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To Leverage an Alternative Art Space via Art Gallery: New Phase Art Space in 1990s Tainan City
以藝廊為槓桿的另一種藝術空間:九〇年代台南「新生態藝術環境」
June 10th, 2023類型: Art Production
作者: 葉杏柔
本篇以杜昭賢女士1992年創立於台南的「新生態藝術環境」為軸線,初探九〇年代初台南的市民社會如何支撐起「新生態藝術環境」這一個從當代藝術延伸至小劇場、紀錄片、文學與電影的文化熱點,如何既與「誠品書店」合作促成1996年「在地與國際交互實驗」噪音在台南演出,又扮演形同「文化中心」的角色,向市民提出對「台南意象」的徵選與論辯。

.關鍵字:杜昭賢、新生態藝術環境、替代空間、市民社會、九〇年代
.Key Words: Jamie Tu, New Phase Art Space, Alternative Space, Civil Society, 1990s


 

杜昭賢1992年於台南市區成立、營運的藝術空間「新生態藝術環境」。(圖片提供:新生態藝術環境)

從「新生態藝術環境」看藝術空間「落地」的方法

本篇以1992年至1999年間,由杜昭賢(註1)於台南市區成立、營運的藝術空間「新生態藝術環境」(下文簡稱「新生態」)為主題,其一原因在於「新生態」是1996年「在地與國際交互實驗」(註2)噪音演出的「唯二」場地,是台灣九〇年代噪音演出場地之一。當年媒體對這場在台南的實驗型噪音演出的報導已甚少,如今回溯當年,資料相當有限。更宏觀而論,目前藝術史與展覽史對「新生態」與台灣九〇年代藝術發展脈動兩者間的關聯與分析,亦著墨不多(註3);一個據點於台南市的藝術機構何以發生這場延續自1995年「台北國際後工業藝術祭」(註4)的噪音表演?這是引起筆者對「新生態」產生好奇的主要原因。其二,「新生態」以台南市為據點,即便缺少以下兩個解嚴之後台灣新興的文化資本、即便不是當時台灣更為常見、以藝術家為首發起的「替代空間」,而是複合式藝術空間並輔以會員制度建立穩定客群,仍超前地開創諸多台灣首見的實驗型藝文活動。回看台南九〇年代的藝術空間發展,需先留意台南缺少大台北地區當時加速度萌發的新興文化資本:其一是「學運世代青年」形成的批判理論交流場域、隨之而衍生的文化消費能力,其二是坐落於城市各處之替代空間、前衛小劇場匯聚而成的藝術「同人」網絡。

扣回本評論專題探究九〇年代的藝術家如何以「獨立製作」、「DIY」方法進行藝術創作、藝術行動,「新生態」是重要案例。「新生態」非藝術家組成但亦不只是藝廊,它所策畫、容納的活動面向更是多元而且罕見。「新生態」以高度瞭解「地方習性」的在地居民,同時也是藝術經理人杜昭賢為決策核心,鏈結了她八〇年代經營藝廊「世寶坊」的經驗與藝術人脈,在九〇年代營運「新生態」時進一步做複合式的內容;除了當代藝術的展出與代理經紀,「新生態」新創且是諸多節目核心的,是針對中產家庭以及新興的實驗文化族群所需,所建立學習、交流基地。「新生態」地處台南都會地段(註6),其所漣漪的效應,除了緊扣著市民社會的響應,更多是針對當時社區營造、全國文藝季、都市重劃等文化治理事件,一個罕見且十分重要的常備型對話場域。

 

「新生態藝術環境」三個樓層的空間規劃。包含:展覽廳、劇場、書坊、教室等。取自:《新生態藝訊》vol.3(1992年8月),頁4。

兼具「誠品」與「市立文化中心」取向的「新生態藝術環境」

1992年,新生態藝術環境於台南市中西區的永福路成立,進駐位居古城區的三層樓古厝,距赤崁樓不到五百公尺之遙,距當時的鬧區「中正路商圈」亦是五百公尺左右。古厝佔地四百坪,有前、後棟與中庭,依功能而有不同用途的空間,如:展場、書坊、劇場、講堂、咖啡廳與餐廳、教室等等。雖然是古厝,但空間的格局倒不侷促。一樓原木地板展場挑高四米,佔地120坪;二樓的專題展覽廳佔地25坪,雙面有自然採光;劇場佔地50坪,挑高八米,可容納百餘名觀眾,有原木地板、隔音牆、燈光音控室、專業舞台燈具、液晶150吋螢幕投影系統等(註7)。極盛時期,「新生態」有二十幾名員工。礙於財務壓力,「新生態」於1996年搬遷至鄰近較小的一般透天家宅,於1999年結束營運。

