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ISSUE 36:
Be Queer, Be Positive
酷異之役
March, 2018 策劃: Rikey Tenn 刊頭: Chen Che-wei 協力: Hsu Fang-tze
Mar
2018

(Cover: Che-Wei Chen, Untitled (Dr. H. Anonymous))

本次專題的形成背景最早可追溯至 2017年以前,台灣的社運組織正推動同志婚姻合法化議程,遭逢以保守教會組織為主的反同婚團體的謾罵詆毀,並透過網路散播刻意編造的同志或愛滋論述,以「捍衛傳統價值」等名義誤導輿論視聽。在此同時,學者許芳慈持續關注新加坡酷兒藝術家羅子涵(Loo Zihan)一系列以1990年代愛滋劇場或行為藝術界的檔案「重演」或再現。例如2013年新加坡雙年展(If The World Changed)期間,她與羅子涵合作在雕塑廣場〈藝術家大會朗根巴赫檔案(The Artists’ General Assembly The Langenbach Archive)〉(見〈新加坡的藝文實踐與政治社會的相互棲居〉,《今藝術》no.255)。許芳慈在文中提到1993/4年由「藝術家村(The Artists Village)」主辦的「藝術家聯合大會」之所以引響深遠,正是藝術家吳承祖(Josef Ng)以公開演出〈Brother Cane(鞭刑老大哥)〉,諷喻新加坡警方騷擾在海灘釣人(cruising)的男同志並處鞭刑的案件,但藝術家因公開剃毛等情節觸怒當局,也使新加坡行為藝術界資源箝制長達10年。

透過這個背景,我們不難發現這些以「身體」為命題的跨界/視覺文化表現形式,不但反映新加坡於1990年代文化治理的操作軌跡,其實也凸顯當地的另翼文化實踐。幾乎同樣在1990年代,解嚴近十年的台灣社會裡,臨界點劇象錄正在致力翻新傳統「身體」美學。在愛滋身份被迫曝光後備受醫療歧視的導演田啟元,從他自師大休學到1996年辭世之間創作不綴。彷彿與羅子涵長年來所詮釋的新加坡首位公開愛滋演員Paddy Chew兩地遙遙呼應。同時,兩造也都反映個人私德與公共健康交纏的曖昧領地,以最極端的肉身形式暴露無從迴避的國家治理。然而,田啟元劇場並非以自身告白見長,卻尖銳地指向父權傳統。而從亞洲社會從後冷戰對峙陣營轉變至新興民族經濟體時,在那個關鍵時刻從各地夾縫中湧現的駁雜異質、邊緣、不服從或其他非正典元素,又如何在不同的文化戰鬥位置上,以行動回應從西方譯介來的「酷異」論述?

「酷兒/異」如何作為對抗「身體」外部/內部規訓或同化慾望的武器?芝加哥藝術藝術學院藝術史教授David J. Getsy於〈酷異不服從及其附加〉(Queer Intolerability and its Attachments)一文說:

自從「酷異(queer)」一詞在1980年代的愛滋危機熱鍋裡鑄成後,便體現不斷在政治與文化上觸發藝術家與思想家的流通指標。它標誌對主流的揚棄,與對差異、獨特與自決的擁抱。(⋯)在藝術實踐裡酷異戰略和態度也激勵藝術家創作嘲弄「常」理的作品,後者使私人事務公共化、政治化,並以莽撞擁抱破壞為一種策略。(收錄於《酷異(當代藝術文件)》,本刊獲作者同意翻譯節錄版。)

在此,「Queer(原本在台灣譯為酷兒)」作為1990年代由左翼刊物引進本地的概念,其與「同志」最大的不同在於原譯介「強調『差異』 的重要性,因此以『酷兒』一詞在西方理論中翻轉、戲謔原本Queer所指涉的污衊、咒罵之意來強調『酷兒」是拒絕被定義,其身份認同是流動的 。」(羅敬堯,〈文化轉折中的酷兒越界:1990年代台灣同志論述、身/聲體政治及文化實踐〉第1章第2節「必也正名乎—『同志』還是『酷兒』?)在專題中,有使用「同志」一詞(指一種新的認同主體及其政治,如〈「多元成展」:行動分析與可能的意義扣連〉),也有使用「酷異」一詞(如許芳慈的〈酷異我的遺忘〉與〈酷異我的悼念〉)。此外將「queer」譯為「酷異」,也呼應David J. Getsy於〈酷異不服從及其附加〉中強調「酷異」作為一種形容詞機具的部署。

作為僭越個人生命經驗與社會公共議題的酷異主張,本次收錄的各異文選以「表演性」(performativity,或「操演性」)為貫穿美學表達與社會運動的策略。這種表演性的策略被作者林乃文採用為書寫〈同志運動與同志劇場的交會—從祁家威與田啟元的相遇說起〉的進路,以推動同婚釋憲的祁家威(如今代表同志「身份認同政治正確」的公眾形象)和在小劇場大放異彩的已故導演田啟元在1980年代末於劇場舞台上的交會為題書寫。儘管祁家威與同運之間並非步調一致,這段社會運動曾與同志劇場密切扣連的過去,卻是本地社會在西方「酷異」美學的全球化凝視下,仍然顯得獨樹一幟的自我陳述。

