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Filter By art-production , 總計60篇
FILTER BY
20世紀初的京都帝大學生如何看見台灣? 或許可以從日治時期最熱衷台灣研究的日本人—森丑之助(Mori Ushinosuke, 1877-1926)(註1) 談起。森氏出身京都,但自幼嚮往浪跡天涯,畢業自長崎商業學校,未曾就讀或任職於京都大學。1895年後從軍來台,先後任職於台灣總督府殖產局附屬博物館、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總督府「藩務本署」調查課等機構及單位。身體瘦弱的他走遍了台灣全島...
張恩滿蝸牛系列之探究:爬行痕跡中的階級品味 張恩滿 Tsai Mu-jung (translator)Hoo Fan Chon (proofreader)
Art Production
March 10th, 2019
我從2009年至2013年間,共進行六次以「蝸牛」為主題的發表,這系列是以料理為起點,圍繞著品嚐、滋味、趣味這些字眼去延伸。這些詞的英文皆為「taste」這個單字,「taste」作為「品味」的意味更為深沈。品味是不同群體的生活方式基礎,食物的選用有其階級意識與象徵資本,隨著蝸牛爬行遺留分泌黏液的痕跡,似乎有些字詞在社會學家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2002)的理論...
Judha Su選譯:敬啟者(或可能有關者) Judha Su鄭文琦 (翻譯)
Art Production
December 20th, 2018
想像自己寫信給一名素未謀面對象的尷尬時刻:我們不知道自己正在跟誰說話,我們承受著揣想與緊張不安的開場白,希望這場溝通得以成功。在這樣一種高度形式與疏離的態勢裡,通常是以「致可能有關者」(英文:To Whom It May Concern)(註1) 展開我們的應對交涉,以實現非自發性的溝通,這點既矛盾也不矛盾;它表示我們還不認識即將要聆聽我們說話的對象。這種措辭呼應著許多和我所棲身的藝術背景之批判性...
南洋放送局:為228和平紀念公園所做的聲音導覽 Syafiatudina 群島資料庫Nusantara Archive
Art Production
September 30th, 2018
親愛的聽眾,您正在收聽由「KUNCI Radio/南洋放送局」提供的印尼藝術家Syafiatudina在2017年12月為228和平紀念公園撰寫的聲音導覽。228和平紀念公園原本叫新公園,這個導覽計劃也是 「《數位荒原》駐站暨群島資料庫計劃」和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合作的《PETAMU:邊境旅行》展覽的活動之一。導覽會從捷運台大醫院站的4號出口出發。底下鈴聲響起便開始我們的第一段導覽。(鈴聲) &n...
製圖、聆聽與地方性 鄭文琦 Hoo Fan Chon (Translator)
Art Production
September 1st, 2018
一、《邊境旅行 PETAMU》與《群島資料庫》 「Petamu」這個字取自馬來文「你的地圖」(peta kamu)的口語用法。在此計劃裡,我們試圖以「馬來群島」(Nusantara)的通用語(lingua franca;在此指「馬來語」)為引,來打開觀看東南亞地圖的另類取徑及方法論—即《群島資料庫》(Nusantara Archive)(註1) 的工作方法。這樣的展覽進路結合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與...
2017年二月,鄭先喻在VT非常廟的個展《Injector_before Null》裡,展出一件名為〈沙箱〉(sandbox)的作品。這件作品利用展場中的電波發射器,誘發觀眾手機創造一個程式測試空間 (註1),在觀眾進入展場數分鐘之後,手機開始收到一連串諸如「你有沒有看到任何東西?」、「你是否在入口處左邊見到那件動力機械裝置?」、「@3」或「你有沒有見到掛在牆上那幅畫?這是幅跟外星人綁架有關的畫」...
在台北進駐期間,我總是在尋找印尼與台灣在歷史或當代關聯的檔案與資料,這樣的找尋帶我走進博物館與圖書館。我總是翻找著關於荷蘭人與日本人在台殖民政權的書籍,同時試著與印尼的殖民時期做比較。雖然,台—印關聯的檔案與資料不只儲藏在圖書館與博物館,這兩地的關係敘述儘管片斷,仍體現在都市景觀與其居民裡。在這種考量下,我發展出對台北新公園(或今所稱之228紀念公園)的興趣,因為它的歷史與政治意義跨越了台灣的不同...
世界地圖 在鏡頭下的世界地圖似乎有點變形,亞洲、非洲特別是在赤道附近的地區不如印象中的拉長許多。在訪談對象黑白書坊(Kedai Hitam Putih)老闆薩伊迪(Zaidi Musa)的介紹下,我們下榻的哥打峇魯(Kota Bahru;吉蘭丹州首府)民宿牆上貼著許多旅遊資訊與地圖;有熱浪島(Pulau Redang)、停泊島(Pulau Perhentian)與這張看起來變形的世界地圖。上面的資...
Art Production
May 29th, 2017
I、閃光 區秀詒以「派對」命名的〈If the Party Goes On〉系列作品,有一個謎樣的影像序曲〈To the Party〉。首先,我們看到有幾個在樹林裡拍攝的連續空鏡頭,在陽光無法完全穿透的森林深處交織著,無名的野草與灌木叢,規律的刻痕,取漆工人所遺留的痕跡,游移的光影飄過樹幹上的紋路。一名五官深邃的異族男子身穿紗籠,做工繁複的圖紋在黯淡的森林裡使人眼睛一亮,赤足隨著清脆的鈴聲與打擊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