不容小覷的是1992年成立之初,「新生態」便陸續地有許多備受矚目、前衛的藝術家與策展/評論人舉辦展覽、表演以及演講,更可貴地是其中包含主流藝文圈相對少關注者,在此扼要列名:蔣勳、林懷民、劉其偉、陳庭詩、丁雄泉、曾培堯、黃宏德、陳輝東、黃光男、黃才郎、林鴻文、王福東、李俊賢、吳瑪悧、吳梅嵩、李銘盛、黃步青、張新丕、侯俊明、黃海鳴、柯錫杰、潘小俠、郭英聲、傅朝卿、王明蘅、閻振瀛、王墨林、李國修、陳梅毛、鍾喬、陳明章、史辰蘭、夏林清、王浩威、葉石濤、陳克華、蔡康永、綠色小組、台灣渥克。當然,1987年成立於台南市東區的「華燈劇團」(註8)亦是「新生態」的常客與表演團隊之一。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新生態」與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學者如傅朝卿、王明蘅老師等有相當深厚的信任關係,此與1994至1995年間「延平街事件」發生時,「新生態」曾舉辦記者會與相關公民活動不無關連,這也標誌「新生態」與市民社會的緊密關係著眼於台南市的都市更新、都市設計發展。以至,「新生態」創辦人/總經理杜昭賢在二十一世紀後,展開對都市計畫(2004年台南「海安路藝術造街行動」、2017年台南「街道美術館PLUS」計畫)、城市藝術節(2012年起的台南「月津港燈節」、2017年起的台南「漁光島藝術節」)的擘畫,皆溯源自九〇年代起「新生態」積極關注台南都會紋理的初心。

「新生態藝術環境」不僅舉辦藝文展演,也包含社會議題紀錄片放映。圖為1992年8月「邊地發聲——台灣社會運動紀錄片展」影片清單,於「新生態藝術環境」(台南)、誠品藝文空間(台北)與串門學苑(高雄)。取自:《新生態藝訊》vol.3(1992年8月),頁16-17。

回到九〇年代初,在文化資源相對稀缺的台南市,「新生態」示範了藝術空間在市民社會「落地」的方法——如何與中產階級、地方大專院校建立「共伴」關係,如何透過中產階級家庭對青少年美術與音樂教育的養成期望,在人文領域大專院校相對較少的城市產生近似「社區大學」的角色,以課程、欣賞會的活動培養地方的藝文人口。以「新生態」的整體節目企劃與空間設定來說,「新生態」對1989年成立於台北市都會區的「誠品書店」有一定的示範與參照關係,特別是誠品以書店為基底,擴張經營畫廊、劇場、百貨、講堂以及雜誌(註9)等「產業」導向的文化事業結構,「新生態」也有類似的劃分。

實然,「新生態」是台南市還沒有誠品書店(註10)時期,「誠品」在台南主要的據點;「新生態」偶爾有些活動是與「誠品」合辦的。諸如:「新生態」成立第一年(1992)便與台北誠品書店(敦南、世貿兩間分店)聯合展售藝術年曆、海報、記事本,這個活動很受歡迎,導致此後每一屆的年曆、海報、記事本展售活動都是「新生態」的年度盛事(註11);前文提及1996年「在地與國際交互實驗」噪音演出由「交互實驗工作室」與《破週報》共同主辦,「新生態」為協辦,演出地點分別於「台北誠品書店敦南店」與「新生態」,亦是一例。2000年,「誠品」發刊《誠品好讀月報》(2000年7月至2008年4月)並延攬曾任《破週報》主編的蔣慧仙擔任主編,以書訊、書評為核心,輔以文化實事評論,以及部份《破週報》所關注的青年次文化議題,向誠品的付費會員推銷書籍並帶入時代的文化議題。如今對照,「新生態」的會員刊物《新生態藝訊》(註12)中大膽的視覺排版,在《誠品好讀月報》中獲得延續,亦與近年改版後的《新活水》(註13)以用色大膽,圖、文之間的佈局打散一般觀看秩序,以拼貼、疊合的方式排版方法有近似的視覺調性。再者,九〇年代末「新生態」結束營業後,部份員工被延攬至「誠品」工作,其中包含現任誠品書店行銷總監(註14),亦是一例說明「新生態」的經驗如何在「誠品」存續、加碼。

