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Filter By sound-scene , 總計63篇
FILTER BY
不少人都表示,黃大旺是個「存在感」極強的人。所謂存在感,不僅指某一對象在特定時空中「吸睛」的程度,它還包括該對象不在場時被意識到的程度,好比在回憶中或與朋友交談中該對象成為主題的可能性。的確,不管是大旺的表演,還是有他出席的展覽、座談或演出現場,我們很難不注意到這個人正以獨特的眼神、表情和肢體動作與我們共處一室,而與他熟識的朋友和欣賞過他表演的觀眾,私底下也常無法自拔地談起他或希望與他聊聊。為什麼...
從2004年作為「黑狼那卡西」的路過型樂迷開始,這個奇怪組合及其中那個奇怪傢伙,就一直在我心中某個角落不定期排洩著,其臭、其酸,讓我久久無法忘懷。2010年春,終於遇到黃大旺本尊,因緣際會下我成了他演出和發片的主要推手,遂得以近距離研究這隻獸。 我把這兩年的考察視作一種「蹲點」,這意味著從此後我喪失了一個純粹聆聽者──有興緻、時間、金錢就聽,沒有就不聽──的輕盈身份;我的考察對象的各種討人厭、爛到...
鄭文琦:你2003年入選「BIAS異響」聲音藝術展,又在2004年的「台北聲納」、2008年的失聲祭演出,在資料上看到你從1999年就開始錄製專輯。不過我是在2006年到台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訪談「異響」才知道,透過入選第一屆數位藝術評論獎的文章〈尋找新限制:數位資訊時代的藝術作品〉(2007)更認識你。 謝仲其:之前我們在微型樂園聊過,但我也不記得當時和你說了什麼。如果要用「BIAS 異...
我 記憶中 所發生 的事 並非如此 發生過 同樣地,我所闡述的約翰.凱吉也不是真的凱吉,只是我自己對他的詮釋。 約翰.凱吉自己所講的話(特別是在訪談當中)再明白清晰不過,反而他人寫作的凱吉論述很可能出現誤解與故作神秘。很多時候人們只是在自己的藝術音樂史當中設法為凱吉擺一個位置,用自己的看法來解釋他的巨大影響力,而不是真的想瞭解他的思想。建議你,如果真正對他起了興趣,連這篇文章也別看,直接聆聽閱讀他...
Interview , Sound Scene
June 28th, 2012
陳寬育 (註1):Miku妳好,很歡迎妳來到台灣。為了採訪妳,我期待了好幾天,也在網路上看了許多妳的作品。最近我密集上台灣PTT實業坊瀏覽跟初音未來有關的討論版,大致觀察兩個面向;一方面,初音未來的VOCALOID軟體討論版主要是作品分享與技術討論者的聚集,他們代表的是妳的忠實粉絲;另外在其他版面,以八卦版為例,迷戀初音者主要被歸為阿宅族群。在那裡初音未來被視為只是個軟體,而迷戀軟體唱歌並將之當作...
傑瑞米.戴勒(Jeremy Deller)近日在倫敦海沃藝廊(Hayward Gallery)展出生平第一次回顧展《樂在大眾》(Joy in People),在台灣比較讓人熟悉的創作是曾在2004年台北雙年展展出的「歐格里夫抗爭事件」。戴勒作品充斥著人類學式的場景,每個入鏡的個人或物件都裝載著複雜社會文化脈絡。即便戴勒的作品形式很直白明瞭:標語海報、紀錄影片、遊行、文件,但其佈及的可能是1970至...
進入第五年的「失聲祭」(Lacking Sound Festival)展開「駐祭計劃」:今年起由一位聲音藝術家隔月一次與當月另一位聲音藝術家合作。對於多以個體戶姿態創作與演出的藝術家而言,這肯定是一種挑戰;對於看慣個體戶藝術家的觀眾來說,這麼做也較有新鮮感。在討論這次演出之前,有必要先談談失聲祭和駐祭計劃,畢竟沒有這個平台,大家就不容易聽看到這些演出。   顛倒的駐祭計劃 2007年開始...
台灣與香港新媒體藝術的契機II:「聽覺」與感知的再思考 邱誌勇 黎肖嫻廖芊喬貢幼穎 (整理)
Interview , Sound Scene
March 17th, 2012
邱誌勇:之前我跟《藝外ARTITUDE》雜誌合作一個低科技(low tech)的專題,重新反思低科技的可能、新媒體藝術中是不是還有低科技的存在。(黎:有的。)事實上,很多藝術家都在做這樣的作品,例如曾偉豪用導電油墨創作,也是新媒體。所以名詞會不斷翻新,包括在學術領域也是。剛剛談到的多媒體其實是很商業應用的概念,在我的觀念創意媒體也是。   黎肖嫻:對,我們不喜歡「creative med...
Q、無論實驗聲音、Audio-Visual、聲音裝置的分類,即時性的現場表演或裝置,聽覺在你作品裡的重要性都不下於視覺,甚至是先決條件。這樣的意識追溯至何處? 張永達:2005年北美館舉辦的國巨「異響聲音藝術展」(註1)對我有滿大的影響,看到各個不同面向的聲音作品,包括:Carsten Nicolai(Alva Noto)和坂本龍一的Audio-Visual作品;聲音和光的組合如保羅•迪馬利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