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ISSUE 9:
Eyes of Asian Travelers
亞洲旅人之眼
May, 2013 策劃: 鄭文琦 刊頭: 羅仕東
May
2013

關於旅行和東方的想像,自由主義思想家以撒.伯林(Isaiah Berlin)在談論19世紀初歐洲的浪漫主義(Romanticism)根源時,是這樣說的:

它原始、未受開化、年輕,是自然人類豐富的生命感,但它也蒼白虛弱且頹廢…它是熟悉的、是對自身獨特傳統的感受,是對日常愉悅之處的喜樂、它關切稍縱即逝的現在、渴望活在當下,拒絕知識、過去和未來,是快樂純真的牧歌,此刻的喜樂,是永恆、是鄉愁、是幻想、是醉夢…是異化感,漫遊在遠處,尤其是東方。

旅行及其所伴隨的鄉愁,兩者向來與當代藝術的活動,或者與藝術家從事創作的原始動機有密切的關係。然而,以撒.伯林對於浪漫主義的詮釋,在為當時布爾喬亞階級的新興嗜好(旅行)找到它與東方淵源的同時,卻也指出一種源自文化圖像底層的鴻溝:那是阻礙在投身旅途上並從事創作的藝術家目的地與對象,以及作為其目的地的東方(或某個化外之地)欲展示於他人面前的自我形象,和這些對象的真實形象之間的巨大落差。

延續了我們在「在尺度之外」(ISSUE Jan, 2013)朝亞洲內部(東南亞)移動的初步動機,這期的「亞洲旅人之眼」邀請頻繁在亞洲旅行的奧塞德工廠創辦人高森信男,從他做為一名(亞洲)旅人的角度切入心靈的、文化的、當代藝術的種種論述,並試圖釐清亞洲旅行與藝術之間的糾結。這一系列文章除了深入旅人心靈的共通原型外,更藉由對話漸次消解觀者內心對於那種「還不夠進步/啟蒙」的焦慮、或者自我救贖式的亞洲觀點。顯現於外,也連結了如今頻繁的內部交流和萬國博覽會這類國際化/即時化工程,並且,以亞洲旅人為主體的「說故事者」身份,補足於當代藝術版圖上的亞洲空缺。

有趣的是這樣穿越空間的縫補觀點,正好可與近代時間軸上的認知落差,如台灣自身歷史的「失憶」或「不在場」形成某種平行呼應的關係,並如同姚瑞中這類藝術家以影像在場的視覺機制,重新去建構、並參與一個自身重新在場的歷史時刻。這種無師自通的文本技藝,像是圖像學的自力救濟工程,正是作者王柏偉在〈從藝術到文化:姚瑞中如何打開「萬歲―山水」?〉一文裡鋪陳的本土意涵;儘管這位藝術家只是不斷在這座島上尋找那些被遺忘的空間,透過影像重新接合自身歷史的斷裂處。(殊途同歸的,還有周郁齡所描寫的影視海盜文化,也殊途同歸地為這種想像歷史的文本技藝加上一筆註腳。)

於是本土的、島嶼的、流放的、被遺忘的歷史空間或影像記憶,又和亞洲集體的近代命運產生了共鳴。

藝術與旅行正像是前往最遙遠處尋找鄉愁,藝術旅行所從事的對抗,多半是布爾喬亞文化意義下閒適的旅行,不過不少作品修練、放逐或流浪的神話色彩依然濃厚。(陳寬育,〈台灣當代藝術摘要2000~2010 (四):旅行 〉)

借用西方工具和觀點,無論要異化他人、或者自我異化,作者陳寬育在《藝外》第27期裡,為讀者指出,藝術旅行的對抗,在泰國藝術家組合JIANDYIN在與台灣的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合作的交流展,也凸顯了類似企圖的東南亞旅行路線。儘管他們宣稱該次交流的起源只是一種「誤解」,或者是一種刻意無法檢驗的曖昧修辭策略。然而,當旅人們再次站回那個認識位置的對面時,將發現他們所擁有的將不再只是救贖,或者是「啟蒙」的剩餘價值。

因為,這次,我們將走在一條通往內部的道路上。

See Also
See Also
歷史,一個自其深處被抽離的時代的深度,一個沒有真正小說的時代的真實小說。記憶,晉升至歷史的中心—這是對於文學的盛大悼別。 —皮耶.諾哈(Pierre Nora)(註1)   到底是在什麼樣的時代情境下,臨摹中國傳統古畫式的偽山水與錄像式的萬歲山水(〈萬歲〉、〈萬萬歲〉)會共處同一個山水?換個方式說:正如姚瑞中已經意識到的,雖然身為一介(台灣)島民,他仍須面對由中華文化(與中國水墨傳統)...

在使語言與言語、符號和信息等等分離(以及伴隨著這種分離的一切東西)之前,必須承認差異的系統產物,差異系統的產物也即延異(différance),在其結果中,人們通過抽象和根據既定的動機,最終能夠區分關於語言的語言學和關於言語的語言學,等等。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在歐洲,此種圖畫與顏色各自的獨立性與自主性風靡了印象派畫家,但這些人在他們的藝術中卻完全反其道而行。如果他們真的了解,日本版畫就不會導向莫內、畢沙羅或西斯里,而是引起一股回到安格爾的風潮。 —李維.史陀〈錯覺的異國風〉(註2)   1 在曼谷任何一間小吃攤,不論類型規模,桌上總有一個四瓶裝的醬料架子,通常裡頭擺的是辣椒泡醋、糖、辣椒粉跟魚露,囊括了大多數可以刺激人們食慾的調味料—也刺...
數位荒原:對於這次你們和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的合作,你們最初的想像是什麼?例如:是否要達到怎樣的目標?是否期待獲得怎樣的回應? JI:首先,這計畫的發生是很有機的。甚至可以說是最初我並沒有預期規模會像現在這麼大。因為當我們和他們開始接觸時,隨著每件事情從無到有、持續發生,進展越來越順利,我們開始學習如何彼此合作。我們也學著投入更多精力去解決困難,盡力尋找各種可以操作的解決方案。 YIN:我想這樣的...

電視在某一時刻被指責為電影的兇手。一如錄影帶在某個時刻也被冠以電視殺手的名號!難道自從家用錄影帶VHS發明以來,我們真的越來越少看電影嗎?我不這麼認為。恰恰相反,VHS讓我們不必上電影院就能看更多電影。如果沒有錄影帶,我可能永遠沒有機會看到黑澤明、伯格曼、溝口健二、成賴已喜男,還有許多其他導演的電影。因此我們應該把問題具體化,到底目前面對的威脅是,電影的未來。還是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