除了「誠品」,「新生態」亦曾達到近似「民間版的台南文化中心」定位。「新生態」除了是兼具當代藝術「畫廊」與市民社會「會所」的藝術機構,甚至也是在朝、在野的政治人物都曾出席活動的場所——諸如施治明、施明德、黃昭凱、賴清德,以及內政部部長吳伯雄、教育部部長郭為藩、吳京(註15)等。擁有專業展演工作人員的「新生態」,往往是當時外地藝術家到台南展覽、演出、舉辦記者會的首選場地;一如各縣市文化中心與該地的藝術機構相較,「新生態」比台南市文化中心更具人氣。差別在於,九〇年代民間的「藝術機構」多為藝術家組成的「替代空間」,「藝術家聚會所」的內向性強,較不具公共性。反之,「新生態」由專業藝術管理者營運,有固定營業時間對公眾敞開空間,來訪者不僅可以看展覽、表演,也可以吃西餐、喝咖啡、聽音樂會、看電影。「新生態」與一般藝術機構最為核心的差異在於它積極招募會員(註16),是一個比起大多數「替代空間」更接近「市民的」藝術空間,其立場、角色近似「地方文化中心」。顯例包含,1995年「新生態」與台南市政府合作舉辦「台南意象——票選台南重點空間資源」活動,邀請台南市民提出對台南重點公共空間(當時以古蹟為主)的意見(註17)。1993年,「新生態」也曾舉辦「時代與意象:臺南市現代藝術發展大貌」、「台南市現代藝術發展座談會」等具有「代表台南」意味的展覽與講座(兩者皆為「新生態」成立一週年的紀念活動)。

「新生態藝術環境」成立首年便與台北誠品書店(敦南、世貿兩間分店)聯合展售藝術年曆、海報、記事本,成為年度盛會。取自:《新生態藝訊》vol.17(1993年10月),頁16-17。

1992年12月,「新生態藝術環境」舉辦「南台灣新圖象展」與座談。取自:《新生態藝訊》vol.7(1992年12月),頁6-7。

 

1993年6月,「新生態藝術環境」成立一周年,邀請時任成大歷史系的蕭瓊瑞老師撰寫專文,細述日殖時期以降至九〇年代初,一百年來南台灣的美術運動史。本場「新生態藝術環境」主辦的「台南市現代藝術發展座談會」由蕭瓊瑞老師主持。取自:《新生態藝訊》vol.13(1993年6月),頁18。

「新生態」:一個南台灣美術運動在九〇年代凝聚的「熱點」

1993年6月,「新生態」舉辦開幕一週年活動,當期《新生態藝訊》邀請時任成大歷史系的蕭瓊瑞老師撰寫長文,題目即週年展覽名稱〈時代與意象:台南市現代藝術發展大貌〉。該文細述日殖時期以降至九〇年代初,一百年來南台灣的美術運動史。下文摘錄文中談及八〇年代「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成立、「南台灣新風格」(1986年至1997年)展覽開始之後至「新生態」成立一年後(1993年),這十年間,據點於南台灣,尤其是台南的藝術家活動的描述。

歷經資料研究、訪談杜昭賢女士與黃建龍老師之後,筆者深感「新生態」對於台南美術史的影響應更著重在它作為一個文化基地,如何對藝術家、尤其對市民提供一個基進的想像,產生比替代空間更高度地對城市發展具有人文主義關懷的潛在價值。作為一個文化基地,「新生態」是一個公共平台,是一個供市民與學界得以與政府當局近距離協商文化治理方案的會所,這在發生於九〇年代的台南,於全台灣而言都是「超前」的。

