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ISSUE 4 : Three Dialogue Scenes
In a Mystic Light: “Even They Never Met”
交會的神秘之光:《即使她們從未相見》
May 17th, 2012類型: Image
作者: 鄭文琦 編輯: 鄭文琦
《即使她們從未相見》(Even They Never Met)是牛俊強在結束2011年洛杉磯駐村返台之後,串聯台灣與美國兩地的最新影像計畫。這次個展巧妙地結合兩種創作形式與主題,並延續感性訴語的命名策略;這兩種形式分別是從現成舊照片開展的記憶考察手段,還有以陰性主體為拍攝對象的仿紀錄片影像。
Nat Niu (NIU,CHUN-CHIANG), Even They Never Met; photo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即使她們從未相見》(Even They Never Met)是牛俊強在結束洛杉磯駐村(2011年9~11月)返台之後,串聯台灣與美國兩地的最新影像計畫。這次個展巧妙地結合兩種創作形式與主題,並延續感性訴語的命名策略;這兩種形式分別是從現成舊照片開展的記憶考察手段,還有以陰性主體為拍攝對象的仿紀錄片影像。(藝術家曾在訪談中表示,女性更容易成為自己投射感覺的對象。)(註1) 不過,在當作展覽宣傳和挪用舊照片的主要視覺意象裡,觀眾首先看到的是兩個關係狀似親暱的人面對大鏡子自拍,畫面凝結在閃光燈的白光遮蔽鏡中拍攝者(女性?)的頭部至胸口、僅能看見下半身和另一名女性被攝者的那個時空瞬間。

這是一張既平凡又特別的照片,顯然原攝影者(非藝術家本人)的手法相當拙劣,這樣的照片通常會被歸為失誤。嚴格說來,它的構圖並不嚴謹,但照片裡似乎又隱藏了一些我們看不清楚的事物,藉由無意識裡的作用召喚觀者。偏偏我們越是想看清楚那張隱藏在閃光後方的臉孔,就越看不清楚「它」的面目。而正是這一股「想要看清楚光線之後」的魅惑力量,使觀者的目光牢牢被照片所吸引,也正是因為「無論如何還是看不見」,才讓展覽裡那些平凡的照片道具與文句,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意義取徑。

或許我們可以從這種「看不清楚」的狀態來導入展覽主題,談談瑞士心理學家容格(CG Jung)對於神性象徵的看法。

榮格原本是精神分析學派鼻祖佛洛伊德認可的傳人,後來兩人終生不再來往,失和的導火線在於榮格對傳統斥為無稽的巫術、占星與煉金術,甚至東方神秘思想(如禪宗、易經等)等領域的探索。對榮格來說,神性與否並不在於它究竟出於正統或旁門左道,而是如何在維持隱密的狀態下,讓不同的客體象徵進入心靈,於其中啟發主體進行「轉化」的整合作用,亦即榮格所謂的「個體化歷程」(individuation),其目的是成為更完整的人,也就是「從內部更新」。榮格說:「象徵需要人來發展它,但它會成長而超越人,所以被稱為上帝,因為它表現出一種比自我更強大的心靈事態或要素 。(註2) 因此只有成長的、難以掌握的象徵才是真實的。這裡遇到一個問題:假如無法掌握,我們要如何體驗自己與它/祂的關係,進而藉言語或形象來溝通它/祂的意義?

在創作時,靈感降臨也常被聯想為如同受到神靈啟發的經驗,也因此,我們看到兩種本質上神秘(mystic)的經驗有了交集,其中一者為創作一者為信仰,前者是與象徵的關係,後者是與神靈的關係,而兩種關係都需要隱密的介入過程。

Nat Niu (NIU,CHUN-CHIANG), Even They Never Met; photo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當我們在此談論與神靈的關係時,其實也是在談論與象徵的關係。這一種無法被輕易看穿的關係,正可以被視為進入牛俊強展覽的重點脈絡。在這裡,他試圖透過某些影像及敘事方式來迂迴呈現他對於那種(象徵或神性的)關係的體驗,而非直接進入他所關心的主題。首先,他透過不同時空拍攝十組人物雙頻道錄像的紀錄片手法,建立一套與不在場的對方互相想像的互補敘事體系。其次,他又在美國駐村期間到跳蚤市場購買了整批舊照片,從中挑選出被拍攝者全為女性,並且姿態與拍攝時間、地點各異的內容作為現場裝置的現成材料。

這些影像於是成為一個集體共寫的文本。牛俊強先邀請十位美國當地女性從他帶過去的十位女性照片裡,擇一進行職業、習慣、喜好、過去或未來…的陳述,並以「我記得」取代「我覺得」的假設性開頭造句。回台後,又請這十位友人以相同方式回應挑選她們照片的異國女性,各自完成假設性陳述。最後將兩地訪談交錯剪接,形成如穿越時空隔閡的未曾謀面對話。「看不清楚」的狀態在這裡是因為對象原本素昧平生,敘述只憑藉若有感應。在另一批舊照片裡,「看不清楚」則是出於非專業的快拍(snap-shot)手法,在某些照片中,甚至有明顯的朦朧不清或晃動等失誤。

雖然各方面都毫無交集,但被拍攝的兩組人之間確實出現一些「正確」的陳述。在遙不可及的兩方之間,彷彿存在某種無形的聯繫,唯一能解釋的只有巧合,或者說榮格的「同時性」(synchronicity)現象。那就像是,當人們(主體)把自己的一部份投向外界時,外界(客體)也藉由一種隱密的交感作用回應主體。而儘管看不清楚,隱密連結卻是真實且多樣的。

牛俊強的作品名稱總是預設某個存在(或不在)的對象,並稜射更多曖昧的可能性。從《當我和你老去》延續到《不能和你一起》的那個「你」,「不能同在」的焦慮感凌駕了未來的期待,如今來到「即使她們從未相見」,自己雖然跳脫了語境糾纏的迴圈,卻也因為「即使」的假設性而加深了不確定,究竟是「誰」和「誰」從未曾相見?用「即使」開啟的話語,可能是慶幸(例如:至少確認了對方的存在)也可能是遺憾,這裡會是哪一種?無論如何,我們都不會比親眼見而感覺更靠近,但即使曾深深交會過,也仍然看不清光線之後的事物及隱密的交感。此即我們需要「象徵」的理由;唯有理智無法分析,才能在隱密之中進入內部而加以轉化。

《即使她們從未相見》是關於親眼所見、投射、同在、溝通、想像,以及未知神秘的作品,牛俊強以分隔主角述敘的細膩溝通技巧,作為人與人之間存在隱密互動的強大隱喻,同時滲透了觀眾的意識界線,進入心靈深處召喚那個看不清楚的模糊形象。也唯有在那個形象裡,任何象徵與交流的意識,終於得以體認到更完整的存在。

Footnote
註1. 「就創作上,某方面是我在觀看女性時,可以把自己的感覺直接投射在她們身上。」〈從機械之眼逼視無限:專訪新媒體藝術家牛俊強〉(2010);台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網站。
註2. 本文關於象徵、投射等作用的論述主要參考《榮格心理治療》。
See Also
Nat Niu (牛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