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CONTRIBUTOR
總計8篇
Chou, Yu-ling
周郁齡

A Ph.D. candidate of Humanities &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Consortium, Birkbeck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Curator of "Plug in X Add on" Taiwan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in London. Expertise in cinema aesthetics & archive of visual culture.

倫敦聯席會伯貝克學院人文與文化研究博士候選人。曾任北藝大科藝所研究助理,策畫「外掛x附加:一段城市間的預演」,研究興趣為電影藝術與檔案、視覺文化。

回應影像的批判思考,克拉克在2016年完成一部以訪問陳界仁為主軸的35釐米作品《雲海》,內容是克拉克在台灣各地拍攝山景與農忙的景象,而影像背後則是陳界仁受訪的聲音。他娓娓道出傳統農家「落地掃」以戲曲表演做為自我娛樂甚至傳遞政治訊息的自我組織形式,乃至日治時期放映電影時,辯士對電影進行激進的曲解進而夾...
栽植者的藝術 我和喬治.克拉克(George Clark)在2013年的倫敦相識,當時我自不量力寫了一份關於蔡明亮《郊遊》的放映計劃,逕自寄到他在泰德美術館的工作信箱。想當然爾,信件石沈大海什麼都沒發生。直到參加了某一場他策劃的電影放映會結束後,我走向台前跟他說明來由,些許冒昧地詢問企劃書的去處。在...
近期在國際間掀起了不少關於動態影像與檔案的討論,例如今年亞洲文獻資料庫(Asia Art Archive)和MOMA合作舉辦一場名為「檔案衝動:收集與保存動態影像在亞洲」的研討會。   可見的與可書寫的 在研討會的介紹裡,指出了一個廣泛的事實;從1950年代開始,在亞洲有著活躍的實驗電影、...
周郁齡:LUX有令人羨慕的動態影像資料庫,可不可以談談你們的收藏是如何形成? 瑪莉亞.克魯斯(Maria Palacios Cruz):LUX的自我定位為發行(distribution)藝術家動態影像的代理者。與藝術家們協定過後,機構內就能收藏藝術家不同格式的作品,目前協助1500位藝術家處理發行...
電視在某一時刻被指責為電影的兇手。一如錄影帶在某個時刻也被冠以電視殺手的名號!難道自從家用錄影帶VHS發明以來,我們真的越來越少看電影嗎?我不這麼認為。恰恰相反,VHS讓我們不必上電影院就能看更多電影。如果沒有錄影帶,我可能永遠沒有機會看到黑澤明、伯格曼、溝口健二、成賴已喜男,還有許多其他導演的電影...
剩餘的大眾 杭士基(Noam Chomsky)於2011年十月在波士頓杜威廣場挺身支持佔據華爾街行動,為此他以歷史的角度回溯美國的經濟史造成目前貧富懸殊的遠因。自1970年開始製造業外移,國家經濟開始朝向金融業發展,財富大量向金融企業集中,也促成政治權力集中。由於政黨選舉大量依賴財團金援,任何政黨上...
傑瑞米.戴勒(Jeremy Deller)近日在倫敦海沃藝廊(Hayward Gallery)展出生平第一次回顧展《樂在大眾》(Joy in People),在台灣比較讓人熟悉的創作是曾在2004年台北雙年展展出的「歐格里夫抗爭事件」。戴勒作品充斥著人類學式的場景,每個入鏡的個人或物件都裝載著複雜社...
電極、夢、死亡 周郁齡
January 17th, 2012
2011年夏末碧玉在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舉辦了多媒體展演《Biophilia》。Biophilia是一系列對聲音、視覺、科技、音樂教育、實體唱片概念挑戰的聲音計畫,Biophilia最初發想是空間性的,碧玉預想在冰島的某個屋子裡,讓一個房間便是一首歌,後來這個概念便發展成在Biophilia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