藝術如何在都市紋理的發展上產生作用——這將是未來美術史在處理九〇年代台南現當代藝術發展時的一個必然的提問,必要的梳理。謹以蕭瓊瑞老師1993年的文章作結。

1984年,台南市文化中心成立,在一連串大規模的美術家聯展與中堅輩畫家個展之後,文化中心也有意鼓舞一些較具不同面貌的年輕畫家的創作展出,兩年後的「南台灣新風格展」,便是這樣一種時空下的產物。

該展後來成為一種「雙年展」的定式,先後參展的畫家有:葉竹盛、楊文霓、陳榮發、張青峯、黃宏德、曾英棟、顏頂生、林鴻文、洪根深等,仍是含括台南及高雄兩地的畫家,這個展出,豐富而強烈的材質運用,以及一種反技法、重實驗的本質,給予台南的觀眾,一次全新的感受。

之後,「南台灣新風格雙年展」的部份成員,在高雄成立了「阿普畫廊」,1991年10月,以「阿普」的成員為基礎,任教台南家專也是從事現代藝術創作的許自貴,在台南成立了第一個純粹推廣、展出「現代藝術」的專業畫廊——「高高畫廊」。透過「高高」的展出,一向以台北活動重心的「二號公寓」成員,也可以直接在台南與台南的民眾見面,展出作品、舉辦座談,對台南現代藝術的推展,確具重要意義。

1992年四月,七位平均年齡27歲的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生李霖、郭憲昌、何獻科、曾若愚、杜偉、賴英澤、莊秀慧、薛湧等,在崇明路(編按:台南市)上設一個實驗性的展示空間——「邊陲文化」,以發表成員創作。

同年六月,佔地四百餘坪,以一種綜合藝術空間型態呈現的「新生態藝術環境」,也在台南市揭幕。就現代藝術而言,這是本地第一個不由藝術家身份主導的畫廊,它象徵著一種更專業的分工,主持人杜昭賢,藝術總監鄭明全等人,都是在這種新的藝術生態中,以一種「藝術策劃」的角色,受到藝壇的重視。

「新生態」除了以劇場、咖啡座、書店等多角式的經營和每月的《藝訊》,吸引一批原本對現代藝術抱持「敬而遠之」態度的藝術愛好者,走進現代藝術展覽的大廳以外,這個大型的藝術中心,也以經紀或贊助的方式,計劃性地培養本地年輕一代的現代藝術工作者如:林鴻文、李明則、張新丕、吳梅嵩、李俊賢、黃布青⋯⋯等人,這些作法,均直接鼓舞了本地年輕人投入現代藝術創作的意願。

在「新生態」的運作下,一些原本不可能在此地展演的藝術活動,如李銘盛的「人與環境與自然」等,甚至以比北部更大的規模,在此地表演展出。目前這個空間,由於它在現代藝術方面的推動與獲致的成果,已成為許多北部藝術家注目、洽展的對象,同時也獲得了文建會等政府單位的重視和支持。

當然在一些團體與畫廊以外,我們也不應忽略其他個別性的藝術創作活動。成功大學、台南師院、各級中、小學校,以及鄰近台南市的台南家專等,仍是藝術家寄生創作、教學的主要場所,在這些學校中,先後任教並曾經或長期投入現代藝術探索的藝術家,除前提部份以外,另如:台南師院的張錦逸、黃郁生、李錦繡,台南家專的侯立仁、蘇世雄、江重信,長榮中學的謝志商,啟聰學校的黃明正,和從事音樂創作的林榮德,以及專事創作和從事其他行業的徐進雄、楊明迭、鄭姃榓等人。

——蕭瓊瑞,1993,〈時代與意象:台南市現代藝術發展大貌〉,《新生態藝訊》vol. 13(1993年6月),頁10-17。

 

1992年6月,「新生態藝術環境」成立,《新生態藝訊》創刊,自我定位為「一座與時代脈搏互動的藝術生命體」。取自:《新生態藝訊》vol.1(1992年6月)

 


