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launched Internationally: How to NOISE, the DIY Practice of Fujui Wang and Ching-Shen-Ching
一開始就是「國際」的——How to NOISE,王福瑞的DIY實踐與「經.神.經」
June 5th, 2023類型: Sound Scene
作者: 葉杏柔
本篇回溯聲音藝術家王福瑞在高中、大學時期透過哪些國內外平台、哪些台北市區的次文化據點,追求他所著迷的「實驗影像」與「實驗噪音」,形成同好社群。1993年,王福瑞成立「NOISE」樂迷小誌(fanzine)兼聲音廠牌。受惠於全球實驗噪音圈自成一格的反市場消費系統,王福瑞與歐、美、日等國家的聲音藝術家通信、互相寄賣代理作品,進而促成部份聲音藝術家來台灣,於「台北破爛生活節」(1994)與「台北國際後工業藝術祭」(1995)演出。九〇年代中旬,王福瑞以「經.神.經」之名創作聲響作品,揭櫫「靜—噪辯證」是他對「聲音」藝術性的核心關懷,也是台灣邁入千禧年後,從類比式的實驗噪音轉向數位調變的聲音藝術之起手式。

.關鍵字:王福瑞、經.神.經、實驗噪音、NOISE小誌、九〇年代
.Key Words: Fujui Wang, Ching-Shen-Ching, Experimental Noise, NOISE fanzine, 1990s


 

How to NOISE:自組「反情報」情報網的樂迷文化

王福瑞1969年出生、成長於台北木柵。由於患有先天散光,自幼容易感到視覺疲勞,聆聽音樂時的安定與投入感吸引著王福瑞,讓「音樂」在他幼年時就是一項很主要的興趣。國中的王福瑞開始跟著讀師大附中的哥哥聽搖滾樂,高中時他也就讀師大附中——小他一、兩年級的學校學弟在他畢業後的1988年成立的「霹靂鳥四號」,就是「濁水溪公社」前身(註1)。到了高中,除了搖滾樂,他更瘋迷另類音樂,酷愛前衛、實驗型影像。到「太陽系」(註2)等MTV看實驗電影、閱讀香港發行的《助聽器》(註3)與水晶唱片發行的《搖滾客》(註4),聽他們引介、代理的獨立音樂,以及往「藍儂唱片行」(註5)跑(當時台北市少數販售另類的現代音樂、英國及歐洲獨立廠牌的唱片行),已是王福瑞青年時期的課餘娛樂。

對青年王福瑞而言,「實驗影像」與「實驗噪音」兩者都吸引著他。很可能是受惠於實驗噪音的DIY精神,也或許包含噪音的語言與文化藩籬較小,以及音樂專輯比起實驗電更容易購藏、流通等因素,高中至大學時期的王福瑞很快地從「樂迷」的身份轉為「同人」,往國際實驗噪音圈裏越鑽越深。他回憶道,著迷於實驗噪音的一個重要轉捩點發生在他18歲時觀看一隻「實驗音樂紀錄片」所致:「剛考完大學聯考時,王福瑞初次看到德國實驗音樂團體『新建築倒塌(Einstuerzende Neubauten)』的紀錄片影碟,很疑惑這些在柏林廢墟敲敲打打的工業噪音算是音樂嗎?裏頭還結合日本白虎社容易讓初次接觸者感到毛骨悚然的舞踏,帶給他全新的視聽體驗。『前衛搖滾其實很重視音樂的技法,但實驗噪音完全打破一般人認知的音樂結構。(註6)』」

王福瑞於九〇年代末於在地實驗架設「NOISE@TAIWAN網站」,將NOISE全文上線。

在王福瑞越來越熱衷於實驗噪音的同時,他的實驗噪音「同好會」漸已形成:從小帶他聽搖滾樂、大學時在唱片行打工的哥哥,以及哥哥的友人,其中包含後來在《NOISE》上寫樂評的盧振文,還有經常往謝典銘的「昌彥唱片行」(前身為「學院」,後為在「2.31」成立佔地極小但影響力超群的「Avant Garden」唱片行)跑的一群樂迷:陳錦一、粘利文、方嘉鴻等。就讀大學時,王福瑞「主動寫信聯繫歐美和日本實驗音樂的創作者,詢問他們的心路歷程、音樂理念和製造各種聲音的材料工具等,大四醞釀將信件訪問所獲得的資訊集結成冊分享給同好,1993年畢業後便以程式設計師的收入,正式創辦完全以噪音為主題報導的《NOISE》。(註7)。作為道地的實驗噪音上癮者,王福瑞24歲那年於自家獨資亦獨自一人創立樂迷小誌暨音樂廠牌《NOISE》,原因無他,即想要主動創造更多聆聽實驗噪音的機會,進而以自己的力量、品味選錄作品並分享他喜歡的作品給更多樂迷——尤其在當時《助聽器》、《搖滾客》已停刊的台灣。

