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ISSUE 12 : Twinning the Wastelands
Arty-Arty: Inteview with Malaysian artist TANJC
ARTY-ARTY馬來西亞藝術家系列:專訪陳維錚
May 30th, 2013類型: Interview
作者: 蔡長璜 編輯: 鄭文琦
出處: arty-arty.blogspot.tw
這篇陳維錚專訪原載於《VMAG》2005年4月,吉隆坡:MEASAT Publications Sdn Bhd。作為數位荒原2013年東南亞當代藝術主題的馬來西亞藝術家專訪系列,是經由ARTY-ARTY作者蔡長璜授權同意轉載繁體中文版,特此聲明。
林俊宇+陳維錚, 事實雄辯 (高雄豆皮)

雄辯事實、懷疑主張

陳維錚,日本京都精華大學院藝術研究科博士後美術(Fine Arts)領域。2004年聖誕節前夕,維錚在台灣高雄豆皮文藝咖啡館,偕同新生代藝術家林俊宇完成了一項合作展;頗具挑戰性的是:從作品的構想到落實僅有四個工作日;而在這個過程中,便有好奇者陸續前來,和創作者發生維妙的互動關係。在稍後交流中,我們一面聆聽維錚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留學生涯和藝術情思,一面透過電腦屏幕,感知他所進行的多元形態的創意想像。當代藝術的接受方式,除了觀看、聯想和理解,觀眾還需要敞開胸懷參與體驗。就維錚絕大多數哲學味濃郁的創作而言,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不單是一種表現手段,說到底,它亦是引誘觀眾與創作者產生心靈震蕩的激素。(註1)

 

蔡長璜:請談一談這件作品的創作動機好嗎?

陳維錚:(維錚的食指開始在鍵盤上動起來…與此同時,他出示一張展覽請柬,上面印著:「在過去,古希臘人曾認為眼睛是一盞會發光的燈,所以睜開眼才看得到眼前的東西。而這個常識貫徹了1500年以上。現在科學已告訴我們瞳孔和視網膜的功能了,可是也同時讓我們驚覺:原來我們只不過是在透過一個小小的洞來窺視真實世界而已!」)有次我在雜誌上讀到這段文字,思緒就活絡起來。大家這樣堅信科學,認為凡是可以經由科學驗證的東西便是事實。要是有天,當我們突然得知世間上存有著另一種法則或道理,而非得否認科學的話,我們能不能接受?所以,我一直在探問:世上有沒有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於是便把展覽命名為「事實雄辯」。

 

蔡:同林俊宇的這次合作裡,你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

陳:他是立體專科,所以比較專注在造型和數碼編輯方面的製作。至於概念、logistics乃至器材上的運作則由我負責。關於為什麽會有這件作品?為什麽會用這些素材?等等…所有的「必然性」都由我跟俊宇在高雄當地找出來。

這個裝置的構造是這樣的:一個緩緩旋轉的圓盤上放著一個像人腦般的物件(object),裡頭裝了兩個web-cam,充當人的雙眼。這個圓盤轉動一圈大概需要一分鐘左右,兩個web-cam所拍攝到的景物,像周圍走動的觀眾等,都會投射到牆上。它就是那麽簡單,來到現場的觀眾一眼便望穿了。可是,這個容易理解的背後倒是有一個「陷阱」,關鍵也就在這裡。觀眾都信以為說:只要站在鏡頭前便會瞧見自己的投影,實際上卻並非如此。就從那個「咦!為什麽不會?」開始,大家便不得不去想到底事實是怎麽一回事了。

 

蔡:對啊!為什麽不會呢?