  • 本文為2022年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心藝術基金會「現象書寫-視覺藝評專案」贊助。
  • 特別感謝杜昭賢女士黃建龍老師接受筆者訪問,提供相關研究資料。感謝劇評人吳思鋒先生與B.B.ART的方琦棻女士林育瑄女士協助筆者訪談黃建龍老師、杜昭賢女士。
  • 感謝台南「絕對空間Absolute Space for the Arts」邀請筆者於2022年11月20日於「絕對思塾 ASA Salon」分享本評論專題,講座現場與聽眾的交流對本評論專題的書寫有很大的幫助。
  • 感謝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支持營運「數位荒原 No Man’s Land」刊載本文。

「九〇年代噪聲作動的頻譜:從周逸昌、黃明川與王福瑞的藝術實踐談起」評論計畫文章共六篇,分別是:

  1. 九〇年代噪聲作動的頻譜:從周逸昌、黃明川與王福瑞的藝術實踐談起
  2. 黃明川「獨立製片」行動初探:一段模糊的曝光
  3. 黃明川「獨立製片」行動初探:「獨立」是在限制中創造美學
  4. 一開始就是「國際」的——Before NOISE,九〇年代實驗噪音「同人」文化
  5. 一開始就是「國際」的——How to NOISE,王福瑞的DIY實踐與「經.神.經」
  6. 以藝廊為槓桿的另一種藝術空間:九〇年代台南「新生態藝術環境」
Footnote
註1. 創辦「新生態」之前,杜昭賢女士已於1984年成立「世寶坊生活專業空間」,販售傢飾及藝術品(以前輩、中堅輩藝術家的畫作為主),自此進入當代藝術經紀領域。1992年「新生態」成立後,「世寶坊」持續營運,常有兩方共同主辦的展覽活動。
註2. 「在地與國際交互實驗」由《破週報》、「交互實驗工作室」主辦,台南「新生態藝術環境」協辦,時間是1996年2月2日至2月4日,地點於台北市的誠品敦南店地下一樓,以及「新生態藝術環境」。表演者為:江之翠劇場(當時名為「江之翠實驗劇場」)、怒罵沼澤,與夾子電動大樂隊(當時名為「夾子樂團」)。詳見本專題第一篇文章〈九〇年代噪聲作動的頻譜:從周逸昌、黃明川與王福瑞的藝術實踐談起〉第一段描述。 網址:https://www.heath.tw/nml-article/the-spectrum-of-noise-activation-in-the-1990s/。
註3. 撰寫此文時,筆者對「新生態」的認識主要來自兩項出版品與筆者於2022年7月訪談杜昭賢女士,以及2022年10月訪談黃建龍老師的內容。黃建龍於1992年至1996年任職於「新生態」企劃部。出版品分別為:《在微光下,從南方出發——台南藝文空間回訪1980-2020》(台南:Ocular Space佐佐目藝文工作室,2012年)、《在途中:21位俠女的藝術青春夢》(台北:田園城市,2020年)。其中,「新生態」創辦人杜昭賢女士的受訪文章〈成長是每一個人的成長——新生態藝術環境〉(作者:陳聿寧)已全文於「觀察者藝文田野檔案庫」公開。網址:https://aofa.tw/?p=48。檢索日期:2023年4月3日。
註4. 「台北國際後工業藝術祭」,1995年9月8日至9月10日舉辦,地點於於即將拆除的板橋酒廠第三倉庫。由吳中煒與林其蔚策畫,與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和「裸體人蔘工作室」共同掛名主辦,屬台北縣立文化中心主辦「新寶島藝術季」其中一項活動。
註5. 如筆者〈一開始就是「國際」的——Before "NOISE",九〇年代實驗噪音「同人」文化〉一文所指涉,此處的「同人」借用現已泛指漫畫、文學、電影中原型角的再創作的「同人誌」的「同人」概念:「同人,原指有著相同志向的小團體、同好群體,後來轉變成指『自創、不受商業影響的自我創作』,或『自主』的創作。它比商業創作有較大的創作自由度,並且擁有『想創作甚麼,便創作甚麼」的理念。網址:https://www.heath.tw/nml-article/it-launched-internationally-before-noise/。
註6. 台南市永福路二段138號。1997年,「新生態」搬到台南市民權路二段261號。兩處皆距赤崁樓步行距離五分鐘。
