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Filter By opinion , 總計117篇
FILTER BY
「絕命藝師」緒論 張又升
Opinion
December 8th, 2021
引言 ...
「相信世界的未來掌握在黃種人(yellow men)和棕種人(brown men)手裡。」在根據印度作者亞拉文.雅迪嘉(Aravind Adiga)的小說《白老虎》(White Tiger)改編的Netflix電影裡,故事的主人公巴蘭如是說。 黃種人這個說法顯得有些過時,但是確實仍然有人沿用,有一點阿公阿嬤的說法的感覺。棕種人這個說法這幾年也常常聽到。經歷了1960年代的美國種族衝突和運動,更是出...
疫情爆發前:村城空蕩寂 2020年像是一把屠刀齊頭式地向中老年殺去,在多數城市訃聞如雪花紛飛,南亞地區的死亡率雖然相對歐美國家稍緩,但仍有難以計數的人們在此時期感染、隔離、自癒或辭世。村村城城空蕩肅寂,在最危急的一個夜裡,甚至會收到兩三件朋友的長輩同時過世的消息,更不用說周遭社區因感染而遭軍警封鎖,行動被監控的常見街景。而藝術家社群多來自中產階級,因家中從醫或任公職者眾(是孟國死亡人口的主要族群)...
若在路上與你走散,我好奇的是我們會於何時何地相逢;若丟失了線索,這大概就是巡弋/釣人(cruising)所指的:要先迷失才會尋得。書寫與閱讀和巡弋大有關係,也與跨渡(crossing)有關。我想在共造(commoning)周遭的巡弋與跨渡裡遇見你,在思考、書寫,和在同進、抵抗,與在你反面之那個我,那個我們 。(註1)   永富五號 8月10日午後,我走出捷運淡水站後徒步十幾分鐘到位在中正...
大陸(continent)與島嶼存在著一道模糊的界線:一座島嶼必須要多巨大,才會被稱為「大陸」;反之,一座大陸要多緊密,才會被稱為「島嶼」。這個問題不僅困擾著澳洲的自我定位,同時也困擾著人們對於世界的認知。令人感到意外的,以海權作為其命脈的英帝國,卻在其最為輝煌的時代誕生了以陸權為前提的戰略假說。該假說認為由亞洲、歐洲及非洲三大陸塊所構成的地域為「世界島」(World-Island),而只要掌握中...
《變異派學校》這個展覽項目在非洲誕生。2018年,兩位藝術家亞梅定.肯內(Hamedine Kane)與史帝芬.維列–波特羅(Stéphane Verlet-Bottéro)在西非塞內加爾首府達卡(Dakar)的市郊走訪一個新的「智慧城市」(註1) 時開始探索這個城市邊緣新舊烏托邦計畫交會之處,並發現了一座名為非洲未來大學(Université du futur africain)(註2) 的宏偉...
西藏現代民族主義很大程度上是來自中共的促成,其源頭又因為中共將帝國主義與封建農奴制這兩個主軸最後定位在西藏的宗教上⋯在共軍進藏之前,大多數藏人傾向於將自己當成是某一個特定區域或某個部落的成員,而不是「藏人」。許多藏人在逃亡前只是分散居住於西藏高原遙遠的各處,彼此很少接觸,共享同一認同。就此而言,逃亡創造了獨特的藏人身份感與團結意識,並分享「中國入侵」的共同苦難,這樣的經驗使他們將自我想像成「藏人」...
由鄭慧華策劃、邀請七位國內外藝術家的聯展《液態之愛》(Liquid Love),近期在台北當代館展出。在齊格蒙.包曼出版《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註1) 將近一個世代後的今日,我們該如何看待他20年前的觀察與理論,這個展覽提供了我們更深、更廣的思考面向。 一個有趣的事是展覽的七件作品沒有一件談親密關係,也就是包曼《液態之愛》的著作主題。這個「缺席」正好體現「愛情」的液態本質:無邊、無形、無法...
⋯應該將數位掌握成一相較於類比的管理數據新技藝。法國哲學家斯蒂格勒循著法國人類學家Sylvian Auroux所提的語法化(grammatization)觀念,更普遍地指稱從連續時間到離散空間的訊息是某種朝向「第三持存」之流的根本外化(exteriorization)形式。斯蒂格勒進一步區分三種不連續的語法化:文字(literal)、類比(analogue)和數位(digital)。這些不連續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