最後,在爬梳亞洲劇場與相關翻譯之餘,專題試圖擘畫卻力有未殆的另類意圖,是張竣昱在〈淫猥未來─從鄭淑麗的《體液Ø》回訪《I.K.U.》〉的最後一段指涉近期發展的「後愛滋」視野,以提出仿效1990年代的酷異美學批判公衛治理之必要。誠如唐娜.哈樂維(Donna Haraway)在《猿猴.賽伯格和女人》(張君玫譯本)引述的寶拉.崔西樂(Paula Treichler,1987)探討AIDS作為一個「充滿意義的流行病」持續爭論的意義,可廣泛應用到關於不健康的社會文本。其中「科學」語言也在1980年代美國後現代科學文化中持續建構生物醫學的身體與自我。哈樂維更指出「『免疫系統』系統是一個精密的圖標」,這張被畫出的地圖用來引導西方生命政治的辯證中自我與他者的認/誤知;「免疫系統⋯用以建構與維持在正常與病態的關鍵領域中什麼是自我和他者的界線」。換言之,愛滋帶原從來不只是客觀事實之陳述,更是關於他者或病態的建構。從「酷異」一詞所誕生的美國愛滋危機脈絡,到今天藝術家挪用「酷異」於公衛領域建構的美學干擾或批判,是未來必然的進路/退路。

想談的還有很多,想做的永遠不夠。「Be Queer」專題只是《數位荒原》形成正面遭遇的文字堆砌過程,卻是點召在抵達一種可持續再生產的批判能量之前,一次模擬的集結、一種避無可避的迴響與折返。

See Also
See Also

於法不容的感受性、自訂親緣、人擇系譜、烏托邦未來性、放逐的承諾,以及對於規訓正常界線的體制之怒—這些都是組成「酷異」於其當代應用中的幾種態度。「酷異」行動主義立場被發展成一種抵抗對性少數的迫害與抹滅的方式。但重點在於,它同時被安置在對許多渴望變「正常」的男女同社群所提倡的某種同化主義(assimilationism)的反抗位置上。自從「酷異(queer;原譯為「酷兒」)」一詞在1980年代的...

Moira Hille選譯:以巡弋為— Moira Hille, 戚育瑄(翻譯), 林書全(校訂)
March 22nd, 2018
海洋 有許多故事和詩歌以海洋為題,海洋孕育生命,是神秘有力量且充滿資源,「然而,這一切都在枯竭、面臨了消亡的危機,因為海洋已成為世界垃圾的儲藏室 (註1)」。始於1970年代的南印漁工運動開始捍衛海洋資源的使用權,將海洋稱為生命的源頭,要求有限制的取用以保證魚類不會枯竭、保護以漁業為生的社群。與其他面向相比,對於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從古至今都是人類強調的重點,受關注的程度遠高過海洋保育與維護。海洋覆...

1980年代是台灣社運和小劇場運動崛起的春醒期,第一個公開出櫃的同志祁家威,第一個公開的同志劇場作者田啟元,都在1980年後期躍上歷史舞台,本文藉由爬梳這段歷史脈絡,從中搜索運動和藝術實踐的辯證可能。

1986年3月7日,解嚴前一年,AIDS(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被視為無法治癒的境外絕症,不久前才出現本土死例 (註1)

近年來,訴諸性別政治正確的展演作品開始被台灣社會接受,2017年九月在台北當代館開幕的《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正是最好的案例,它說明了藝術展館如何從文青同志的熱門打卡地點,轉為足以成為影響社會觀感的動員基地:恰似一種「從外而內」到「由內至外」的轉變。與此同時,同志內部或外部對於展覽的兩面評價,也反映出身為同志與藝術社群之間的內在張力,台新獎提名人郭強生對於《光‧合作用》提出的質疑 (...
劇場是一種對記憶有責任的媒介,透過劇場,記憶將自身翻譯給觀眾,當劇場中的每一個舉措都緊扣著記憶與觀眾的關係,轉譯的間隙(gap)自然無法避免 —但也恰恰是這間係,讓我們得以反思我們在當下佔據之時間的意涵。 —羅子涵,2017 (註2) 許芳慈:你的創作形式與媒材橫跨電影、行為以及劇場,在這次〈聚/離2017〉(With/Out, 2017) 的製作過程中你是如何定位你的藝術實踐和問題意識呢? 羅子...
個人的性生活不能與他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之健康狀態分開討論,因此,任何關於同性戀的討論都必須同時脈絡化地考量同性戀作為社會整體鬥爭的一部份。無庸置疑地,這般的社會掙扎不僅訴求性解放,而是將性解放作為社會生活各個層面自由化的一個鬥爭場域。 –尼克.迪奧坎波(Nick Deocampo)(註1) 著名異議劇作家暨詩人亞非言(Alfian Sa’at)將1999年周豐林(Paddy C...
今年對於LGBTQ無疑是重要的一年,除了台灣司法院大法官做出 748 號釋憲,讓台灣可望在亞洲成為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以外,在地球的另一端,英國今年也正慶祝英格蘭和威爾斯年滿21歲以上男同性戀行為除罪化法案通過的50週年紀念。對應到這兩個里程碑,兩地的視覺藝術界都出現了回應。展覽方面,台灣於9月至11月展出由驕陽基金會與台北當代藝術館合辦的《光‧合作用-亞洲當代藝術同志議題展》(以下簡稱《光‧...
今年女性影展邀來鄭淑麗(Shu Lea Cheang)導演的《體液Ø》與《I.K.U.》兩部大螢幕作品,導演於幾場映後座談透露片中埋藏許多賽博龐克的典故。(註1)(註2) 不過令我感興趣的還有這兩部作品的影音運用,以及這些運用牽動的情感,在當下性別運動已然顯露排拒態勢的詭異情形中,還能意味著什麼。 《體液Ø》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個效果是對於運動影像檔案認知的再一次翻攪。《體液Ø》演繹出體液在病毒突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