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ISSUE 17:
The Vision of Ouroborous
遞迴之眼
November, 2014 策劃: 鄭文琦 刊頭: 許哲瑜 協力: 吳嘉瑄
Nov
2014

所有的生命與心智過程都是遞迴的、符合控制(模控)論的。我們只是需要體認到,我們一直都是控制認識論者(cybernetic epistemologist)。這一切的關鍵在於,成為一位控制認識論者,並且有此認知。

—布萊佛德.基尼(Bradford Keeney); Aesthetics of Change(變的美學)

《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是美國科幻小說家菲力普.迪克(Philip K. Dick)於1968年完成的代表作品。某方面來說,這本書的名稱傳達了一種模控論(cybernetic)的觀點,而不是只語意上的提問矛盾而已(「機器人會不會做夢?」「電腦會不會思考?」)。

如藝術家John Menick告訴我們圖靈認為:「哲學家不要再試圖回答『機器是否會思考』這種語義上的疑問,而是要以『模仿遊戲』來回答這個疑問。」而基尼透過「邏輯分類」工具指出自我指涉可能產生的弔詭(Paradox),其實是揭露自我指涉的預設框架,以及藉由此種框架的區隔,展現遞迴的層次(Orders of Recursion)。如果要清楚地掌握這些遞迴層次的作用,我們就無法停留在線性的理解觀點裡。這正是為何本次專題要借用模控論,更正確地說,是「控制認識論」(Cybernetic Epistemology)觀念的原因。

本次專題名「遞迴記憶」取自神秘學裡自我吞噬的啣尾蛇(Ouroborous)意象。在神話傳說裡,蛇每吞噬自己的尾巴一次,就生成一個不同層次的遞迴。重點不在於每次吞噬自己一次,牠的身體是否又變大(或變小)了,而是這樣的迴圈每通過一次吞噬之處,我們就可以標示出一項差異。「遞迴性」正是為了讓我們描述迴圈本身並且更好地標示出循環的層次。而這也是長期以來,數位荒原的專題規劃想要尋找的一種自我描述方式。

針對這次專題規劃,首先可以想像「遞迴之眼」是一種自我描述上的方法,也可以想成被描述對象的預設作用。專題裡收錄四篇關於臺北雙年展2014年《劇烈加速度》(The Great Acceleration)的評論,和兩篇分別是策展人(Nicolas Bourriaud)與參展藝術家(Ian Cheng)的訪談,再來是兩篇與雙年展看似無直接關係的翻譯,John Menick的〈電腦OK嗎?〉(OK? Computer)與〈惡意軟體博物館〉(Museum of Malware),這兩篇翻譯分別從智能電腦發展的「未來」回望、和從惡意軟體演變的「過去」展望,電腦之於人類文明開展的美學異變及貢獻。然而,這兩篇譯文在專題的構成上,都是為了重新框架(reframing)臺北雙年展議題,讓我們得以從電腦與人的關係、或者根據一種遞迴觀點上重新看待藝術作品:包含與《藝外》雜誌合作選評的四位藝術家。

雖然「劇烈加速度」一詞借自科學家關於「人類世」對環境影響的描述,但要透過雙年展的論述來理解參展作品,或者觀察藝術家與展覽的關係,某種雙年展框架內自我指涉的困難反而具體地回應了當代藝術真實的處境。在藝術家羅騰堡(Mika Rottenberg)的作品,我們看到三組不同的人物,每組人物之間以某種特殊的關係彼此牽引,但這種關係又不是以因果法則,而是如同啣尾蛇般不斷遞迴的方式,透過三個序列將人及其周遭納入一組封閉的生態系統。鄭曦然將三個電腦遊戲重新合併為一個作品,畫面不斷在小孩、植物、薩滿三種主體向外穿透客體邊界的封閉敘事裡建構不斷改變地自我模擬—說明了控制認識論的認知觀點,有可能補償單向加速度的缺口。而另外兩位藝術家的作品,也或多或少觸及類似的方向。

