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Filter By opinion , 總計117篇
FILTER BY
亞洲是一體的。 —岡倉天心(Kakuzo Okakura),《東洋的理想》,1903   當我們質疑亞洲一體性時,我們在要求什麼?當我們試圖取消亞洲範疇正當性時,我們在警惕什麼? —孫歌,《亞洲現代思想第一輯:重新講述蒙元史》,2016   對於「亞洲」作為知識癥候進行對話的學術工作不在少數,以《亞際文化研究期刊》(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在近年來國內外藝術圈對知識密集、創新密集的後福特主義生產大環境,對非物質性勞動的諸多出版和廣泛討論,以及直接針對文化藝術工作勞動的各式「抗爭性」生產後,本文試將藝文勞動與間歇性短期僱傭的日趨普遍及「游動性」(precarity)(註1) 生活做連結,並試圖尋找藝術家在其中的位置以及他與大環境新工作(即生活)型態之間的可能新關係。   自我實現的幻覺 在符號資本主義加後福特主義的當下,「新...
非物質實踐與收入的矛盾 去年初,藝評人瓊斯(Susan Jones)於《衛報》(The Guardian)發表〈藝術家的低收入與地位是國際問題〉(Artists’ Low Income and Status Are International Issues)一文,談及即便在有完善收費制度的國家,藝術家的低工資仍是無解的問題,如研究組織「Paying Artists」在2014年的數據所示,多數當代...
在民主社會裡,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衝突、資源分配的評判,是一個重要課題,而這個衝突,在藝術創作領域清晰地被突顯出來。 藝術創作彷彿是與大眾最不相干的領域,沒有經濟產值、無法創造廣大的就業機會、更沒有娛樂性,也常常被批評為「看不懂」、「不知道作品要表達什麼」,被說成少數藝術家與愛好者的興趣,彷彿離民眾的生活很遙遠。也因為藝術創作沒有明確的經濟產值,無法在商業或娛樂市場中流通,藝文機構與藝術家常常需要...
2015年,台灣數位藝術的發展可以從兩個不同的面向來觀察:一是展示數位藝術在歷史進程中所創造的積累,及其對當代數位藝術的影響;二是凸顯在科技不斷創新實驗的歷程中,如何藉由新進技術創造數位藝術新的可能。在此兩個特殊面向上,國立台灣美術館的年度大展:《形.動─國際文字影像藝術展》、「科技融藝」跨界創作補助計畫的徵選、第10屆台北數位藝術節《創・世紀》以及《潮:2015台灣科技藝術展示會》可謂最顯著的四...
2014年,太陽花學運、自造者文化(Maker Culture)的萌芽到今年台北市長的選舉,我們確實且清晰地看到由網路與數位科技所開展的新媒介世界,持續地擴張其邊界與能量,不斷地開拓社會溝通、行動與創造力的實踐空間與形式。而身在其中的我們,在一次又一次被實現的新可能性中感到驚奇與期待,即使現在我們似乎尚難以想像數位世界最終的風景會是什麼樣貌。 正是因為如此,科技物與人的關係仍然是數位藝術或媒體藝術...
在進入主題前先讓我們快速建構一下時空背景:2014台北雙年展從兩年前的泛靈論升級到全球火紅的「加速主義」加「人類世」加「思辨唯實論」的主題,點燃介於生態系、物的網路、「我」和「物」之間的「類主/客體」和後網路時代再也沒有絕對的體制外等討論。剛在主流藝術圈完全浮出水面的「後網路藝術」除了閃亮吸睛(金)的視覺樣式外,如「革命2.0」把戰場延伸到訊息流動,大量挪用早開始投資生態資源的超(Hyper)資本...
近年來不論是從策展或電影觀點出發的討論,都重新發現了展覽與影片集成不同藝術形式、媒材、類型的這個全藝術共通點,兩者皆在時空延展的、敘事與論述的可能空間之中,將集結的異質元素重組搭配。本文探討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銀獅獎得主法國藝術家卡蜜兒.亨羅特(Camille Henrot, 1978)在雙年展中得獎的影片〈極度疲勞〉(Grosse Fatigue)與她去年由法德丹麥幾個機構聯合製作,由博物館文...
說你是獅吧 你卻無腿,無腿你就不能 縱橫千山萬嶺之上 說你是魚吧 你卻無腮,無腮你就不能 遨遊四海三洋之下 甚至,你也不是一隻蛙 不能兩棲水陸之間 前面是海,後面是陸 你呆立在柵欄裏 什麼也不是 什麼都不像 不論天真的人們如何 讚賞你,如何美化你 終究,你是荒謬的組合 魚獅交配的怪胎 —節錄新加坡詩人梁鉞〈魚尾獅〉,《茶如是說》,1984   在歷史嘲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