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Filter By image , 總計99篇
FILTER BY
你到底相信誰?是你的眼睛還是我的話? —格魯喬·馬克思(Groucho Marx)   面對Chim↑Pom的諸多作品,我們直覺的問題是:為什麼Chim↑Pom總是做一些從一般人的角度看來,無助於事件解決的事情? 到底為什麼要在廣島原爆圓頂館上空寫下「ピカッ」(Pika)這個容易讓人想起二戰美軍在日本投下原子彈的文字呢?二戰結束不是已經很久了嗎?現在用這種全然無法改變任何結果的挑釁到...
走入TEAMLAB位於東京文京區的辦公室,在電梯門口迎接人們的不是生冷的上班族打卡鐘,而是充滿懷舊趣味的任天堂紅白機,遊戲機旁邊則是放滿一整面全體員工個人偽專輯的鮮黃色CD牆,散落辦公桌的塗鴉紙張、玩具零食、實驗到一半的小裝置,和一般印象中與科技研究相關的公司有著非常不同的活潑形象。這是2001年3月由當時仍在東京大學就讀研究所的學生豬子壽之(Toshiyuki Inoko)所創立的科技藝術團體,...
《即使她們從未相見》(Even They Never Met)是牛俊強在結束洛杉磯駐村(2011年9~11月)返台之後,串聯台灣與美國兩地的最新影像計畫。這次個展巧妙地結合兩種創作形式與主題,並延續感性訴語的命名策略;這兩種形式分別是從現成舊照片開展的記憶考察手段,還有以陰性主體為拍攝對象的仿紀錄片影像。(藝術家曾在訪談中表示,女性更容易成為自己投射感覺的對象。)(註1) 不過,在當作展覽宣傳和挪...
初看許哲瑜〈完美嫌疑犯〉的背景,觀者們獲得的會是一系列再平凡不過的現實切片:只是幾處毫不起眼的街道、路牌、天空和室內場景。這些影像缺乏任何一點豐沛飽和的色彩,既不勾喚太多視覺上的美感愉悅,也缺乏令人沈浸於影像本身的精細質地,只有黑白的畫面處理,將觀看壓縮在單一而扁平的向度裡。   離開福爾摩斯之眼 即便觀者們並不知道藝術家的原始作法乃是仿照新聞事件的示意影像,並依循報章雜誌所給予的資訊進...
我們如何面對自己?我們如何對待他者?我們如何在自己與他者的關係上建立起一個社會?《尤利安.羅斯費爾德—製造世界》這個展覽以視覺性的方式面對了這些問題。對尤利安‧羅斯費爾德(Julian Rosefeldt)來說,這些問題並非只是個人意念的產物,不管是對於他者的想像還是社會的建構,都深深地與人們所習得的行為方式與社會形成的歷史軌跡息息相關。北美館今年展出羅斯費爾德歷年來一些重要的錄像與攝影作品,像是...
門檻就像是個結,將兩個敵對的世界區隔開來。跨過一個門檻就等於是要穿越一個充滿危機的地帶,有許多看不見但確實存在的戰役,正在那裡發生。 —馬塞爾.格里奧爾(Marcel Griaule),Documents 2,1930   當代錄像裝置除了呼應電影美學、反抗類型模式、思考媒介脈絡之外,還能如何在造型性與視覺性上做出更具意義的變化?要回答此問題,美國錄像藝術家道格.阿提肯(Doug Ai...
因為袁廣鳴,影像成為一種空間與時間的偉大幻術。站在他的作品前,我們彷彿被植入神的視覺,以高度精密的電子眼澄澈地洞見殘存、剝離或篩洗後的空間記憶,藝術成為獨一無二的「時間-影像」,而創作則等同於時間在虛擬空間中的光影銘刻;在有些作品中,影像是一種分子層次的精密算計與挪移,僅管畫面狂亂,整個世界晃盪旋轉幾近傾覆,鳥籠正高速地自轉騰空或小船遽烈地搖擺浮沉,袁廣鳴的鏡頭卻穩固不動地釘著於關鍵的視點上,整個...
桑久保亮太(Ryota Kuwakubo)的〈十度感傷〉是一件僅僅透過簡單的運作機制與裝置原理,便能帶來豐富觀看經驗的有趣作品;它只需要一個黑暗的房間、LED光源、改造過的玩具火車,以及隨處可見的日常物件,便可創造出沉浸式的影像世界,並且於經驗作品的同時,令觀者來回切換關注的焦點,進而反思其感知模式。 當觀者走進裝置房間,將會看到一個LED光源裝設在一台改造過的小型玩具火車上。火車沿著路線經過特殊...
雖然直至20世紀初實證科學興起以後,美國醫師麥克杜格(Duncan MacDougall)與無線電研究者唐寧(H. LaVerne Twining)還在為靈魂問題大傷腦筋,分別拿瀕臨死亡的人與老鼠做實驗,企圖算出靈魂的重量。但是,這或許是史上頭遭,我們竟然開始關心人類創造物有沒有靈魂的問題。 沒有靈魂的軀殼(no ghost just a shell) 雨格(Pierre Huyghe)與帕黑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