歷史究竟是線性地加速,或者遞迴地擺盪呢?或許這樣關於時間的描述,就跟詢問「關係美學」或者「萬物有靈」到底是不是「人類中心主義」或者「反人類中心主義」一樣無意義吧。正如同《變的美學》提出的控制認識論告訴我們無論線性或遞迴都不是完整的理解方法,它們兩者是互補的,而即使是我們認同所有的心智活動都是遞迴的,但在進行第一層觀察時,我們仍必須藉助線性的標記(在第一層框架內區別觀察的對象)以釐清矛盾所在,這兩者就像全體與局部一樣互補,兩種知覺缺一不可。而作為觀察者,也必須不斷在兩種知覺之中修正自己的觀察才能掌握全體的面貌。

啣尾蛇不斷凝視著一切吞噬的自我,又不斷再生;「遞迴之眼」不只是關於一個雙年展,也是如何自我描述的啓蒙方式。

See Also
See Also

人與機器(Man vs. Machine)

屏幕上跑著字幕,各就定位:振盪器、電路板、磁帶盤、點陣式印表機、笨笨的綠屏電腦。助理們紛紛將鍍鉻圓筒下降到桶艙中;他們的眼睛從防護罩裡露出來。片頭字幕結束,攝影機滑移到房間內的助手們頭上。科學家站在一面玻璃牆後,留著大鬍子,外表專業,他的冷漠無情與狂熱在助理之間早不是秘密。政界人士守在科學家身邊, 眼...

1986年1月19號,史上第一隻個人電腦病毒「大腦 」(Brain),或更精確地說,第一個MS-DOS病毒被釋出。作者是兩位來自拉合爾(Lahore)的巴基斯坦兄弟,巴斯特.法魯克.阿爾弗與艾木哲德.法魯克.阿爾弗(Basit Farooq Alvi & Amjad Farooq Alvi)是醫學軟體工程師,後來表示他們沒有非法意圖,只是想看看會發生什麼事。 可以假定他們說的都是實話,因為...
從來沒有想過我也會需要別人。以前在地球上的時候,我從來都不需要。總是有很多很多的女人,很多的性、卻沒有愛。你瞧瞧,這就是我們一手造成的世界。於是我決定離開,因為那裡沒有可以擁抱我的人。(註1) —《人猿星球》(Planet of Apes, 1968)   薛沙‧達伍的〈邁向可能的電影〉(Towards the Possible Film, 2014),是今年的台北雙年展當中少數的錄像...
羅絲的〈坐著、吃著、睡著〉(Sitting, Feeding, Sleeping)當是2014台北雙年展中最為接近「物件導向本體論」(Object-Oriented Ontology)思考的作品,這個作品以散文電影(essay film)的方式 (註1) 處理「如死性」(deathfulness)的問題。「如死性」不是死亡。死亡就是死亡,就是一個意義消失的點。死亡甚至不可能是一個客體,因為意義無法...
作為我們應對生態問題的方式,生態主義可能是今天我們的主要意識型態場域,在此我講的「意識型態」是傳統意義下的「意識型態」,錯誤地思考與感知現實的方式,原因何在?意識型態並非錯誤的空中樓閣,意識型態應付非常真實的問題,但同時將問題神祕化。意識型態其中一個運作的機制,我稱之為「意義的誘惑」。當發生了某些恐怖災難,我們的自發傾向是搜尋意義。災難必須包含某些意義。 —紀傑克(Slavoj Žižek),〈愛...
如今感受現實擾動的頻率越來越劇烈,直觀式的文本已不再能常規化現實複雜難測的趨力,更不論是匯報這些複雜性的,源源不絕的大數據 (註1) 流。直覺文本能說明氣候變遷或者市場價格變動嗎?你的大腦變異或你的搜尋紀錄呢? —鄭曦然(Ian Cheng),譯自Future Fictions;Frieze Issue 156   絲蘭投資貿易工廠 在2014年台北雙年展「劇烈加速度」中,過世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