「NOISE@TAIWAN網站」摘錄部份文章全文上線。此為NOISE第一期(1993)刊載介紹香港噪音藝術家Xper.Xr.,由王福瑞撰文。

然而,在沒有網路可供宣傳與社群聯繫(只有少數理工科系學校有校內email),《NOISE》也非公司有聘用團隊,以商業模式協商代理販賣與行銷工作,《NOISE》的創辦與流通機制具體是什麼?是什麼動力讓《NOISE》在「一人出版社」、不定期出刊的條件下維持四年,出刊十期小誌、八張合輯,近三十張專輯?雖然今日「一人出版社」並不罕見,但《NOISE》在九〇年代能夠準確觸及全球實驗噪音、且與這群會付費購買小誌的「重度愛好者」維持認同關係,這樣的樂迷文化恐怕是今日無法複製的。

怎麼說呢?九〇年代實驗噪音圈的樂迷文化關鍵是創作者多為發行者本人,創作者提供的通訊地址是唯一的購買資訊(而不是代理唱片行,更沒有網站),要聯絡甚至認識創作者本人,都不是太困難的事。在不以商業考量為主的時代,要藉由購買創作專輯而認識更多他/她們推薦的其他創作者,也比今天容易許多。正如王福瑞受訪時所說:「噪音創作者同時也是(噪音)廠牌;他發行自己的作品,也會代理發行別人的作品。你跟他買某一個創作者的作品,他會再給你其他創作者的flyer(文宣),因此我很快可以串起一個網絡。這是一個(實驗噪音的「同人」)文化,我那時候其實是被這個文化所影響。(註8)

九〇年代的樂迷小誌服務上沒有「推播」、「客服」,財務上沒有「募資」、「預購」。不定期發刊,也隨時可以收攤,形象混雜著「前衛」、「職人」與「快閃」(pop-up)的性格。這個以同人為主體的網絡通常自主而鬆散;賣「現貨」而不是「形象」,銀貨兩訖關係短暫,但因為都是同道中人,緣份綿長。在上述諸種純粹以「樂迷」為動力的關係中,實驗噪音圈內部連結(bounding)之穩健還有一個很重要因素,是這個補給系統與迭代機制是「國際性」的。當創作與消費機制無關乎公司營利、市場導向等資本因素,參與者動機相對單純之餘,實驗噪音反情報,透過聲響打散並重組聆聽知覺的企圖本身,既是反建制(anti-establishment),也具有國際主義(internationalism)精神,實踐場域也恰恰遍布全球各國。在九〇年代後冷戰的全球,後解嚴、後學運的台灣,「國際化」成為二十世紀殖民現代性後的下一波全球化浪潮;實驗噪音自七〇年代末起累積而成的同人網絡,到了九〇年代因政治經濟自由化,以及網路技術的發展下,以更加劇的速度發展。

 

1995年台北縣文化中心辦理「台北縣美展」,規劃四階段的「新寶島藝術季」,包含於板橋酒廠的「臺北國際後工業藝術祭」。第十期NOISE(1996)報導1995年台北後工業藝術祭(原名「1995(第二屆)台北破爛生活節」)。

「經.神.經」:告別harsh noise,後進但超前的數位噪音

由於連結繫於各國,實驗噪音受「國家—市場」鑑別系統箝制的可能性較低;學院的師承制與學術資源競爭關係,或音樂市場經銷分潤與偶像「人設」機制等,並非實驗噪音的生態。在台灣,除了零與聲1993年在吳中煒、蘇菁菁經營的「甜蜜蜜咖啡館」兩場公開演出(註9),更多的國際實驗噪音演出集中發生在1994年、1995兩年的「台北破爛生活節」(註10)與「台北國際後工業藝術祭」(註11)。這兩場另類的實驗噪音盛會,多為龐克、工業噪音,充滿狂躁、暴衝的失控音場,演出者有多位/組為《NOISE》曾經介紹者,如摩涅拉恐懼症(Monellaphobia,日本,小林賢輔領軍)(註12)、怒罵沼澤(Schimfluch-Gruppe,瑞士)(註13)、C.C.C.C.(Cosmic Coincidence Control Center,日本)(註14)與I.666(Illuminated-Sixsixsix,香港)(註15)等。這兩年的噪音演出有一部份形同《NOISE》的「見面會」;實際上,「台北國際後工業藝術祭」活動時已不在台灣的王福瑞,當時被《破週報》喻為活動之所以形成的原因(註16)

