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總計552篇
FILTER BY
根據我在印度等地旅行的經驗,我發現,沒有一個精確的名詞能夠指這些跨越邊境、正在移動的人,因此我創造了一個新的單字:「TransBorderer」。 在〈TransBorder邊境計劃〉中,藝術家李奎壁為無國籍者虛構了一種資本主義式的跨國服務方案,但這些參與者都不具有可辨識的國籍(nationality)身份,他們可能是敘利亞內戰的難民、自緬甸逃往孟加拉的興羅亞人、冒死穿越撒哈拉沙漠與地中海前往歐洲...
走進位於台北國際藝術村百里廳的《聆聽的機器》(2019/3/22~4/23)展場,兩位藝術家的裝置作品分別以截然不同的姿態陳列於入口左、右的展間。王仲堃的〈風聽〉具有強烈個人風格的視覺造型,立刻令人聯想到精巧的樂器;紀柏豪的〈我想讓你說句話〉則以機械聲紋震盪在水面上,但現場並無發聲的其他物件。櫃檯後方的展間配置亦如此;左邊是王仲堃同樣吸睛的〈畫沙〉,右邊是紀柏豪的〈距離之歌〉和〈單向傳輸〉,後者除...
如今我們因武漢肺炎陷入不確定性,令人難以置信的疫情迫使大眾改變彼此間的互動模式,對同舟一命的想像也有所改觀,進而重新看待跨國主義。這已然是個不論世代、只要身而為人皆須齊心協力化解的生存危機。過去30年來,地球村的生活型態日益發展,我們也見識過最大規模的移民潮,以及看似與經濟命脈相連,以期能在物慾上相互補足而導致的森林濫伐。經過殖民統治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洗禮,我們在人口遷移、省思普世主義、訴求政治團...
「相信世界的未來掌握在黃種人(yellow men)和棕種人(brown men)手裡。」在根據印度作者亞拉文.雅迪嘉(Aravind Adiga)的小說《白老虎》(White Tiger)改編的Netflix電影裡,故事的主人公巴蘭如是說。 黃種人這個說法顯得有些過時,但是確實仍然有人沿用,有一點阿公阿嬤的說法的感覺。棕種人這個說法這幾年也常常聽到。經歷了1960年代的美國種族衝突和運動,更是出...
遺忘歷史的人無法創造歷史。 —阿姆倍伽爾博士(Dr. Babasaheb Ambedkar) 藝術被視為一種普世性語言,但在藝術中是否存在著差異?哪些人用藝術實踐差異?為何他們認為特定論述應付諸實行?在南亞,大多數人仍然被排除在(那些排除他們的階層對)美的觀念之外,因而否認了前者的存在。根據婆羅門教,我們都是被排除者。我們都不夠美,我們的色相、外觀、歌聲、器樂、食飲、姓名、氣力、教育或資財微不足...
很多台灣的藝術工作者都熟悉或曾與香港的亞洲藝術文獻庫合作過,但可能對其在印度的姐妹機構Asian Art Archive in India了解得較少。印度亞洲藝術文獻庫自2013年以來將總部設在新德里,以建立南亞藝術的文獻庫為目的,並開展許多有影響的項目。我們很高興能邀請高級研究員Sneha Ragavan接受專訪並向我們介紹《南亞現代和當代藝術寫作書目》計劃(以下簡稱《書目》計劃)。  ...
疫情爆發前:村城空蕩寂 2020年像是一把屠刀齊頭式地向中老年殺去,在多數城市訃聞如雪花紛飛,南亞地區的死亡率雖然相對歐美國家稍緩,但仍有難以計數的人們在此時期感染、隔離、自癒或辭世。村村城城空蕩肅寂,在最危急的一個夜裡,甚至會收到兩三件朋友的長輩同時過世的消息,更不用說周遭社區因感染而遭軍警封鎖,行動被監控的常見街景。而藝術家社群多來自中產階級,因家中從醫或任公職者眾(是孟國死亡人口的主要族群)...
2021年《群島資料庫》年中專題聚焦於南亞現當代藝術,地理上包含喜馬拉雅區域如尼泊爾、不丹等國家 (註1)。訪談丹之寶藝廊前一日我在台南市立美術館參觀已逝藝術家洪通的特展,晚上一邊聽著網路上關於不丹的介紹、一邊驅車回台北。不丹最吸引我的特色是,它是南亞最後一個擁抱現代性發展的國家;甚至在1999年前有意地限制及禁止電視及網際網路的使用。這讓不丹足以成為亞洲現當代藝術圈的一個鮮明的對比,包括台灣。當...
魯迪.瓦利:「As Time Goes By」 Luthfi Zulkifli盧明威 (中譯)
Image
May 8th, 2021
當我拜訪在Selasar Sunaryo Art Space的展覽《轉向第五時代》時,腦海裡迴響著魯迪.瓦利(Rudy Vallée)唱的〈As Time Goes By〉—不知為何,我在參觀展覽或藝術表演時,通常總會有一首歌出現在腦海,而這次剛好是這首。 稍作介紹,該展由台北當代藝術中心(TCAC)及Selasar Sunaryo Art Space(SSAS)共同主辦、製作。無庸置疑,這樣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