陳:其實那些投影是我們預先錄好的片段。我跟俊宇穿著同一件衣服,並且已經知道事先拍攝時各自的位置,若有觀眾來時我們便站在那裡。當大家一起並立觀看投影時,觀眾會驚覺自己人不在場,而我們卻顯現了,從而激發他們對自我的存在產生懷疑。如果仔細察看,觀眾準會找到破綻。只是大家往往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像那句「眼睛是一盞會發光的燈」,當它被認可為唯一的事實時,試問如何去接納其它的想法呢?想要擺脫這個陷阱並不難,但他越是死守自己的想法,便會愈發陷入懷疑的深淵,而一時回應不來。

 

蔡:我倒想知道有沒有觀眾成功揭穿這個「陷阱」?

陳:觀眾通常都會自己得出一個結論,反應大不相同;確實有人認為它是預錄的,因為觀眾是可能看穿作品的實際操作情況的。有一些人則會嘗試解釋:呵!它剛剛拍了我,要過一會兒才出現!有些人不明就理,也有人根本就不想費神。

 

蔡:除了這些,還有什麽樣的反應?

陳:有一個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反應是:有人嘗試用「記憶」來當成這件作品的釋義,因為他們看到腦狀物體,由之聯想到是這個腦袋在作怪。雖說眼睛看過許多東西,但人的記憶會篩選它想記住的事物,所以才造成自己在投影中失踪了。這個見解是我這次創作的一大收獲喔! (笑)

陳維錚, KEGARE紀錄片 (2010)

蔡:看過你的作品後,讓我想問的是:你會不會特別推崇互動的、合作的創作方式?

陳:嗯!不過,所謂的互動性並非只是觀眾對我、對作品之間的互動,它也可以是觀眾對著自己。好比說,我交給他一支針,他不由自主地扎了自己一下:啊!原來會痛的!我的作品純粹是為觀眾提供了一個空間或醒悟的機會而已。

 

蔡:在你的創作中,有一些可是跟不同人合作的,除了俊宇,還有劉珊──她在這件結合電腦動畫與空間營造的〈啊…〉實驗作品裡負責人物動畫的部分。就你個人而言,連同那些強調互動性的裝置作品中,那一件才是最值得向大家推薦、值得提一提的?

陳:其實每一件都值得一提…(笑)曾經有一個時期,我篤信「唯我論」(solipsism)。這是一種只承認自我存在的思維方式,即世界只有「我」的存在,其他人的存在都是因為「我」的意識裡有「他」,所以「他」才存在。如此一來,「我」便可以為所欲為了!

我覺得這種想法非常危險。因此,當你問我是否有一個自己認為「唯一」值得推薦的作品時,我無法決定,因為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我只能夠懷疑,不僅僅是唯我論,科學也好、宗教也好,倫理也好,我只有一個立場便是懷疑,永遠沒有一個固定的主張!

 

蔡:如今你顯然是一名「懷疑論者」…。(後記:陳維錚發表作品無數,表現形式多元,計有數碼錄像、電子音樂、網絡藝術、行為藝術等,近年則較為著重觀眾體驗的互動裝置。他也傾注於素材與媒體的混和實驗,從豬肉牛血人發到冥錢壽衣筷子,從暗房燈光系統到超聲波感應器…如此獨出心裁,在在予以展演個人所理解的、所體悟的哲學概念和生存感覺。)

(藝術家簡介:1976年誕生於柔佛州,畢業於居鑾中華中學電機電子班,後從事工程製圖與建築廣告設計工作。 1996年赴日本深造,2001年畢業於山形縣東北藝術工科大學資訊設計學科媒體藝術系。隨後考入京都精華大學藝術研究所,專攻媒體藝術,復於2003年獲頒碩士學位。目前進入同研究所純美術博士後課程。曾於日本國內美術館、文化中心與畫廊展出不少力作,例如:〈物質與記憶〉(2002年)、〈在〉(2002年),〈紙與光〉(2003年,碩士學位作品)以及新作〈制度的居民〉(2004年)等,在大馬開設美術大學是他的最大夢想。若想了解他的最新動向,可至其個人網站:http://tanjc.net。)

See Also
专访陈维铮 TAN JUI CHEN ,蔡長璜
TAN 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