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Filter By interview , 總計64篇
FILTER BY
鄭文琦(以下簡稱RT):我好奇您名字裡的FX來自何處?哈索諾(Harsono)是否為家裡的用法?在東南亞,命名與姓氏的觀念和華人相當不同。 FX Harsono(以下簡稱FXH):FX是來自天主教聖人San Francis Xavier(聖方濟.沙勿略)。哈索諾是我的姓,但我的父親名字裡沒有用這個字。我知道像是(主要分布在北蘇門答臘的)巴塔克人(Batak)(註1) 或其他原住民,主要是基督教、天...
許芳慈(Hsu Fang-tze):談談你如何開始進行藝術創作並透過藝術實踐進行批判性的思辨,而「新加坡」是不是那個主要的探問對象? 巴尼.海卡爾(Bani Haykal): 音樂總是我藝術生涯的開端。先父是音樂家,也因為他工作之故,我幾乎是在音樂縈繞的環境中成長。不論是前往馬來西亞的公路旅程,或是短程車途,音樂總是在我們生活中,但年幼時我對音樂並無特別喜好,而是非常喜歡遊戲書。之後的求學過程父親...
任興淳(IM Heung-Soon),以首爾為基地的藝術家兼電影導演,創作包括攝影、裝置、電影、公共藝術與社區藝術,尤以動態影像為主。關注勞動者與身陷歷史狹縫中的幽魂,特別是在現代資本、政治、國家邊界下被邊緣化的人。與製作人金敏京(KIM Min­Kyung)成立 BANDAL Doc 工作室,以攝影機為創作工具,舉辦工作坊等集體創作模式為途徑,透過影像來照看現實、回應社會、傳遞訊息。 在展覽《現...
幻燈機的機械聲在展場中迴盪出陣陣殘響,一張又一張指向不明之物的幻燈片以均等的速度更迭著。這是越南藝術家阮純詩於《負地平線:2016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展出的作品〈地景系列.之一〉(Landscape Series #1)。第一次見到阮純詩是2014年秋末。兩年過去了,我們總在其他地方擦身而過,在台北相遇⋯   區秀詒:我們從「地景系列」談起吧。記得你曾經說過,幻燈片和明信片中某些場景正是...
國家、教育和語言 BT:我知道馬來西亞的教育制度有點複雜,但你的作品又牽涉到很多在文化上如何詮釋或「文化翻譯」(Culture translation)的問題。以另一位檳城藝術家黃海昌為例,他出身於一個英式殖民教育的學校,我記得他有一個比喻;小時候在課本上唸過《魯賓遜漂流記》,他一直以為自己是說英文的主角「魯賓遜」,直到出國以後才發現自己在別人眼中,只是魯賓遜命名的土著「星期五」(Friday)。...
本文為王虹凱與在美國從事種族、殖民和離散議題研究之駱里山教授的對談,是王虹凱還原激進歷史公共財(historical commons),即1925年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彰化所發生的「二林蔗農事件」之政治方法研究的一部份。十幾年前,一群二林鎮的地方文史學家曾依據當地人的口頭記述來復原這段幾乎被遺忘的歷史。在與彰化一溪之隔的雲林縣,王虹凱與家鄉東勢鄉的蔗農合作,以重新想像一首被認為是這場運動動員關鍵的抗議...
1990年代歐陸頗為知名的荷蘭劇場導演楊.利策馬(Jan Ritsema,1945b)視劇場為集結演員與觀眾共同思考的場域。他從50歲開始跳舞,並自1995年在比利時編舞家姬爾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創立的舞蹈學校、著名的表演藝術研究與訓練工作室(Performing Arts Research and Training Studios,簡稱P.A.R.T.S....
Q:最近正在進行的創作計畫為何? W:實驗電影的企畫保留很大的實驗空間,一種開放的空間;所以很多評審看到一份實驗電影企畫,通常不確定你到底要說什麼、也難以想像最後成品的樣貌。長久以來,我一直都很難得到任何官方補助(笑)。當初如果我拿到補助的話,本來想把這個系列,也就是這兩、三年來的構想全部做完;原本這部作品的構想和影像規模是很龐大的。 這是一件關於我一位死去朋友的作品。他也是一個實驗電影導演,他留...
吳俊輝是台灣至今 少數堅持實驗電影創作的優秀影像工作者之一。來自台東,當過河左岸劇團的團長和製作人,之後遠赴紐約和舊金山學習實驗電影。回台後除了持續實驗片創作,還 與策展人王派彰、王俊雄創立「影像─運動電影協會」,舉辦一系列實驗電影的相關活動。二人也在紀錄片雙年展中引入許多非台灣主流紀錄片正統的實驗電影。多 年來,吳俊輝的實驗電影作品,在映演管道狹窄加上當代藝術脈絡中的實驗影片與國內影展之間的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