戲劇性地,在1994、1995這兩年叛客青年DIY出國際噪音表演之後,此後的噪音演出轉而零星、地下化,諸如怒罵沼澤1996年初再次來台,與江之翠劇場共同演出的「在地與國際交互實驗」(註17)於台北誠品敦南店地下室以及台南的複合式藝廊「新生態藝術環境」演出,以及「零與聲」於1995年成立於台北都會區的「在地實驗」(ET@T)演出。這兩例的觀眾人數約莫15至50人。與實驗噪音類型稍微鄰近,且同樣吸引青年聽眾,但與實驗噪音相反,人氣呈爆炸性擴充的是搖滾、地下樂團,指標性者如1995年開始迄今,每年於墾丁舉辦的春天吶喊(Spring Scream),以及台北師大商圈的地下社會(1996至2013年)。

「經.神.經」(Ching-Shen-Ching)第一首作品'The Ford of Delusion'收錄於1997年NOISE/TAIWAN發行的的專輯〈以噪音溫柔地殺我〉(”KILLING ME SOFTLY WITH NOISE)”。圖為專輯封面。(圖片提供:王福瑞)

簡而言之,九〇年代中彷彿是台灣實驗噪音的高峰與U turn:國際型、大型的實驗噪音停在1995年。其後,王福瑞以「經.神.經」(Ching-Shen-Ching)之名開始進行噪音創作,成為「零與聲」之後的第二位台灣以實驗噪音為主的創作者。九〇年代中旬開始,以日本為首的「新媒體」展覽出現「聲音」類別,以及王福瑞2000年加入在地實驗之後,開始策畫「聲音藝術」展覽等發展,「實驗噪音—創作者」漸漸地被改稱為「聲音藝術—藝術家」。

以史觀式地回望來說,「經.神.經」反映著台灣在吸收國際實驗噪音之後發展出的「在地」風格,值得注意的是,在摸索國際上普遍的類比式創作方法(使用混音器、效果器)之後,大學主修電腦程式的王福瑞,很快地轉向以程式演算、軟體調變聲音的方式(使用Max/MSP軟體)進行聲響創作。與此同時,科技技術的發展開啟「體感」、「感測」等體驗型(experience-oriented)、沉浸式(immersive)的創作面向,「裝置」成為回放聲響的形式之一,聲音開始可以被白盒子美術館展示。面對這些嶄新的創作方法,「經.神.經」的創作幾乎沒有過往二、三十年來harsh noise的風格,反倒清楚揭櫫「靜—噪辯證」是他著迷於「聲音」的核心關懷;此作為台灣聲音藝術創作的重要起手勢,接軌新世紀國際噪音藝術與新媒體藝術匯流之勢,成為國際上聲音藝術的一脈,影響迄今三十餘年。

在地實驗2022年收存「經.神.經」(Ching-Shen-Ching)作品”The Ford of Delusion”並發表於bandcamp上。網站:https://etat.bandcamp.com/track/the-ford-of-delusion。

 


  • 本文為2022年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心藝術基金會「現象書寫-視覺藝評專案」贊助。
  • 感謝本文研究對象王福瑞老師接受筆者訪問,提供相關研究資料。
  • 感謝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支持營運「數位荒原 No Man’s Land」刊載本文。

  • 本文圖片僅供研究使用,無營利用途。若有版權疑慮,敬請來信給本文作者:hsingjou.yeh@gmail.com。敬謝!

「九〇年代噪聲作動的頻譜:從周逸昌、黃明川與王福瑞的藝術實踐談起」評論計畫文章共六篇,分別是:

