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Filter By image , 總計99篇
FILTER BY
留聲機的去骨作用,因此是一種對於西方形而上學的機械式批評,在德希達批評胡賽爾的一世紀以前,因為它連根拔除了,就聲音在場的延續觀點來說,某種經驗的中心地位(聽見自己說話),並將這個一模一樣的聲音從神聖不可侵犯的所在移動到將被書寫、社會,與來生(afterlife)所玷污的領域。 —Kahn,Noice, Water, Meat,pp93~94   由數位藝術基金會協力製作的《Archiv...
就這樣一直向前,繼續深入,深入、更深入,深入物種的原始、深入人類的起源、深入意識發生的黎明、深入最早的觀影經驗、深入沈浸式體驗的奇點⋯深入我們形成之前,我們之後,深入到我們未來的未來。 —吳其育,〈人族〉(hominins)(註1)   系統完全是自我指涉的,而且沒有「外在」可言。⋯知覺(cognition)不應該被視為是對於外在現實的理解,而是對現實的一種規範描述,因為在神經系統的封...
2019年新加坡政府慶祝被殖民200年,這段時空的起點是1819年萊佛士(Sir Thomas Stamford Raffles)於馬來亞半島的最南端小島上,建立自由貿易港「新加坡」並被視為「新加坡創始人」。如今隨處可見他的蹤跡,從雕像、路名、地標與企業品牌,由此可知新加坡當局對他的重視。令外人困惑的是,殖民地為何要慶祝殖民者佔領的日子?又,作為一個英屬牙買加出身的西方人,如何成為東南亞地區的「新...
2020年馬來西亞政壇風雨飄搖,慕尤丁(Muhyiddin Yassin)在政治風暴後上台出任首相,除了一如外界揣測,新內閣成員擁有極高比例的馬來人,由於新政府未能妥善因應疫情衝擊,屆時衍伸的經濟損失、失業問題,以及伺機而動的政敵,將造成何種隱憂不得而知。在政變威脅下,即將於九月底閃電舉行的沙巴州選舉,沙菲益(Shafie Apdal)是否還能坐穩首席部長,正牽動全國政治人物的神經。 就在今年馬來...
由簡麗庭與柏雅婷策劃的北美館徵件展《跨域讀寫:藝術中的圖書生態學》,是以書籍的閱讀和書寫為主題所發想。關於這樣的題目,西方的「書本藝術」(book art)分類或在1960年代與觀念藝術相關的「藝術家的書」(livre d’artiste)顯然提供了某種歷史動力—例如我們看見在展覽的「寫作與製書」子題—也可能作為參展藝術家如鄒永珊、陳曉朋等作品的靈感來源—在展覽論述裡提到這種「藝術家的...
⋯一個經驗主體如果不同時反映在一個思考它的和被它思考的超驗主體中,就不可能出現在這個世界中。而藝術的我思:如果沒有一個看主體行動、捕捉其行動和擁有它放棄的自由的另一個主體,行動的主體也不會存在。「由此產生兩個不同的自我,一個意識到自己的自由,把自己當作某個場景獨立觀眾的自我,一個是在機械地表演的自我,但這種分化不能無限地進行下去,它更像是一個人在兩種視角間搖擺,是一種思想的往來⋯ —吉爾.德勒茲...
2012年,第13屆卡塞爾文件展(dOCUMENTA)中,阿比查邦.魏拉希沙可(Apichatpong Weerasethaku)展出一件名為〈通靈感應〉(The importance of Telepathy)裝置作品,在卡塞爾橘園(Orangerie garden) 裡安置一座五公尺高的雕塑,並且在周邊的樹林間綁上30個泰國北部常見的休憩用吊床,以及150個風鈴;這件作品是阿比查邦為數不多的現...
一、馴養(Domestication) 一走進位於北美館三樓的吳權倫個展《馴國》(No Country for Canine)的主展間,觀眾首先會看到〈當收藏成為育種—歐洲〉(2018~2019)—在白色的平台上,整齊地排滿自歐洲各地的陶瓷牧羊犬,左邊的白牆上還有三排表格 (註1),上面鉅細靡遺地列舉了世界各地與畜牧相關的犬種。(註2) 而在表格的對角還有另一面白牆與另一個平台,那是由裱框攝影、素...
這不是藝術家周盈貞(Okui Lala)第一次在作品裡談語言。她的上一部作品〈我的語言的熟練程度〉(My Language Proficiency,2017)探討的是馬來西亞多語語境中的個人。「我在每個語言裡是同一個人嗎?」這個反思看似是語言學範疇裡的探索,但在馬來西亞(以下簡稱大馬),它也反映了個人生命經歷、族群認同與文化政策之間的相互辯證與拉扯。 於是周盈貞在這次新加坡雙年展的作品昇華了。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