註7. 摘自:陳聿寧,〈成長是每一個人的成長——新生態藝術環境〉,《在微光下,從南方出發——台南藝文空間回訪1980-2020》(台南:Ocular Space佐佐目藝文工作室,2012年)。 網址:https://aofa.tw/?p=48。檢索日期:2023年4月3日。
註8. 「華燈劇團」是由一群戲劇愛好者於臺南市台南聖心堂「華燈藝術中心」(1980年成立)所共組的表演團隊,1997年,「華燈劇團」在「華燈藝術中心」創辦人紀寒竹神父鼓勵下走向自主自立、更名為「台南人劇團」。關於「華燈劇團」的介紹,見陳昱清,〈觀看時代下,劇場還能如何可能?〉,「Arts Observer Field Archive觀察者藝文田野檔案庫」網站(2022年)。網址:https://aofa.tw/?p=5300。檢索日期:2023年4月24日。(本文為與「觀察者藝文田野檔案庫」「絕對空間Absolute Space for the Arts」的「文字力・評藝堂」單元合作刊登)。「華燈藝術中心」與「新生態」同樣關注台南的市民社會發展,其中一例如1992年華燈藝術中心發起「紀錄—海安」計劃,以攝影記錄因「臺南市海安路地下街工程」將面臨拆除的海安路街景。詳見:臺灣中華日報社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9月1日),〈華燈藝術中心發起「紀錄—海安」計劃〉,社團法人臺南市台南新芽協會於「國家文化記憶庫」建檔。建檔日期:2021年7月5日。網址: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615071&IndexCode=Culture_Object。檢索日期:2023年4月24日。
註9. 此處指2000年創刊的誠品書店會員刊物《誠品好讀》,其於2004年轉為非會員雜誌,2008年停刊。
註10. 台南第一間誠品書店於1998年成立於台南市東區。
註11. 1990年加入誠品書店,九〇年代擔任誠品書店企劃部副理,亦負責誠品藝文空間(1991年成立)的曾乾瑜先生,即是與「新生態」規劃年曆、海報、記事本大展的主要人員。曾乾瑜其後於1998年台南誠品成立時搬到台南市居住。台南誠品的內容質、量頗受好評,使得台南誠品在當時有「小敦南」之稱。
註12. 王浩一曾任總編輯。
註13. 《新活水》由中華文化總會發行,於2005年創刊《新活水雙月刊》,2015年紙本停刊,僅發行電子版,2017年復刊改版,2018年改名《FOUNTAIN新活水》。
註14. 此即九〇年代任職「新生態」企劃部、總經理助理的謝淑卿女士,她於「誠品」擔任品牌策展協理、誠品講堂負責人(2003年至2010年),現任誠品書店行銷總監。
註15. 此處「活動」指1993年「新生態」成立一周年的活動。施治明時任台南市長,施明德時任立法委員,黃昭凱時任國大代表,與會者另有成大校長馬哲儒、新樓醫院副院長黃德成先生、高雄山藝術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吳梅嵩等。詳見:〈周年慶回顧〉,《新生態藝訊》第14期(1993年7月)。據筆者訪談黃建龍老師(時任「新生態」企劃部),賴清德先生當時也是「新生態」常客。賴清德進入政壇前,已在台南工作數年,於成大醫院、新樓醫院擔任主治醫師,並於1996年擔任國大代表,正式進入政壇。感謝杜昭賢女士補充當時到訪「新生態」的中央政府機關首長包含內政部部長、教育部部長。
註16. VIP會員入會費兩萬元,榮譽會員年繳一仟元,學生會員年繳八佰元。
註17. 1995年「台南意象——票選台南重點空間資源」的活動重點有二,一是廣徵市民意見,提出哪些建築物與公共空閒對市民而言是重要的。二,邀請市民對重點空間共同參與經營。摘自王明蘅(成大建築系副教授),〈關於台南意象的三個意義〉,「台南意象——票選台南重點空間資源」網站。網址:https://www.frontier.org.tw/culture/tainan/home.html。瀏覽時間:2023年5月3日。票選結果由名次高至低分別是:1.億載金城、2.成大榕園及其周圍舊建築、3.赤崁古蹟區、4.中山公園、5.台南海岸、鹿耳門至黃金海岸、6.孔廟至地方法院藝術區、7.台南火車站、8.成大林蔭步道、9.雕塑公園及文化中心、10.台南運河及河邊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