  1. 九〇年代噪聲作動的頻譜:從周逸昌、黃明川與王福瑞的藝術實踐談起
  2. 黃明川「獨立製片」行動初探:一段模糊的曝光
  3. 黃明川「獨立製片」行動初探:「獨立」是在限制中創造美學
  4. 一開始就是「國際」的——Before NOISE,九〇年代實驗噪音「同人」文化
  5. 一開始就是「國際」的——How to NOISE,王福瑞的DIY實踐與「經.神.經」
  6. 以藝廊為槓桿的另一種藝術空間:九〇年代台南「新生態藝術環境」
Footnote
註1. 濁水溪公社前身為蔡海恩(左派)、張明章、應蔚民(小應)三位師大附中學生,為了畢業生表演臨時組成的「霹靂鳥四號」樂團。進入大學,柯仁堅(小柯)加入,樂團名稱正式改為「濁水溪公社」(Loh Tsui Kweh Commune,簡稱「LTK」、「濁團」)。
註2. 「太陽系」MTV(視聽中心)創設於1987年暑假,是台北最早的影碟中心之一,至1992年結束營業。MTV指的是設有小包廂播放空間的錄影帶出租店。「太陽系」總經理吳文中1989年創辦《影響電影雜誌》,是當時介於「《電影欣賞》與《電影世界》象徵文青小眾與觀影大眾的兩個光譜極端」的電影評論雜誌,於1998年停刊。摘自:黃哲斌,〈黃金狗屎與爛番茄:90年代的《影響電影雜誌》〉,《新活水》第19期「在雜誌超啟蒙之後,繼續向前」專題。(2020年10月5日)。網址:https://www.fountain.org.tw/issue/magazine-hyper-enlightment/imagekeeper-monthly。檢索日期:2023年5月30日。另可參考:黃哲斌,〈太陽系與影響雜誌〉,「Roodo樂多日誌」(2013年8月2日)(現已撤站),轉載於:PTT八卦版(2017年1月15日)。網址:https://disp.cc/b/Gossiping/9Q9E。以及:葉郎,〈其他國家絕無僅有的台灣特產:因為錄影帶而誕生的小包廂——MTV〉,《關鍵評論網—every little d.》(2023年3月11日)。網址:https://everylittled.com/article/182183。檢索覽日期:2023年5月30日。
註3. 全名為《助聽器—獨立音樂雙週報》(Monitor BiWeekly),由香港的獨立音樂出版社(Independent Music Publishing Company)發行,發行時間應是1987年至1993年(待正式資料核實)。
註4. 全名為《搖滾客》(Rocker),發行時間是1987年6月至1991年8月,中間停刊半年,共發行41期。摘自:阿達,〈《水晶、搖滾客時期(1987-1991)》〉,「跨東亞音樂社群TEAMS Project」Facebook Page(2021年5月4日)。檢索日期:2023年5月30日。註:作者「阿達」應為水晶唱片負責人「任將達」。
註5. 前身為飛林唱片,1989年4月,原來在飛林工讀的陳文政和一群愛好音樂的朋友將店面頂下來,開始經營原版唱片進口及代理的事業,音樂類型偏向前衛另類的現代音樂、英國及歐洲獨立廠牌,例如英國獨立廠牌4AD。藍儂結束於1992年7月,其後成立的「學院唱片」、「昌彥唱片」到1996年後的「2.31」與同時存在的「Avant Garden唱片行」等謝典銘受僱其中,其後自營、選片的唱片行,也是《NOISE》少數幾個重要的寄售點。詳見:羅悅全,〈如果在深夜,一家唱片行——台北另類唱片行的身世〉,《秘密基地:台北的音樂版圖》(台北:商周出版,2000年)。轉載於「音謀筆記」網站(2000年5月15日)。網址:http://jeph.bluecircus.net/archives/41。檢索日期:2023年5月30日。
註6. 摘自:2022年第29屆東元獎—人文類「聲音保存和聲音藝術」領域—得獎者「王福瑞」簡介,第二十九屆東元獎頒獎典禮大會手冊(2022年10月29日)。網址:http://www.tecofound.org.tw/teco-award/2022/prev-winner.php?p=29。檢索日期:2023年5月31日。
註7. 同註16。
註8. 摘自王福瑞受筆者訪談。訪談時間2023年5月16日,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爐鍋咖啡。
註9. NOISE, vol. 6。網址:http://www1.etat.com/noisetw/noisenz_c.htm。檢索日期:2023年5月31日。
註10. 1994年9月1日至9月5日,吳中煒自主籌辦,於台北永福橋畔河濱公園。
註11. 「台北國際後工業藝術祭」,1995年9月8日至9月10日舉辦,地點於於即將拆除的板橋酒廠第三倉庫。由吳中煒與林其蔚策畫,與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和「裸體人蔘工作室」共同掛名主辦,屬台北縣立文化中心主辦「新寶島藝術季」其中一項活動。
註12. NOISE, vol. 5。網址:http://www1.etat.com/noisetw/noisenz_c.htm。
註13. NOISE, vol. 7。網址:http://www1.etat.com/noisetw/noisenz_c.htm。
註14. NOISE, vol. 8。網址:http://www1.etat.com/noisetw/noisenz_c.htm,以及C.C.C.C.1995年9月9日於台北國際後工業藝術祭演出的錄音。網址:https://youtu.be/EGzT1mvqjN0。
註15. NOISE, vol. 9。網址:http://www1.etat.com/noisetw/noisenz_c.htm。
註16. 「台灣近二、三年來如雨後春筍般成長的地下電台、BBS電腦網路等等媒介,逐漸有了西方後工業文化運動的基礎。更重要的是,這個原本親密的團體再接連幾次搞出活動後,已經有了青年外交的實力,透過郵件、網路勾連國外的另類團體,活絡自己的想法與是也。就如同搞出《NOISE》這本同人誌的王福瑞,已經與日本歐洲數十個國家的青年另類團體頻繁接觸,這才是這個活動之所以成形的原因。」摘自:黃孫權,〈交互視野:台北國際後工業藝術祭〉,《破週報》創刊第2期(1995年9月8日),頁6。
註17. 「在地與國際交互實驗」由破週報、交互實驗工作室主辦,台南新生態藝術環境協辦,時間是1996年2月2日至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