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ISSUE 29 : THE OTHER DOCUMENTS
Chance Poem
機遇詩歌
November 4th, 2016類型: Translation
作者: NGUYEN Trinh-Thi, 許芳慈 (翻譯) 編輯: 許芳慈
出處: 2016年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TIVA)
〈機遇詩歌〉是越南藝術家阮純詩運用常見的達達主義手法,將2012年12月5日到20日所寫的札記,裁剪並重組成一首新作,作為回應2016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負地平線》邀約的藝術家文本。儘管看似缺乏邏輯,但在一組特定的時空指涉之中,讀者仍可以在最後的作品中,檢索到諸如「我是」、「歷史」、「聲音」、「經驗性」這些巧合的隻字片語—或許如同藝術家如何總是藉由「不確定性」的信念來與國家體制思想審查的常規協商。
將17天的文字剪碎集合; photo: NGUYEN Trinh-Thi

親愛的芳慈,

根據我們的SKYPE討論,我想以這個機遇詩作為體現我創作關注的文本。在2012年12月期間,我大約花費了17天每天寫下一句話,接著將這些字句剪成單子般的存在,然後根據俳句的規則,隨機地揀選出17個字。

(2012年12月)

12月5日:Đó là lịch sử, và cũng là định mệnh.(這是歷史也是宿命)

12月6日:散文式地表達(書寫地、拍攝地,亦或其他表達的狀態),如此一來,創作者不但必須放去自我也必須審視進而重建自我

12月7日:我享受放棄控制

12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危機、納粹大屠殺,這些傷痛從廣島出發縈繞籠罩著全世界,而迫在眉睫的冷戰;簡而言之,社會、存在,以及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危機,刺激書寫的急迫性去質問辯證這個新的世界,甚至質疑主體性地存在、公眾的舞台乃至於經驗式地思考世界。

12月9日:我嘗試做一個仁慈的人

12月10日:藝術家的角色在改變觀眾認知

12月11日:思考體現形式,形式即是思想

12月12日:我喜歡聲音如同他們存在的樣態

12月13日:

12月14日:

12月15日:數千數百年來,人們在自然中不受框架限制的存在,在這樣的世界萬物交互共鳴。從史前穴居人、山城希臘人、印度獵人(即便後期佔領中原的滿州人),這個世界總是多元中心相互共振地,生命彷彿存在於球體之內,悠遊於360度的水體中沒有邊緣,亦或循環平衡,上古乃至年歷史時代輪轉運行而非線性前進。

12月16日:就思緒的一致性,我傾向偶發

12月17日:創作是政治的

12月18日 :

12月19日 :

12月20日 :在祖國感到流離失所

Change Film

以下是透過這個過程隨機創作而成的詩作:

我是

生命

直線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

經驗性

放下

聲音

進步

刺激

滿州

山嶺

那迫在眉睫

那創傷

那非常地

lịch sử(歷史)

在20天裡隨機拼成的詩作; photo: NGUYEN Trinh-T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