960年代白色恐怖時期的校園內,並置入台灣民間信仰、在地生活與文化元素。這個以本土歷史、文化出發的電玩作品,也讓網友藉此回顧了當年白色恐怖時期的受難者案件。身為文化產業的一種形式,電玩遊戲「返校」與歷史背景的結合,以及其所引發的現象,也讓我們在媒體、影像與歷史這三方面產生一些思考。 作為文化工業的一種形式,有越來越多的學者...
「⋯病人打心底相信她是波蒂那阿(註:難產而死的馬來女鬼)。我好奇她如何體驗鬼魂嗜血的報復心?關於什麼?使她受孕的—某個男人,因此遷怒所有男人?或者遷怒命運?⋯必須寫下這點,在療養院遭遇到的,並不是某個自我(Self)化為一個(被診斷、被建檔、被逐出『正常』的)他者(the Other),而是此刻正坐在我桌子對面的異類(某種超自然角色):她有血有肉,作為主體,有表情,也有聲音!」 —艾費言.薩阿,〈...
任興淳(IM Heung-Soon),以首爾為基地的藝術家兼電影導演,創作包括攝影、裝置、電影、公共藝術與社區藝術,尤以動態影像為主。關注勞動者與身陷歷史狹縫中的幽魂,特別是在現代資本、政治、國家邊界下被邊緣化的人。與製作人金敏京(KIM Min­Kyung)成立 BANDAL Doc 工作室,以攝影機為創作工具,舉辦工作坊等集體創作模式為途徑,透過影像來照看現實、回應社會、傳遞訊息。 在展覽《現...
走進本屆雙年展預覽展場,我們不再有慣見策展命題的說明牆,也沒有超大型的作品吸引眼球,只有工工整整的作品,各自座落在北美館各展覽廳中。對習慣誇張感官文化的人來說,如此冷靜而簡潔的策展風格自然是種「意外的冷清」。然而,這個開場白的風格並不意味今年的台北雙年展索然無味,相反地,雖然少了華格納式的浮誇效果,策展人狄瑟涵(Corinne Diserens)為策展主題 ⟪當下檔案.未來系譜⟫ 展現一種類博物學...
負片是影像的影像,技術的技術,時間的時間。 —高重黎 第五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負地平線》的展名是策展人許芳慈、呂佩怡藉法國哲學家保羅.維希留(Paul Virilio)探討速度—影像—現代性暴力的L’Horizon negativ(1984),並且「批判性地將哲學意象的『負』置換為影像載體之底片負像,探問視覺上的平坦滑順,究竟象徵著效率的無阻還是欲求的深淵?」展覽先是從「影像為何...
論污鄙地誌學與現代繪測之問題 陳柏維 (翻譯)許芳慈 (潤稿)
Translation
December 29th, 2016
問題出在這:看著一個地方的地圖比不上真正到過那邊。就像是看一張相片或閱讀一篇故事—但在閱覽一張地圖時,卻會有種完整、掌控全局的錯覺。 長久以來都是如此,從19世紀的詩人波特萊爾到20世紀的地理學家段義孚,也一直有人就此論述。但現代數位地圖卻隱含著問題,數位地圖變得越來越有真實感,更新速度越來越快,而網絡資訊的匯流讓地圖變得越來越即時。特別是手機的即時導航軟體,地圖與電玩遊戲或直播影片的界線也越來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