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總計552篇
FILTER BY
有關空間的描述,從來不純屬自然的事件。地理景觀和敘述的形成,總已折射出某一歷史時刻的文化、政治,乃至審美動機。(註1) (續前:觀光風景)走過1927那一年,我們可以窺見臺灣八景的生成「方法」;也略可得知台灣美術展覽會(以下簡稱:台展)的「功能」—關於那美與審的想像和選項,從「主題」的創建開始,就已脫離了客觀經驗的可能。而當官定風景遇上官辦美展,臺灣八景這套為/由日本帝國文化量身定做的南國勝景,那...
看海,是什麼感覺?是悠閒自在的渡假時光,或是能夠藉著海的頻率洗滌內心深處?對於生活在繁華都市的人而言,親近自然與接觸大海,彷彿是既珍貴又能逃避現實的一隅。然而,對於本身就住在海邊的居民而言,在這個習以為常的生活場域裡,是否能夠透過嶄新的方式與海洋互動,或是能重新思考自己與海洋之間的連結呢?在花蓮市公所主辦的2021年海是生活節《當你看了一個海浪》裡,策展人李德茂以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生前出版的最後一...
世界的秩序不是由右派或左派而是由身分决定的。(法蘭西斯.福山)   多樣性的詛咒 印尼在這十多年來一直享受著人口紅利,其適齡人口一直高於非適齡人口。而這個曾經人烟稀少的島嶼如今在沒有進行足够的環境衝擊計算之下迅速擁擠起來。對這個地方來說,豐富的適齡人口就像泡沫波一樣漂浮,輕易地成為政黨與群眾組織的幹部,或成為中國的市場目標。當地人和移民之間的文化融合常常為美麗的群島彩虹創造另一個新的色彩...
趁著夜色將至前,我們一行人由台北出發先前往花蓮旅社,準備隔天下午在台東的直播活動。這是由「群島資料庫」策劃的其中一場活動,名為「傳送門計劃:麻荖漏家屋見面會—陳豪毅(Akac Orat)+黃瀞瑩」。主角是藝術家陳豪毅及他在台東成功鎮搭建的阿美族傳統家屋。我擔任這場活動的技術協力,以及傳送門最重要的傳輸支援:車與司機(誤)。行前與夥伴討論,直播當天從台北出發,時間會太緊,有點冒險,加上旅途勞累,最好...
Residency
September 1st, 2021
Lakec,渡河。這個系列的開始是始於我對河流的陌生,以及對自己Pangcah文化的不了解。像是一個不太會游泳的人,因為不知道怎麼游過河,所以想盡辦想要探尋在河周邊的人、事、物,他們是用什麼樣子的方法,或是經過什麼樣的路徑渡過這條河的,慢慢在他們的經驗跟故事之中,我也才能漸漸梳理出自己走向河流的方法。 自2018年由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及「群島資料庫」(Nusantara Archive)共同策劃...
台北市立美術館最近推出「獨立策展人國際聯盟」(Independent Curators International)製作的《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狂中之靜》(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The Serenity of Madness;簡稱《狂中之靜》)巡迴展,並由長期與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合作的Jim Thompson Art Center策展人格拉西亞.卡威望(Gridt...
若要討論臺灣與印尼的影像與戰爭史之間的勾連,我們可以從史料提出二個假設性的參考時間。1945年8月日本天皇通過廣播終戰詔書(玉音放送),正式宣告放棄臺灣等殖民地,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通航條約」簽訂,好萊塢電影隨之大舉進入臺灣市場,大多數設備較佳的戲院都與西片商訂下長期合作契約。(註1) 在幾年間中國電影陸續引進,促使臺灣的觀影市場加入以前沒有的選擇。另一方面,1950年代以前印尼電影皆由荷蘭東...
若要完整的閱讀,最初的臺灣與印尼電影,到底如何從過去影響到當代的影像生產?這些史料絕對是模糊又難以歸納分析,縱使可以依循著某些特定的方向,仍有許多尚未出土或永遠佚失的文字與畫面。從現有資料只能推論出,臺灣與印尼當時的影像產製,多是作為戰爭時期的政宣工具,卻也不得不牽涉到新、舊思潮文化的對話。   表演影像的誕生:場所、劇種、傳統與改編 自1895年日本人統治臺灣之後,12月城內北門街二丁...
那一年 西元1927年(昭和2年),臺灣民主與文化運動的推手「臺灣文化協會」左右分裂,內部重組、右派人士另組「臺灣民眾黨」;創刊於東京,長期反映臺灣本土輿論與報導各種社會運動的《臺灣民報》以增加日文版的條件獲准在臺發行;新生的左派無政府主義組織「臺灣黑色青年聯盟」遭舉發,受警察大規模搜捕被迫解散;由臺灣文化協會成員推動,立志成為中部地區文化交流與知識傳播場所的「中央書局」開始營運。不僅於此,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