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NML Residency Project & Nusantara Archive #2: Wu Guo Yu – The Indigenous Foreign Species
(見面會19) 群島資料庫2:吳郭魚也想出人頭地
September 18th, 2017類型: Event

非洲鯽魚(Tilapia)—或更為人所知的「吳郭魚」這個名字—擁有一個卑微的出身背景。然而,這種據說是兩個台籍日本兵從新加坡引進台灣的魚種卻擁有一個迷人的傳說,漁業技術的進展與不經意卻精彩的行銷操作手法,逐漸地將這種魚改良成了帶有國族意涵的「台灣鯛魚」。這次的分享會以吳郭魚的研究為基礎,藉此通過活生生的物種來檢視遷徙移動的形式,這樣一種外來魚種的歸化作用,以及牠之於建構一種國族敘事上的文化意義。

在本次「《數位荒原》駐站暨群島資料庫計劃(第一年)」成果發表裡,藝術家符芳俊將會準備一道示範吳郭魚料理。在此感謝數位藝術基金會邀請,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提供進駐空間,和本地藝術社群在他於台北進駐的一個月裡給予建議與支持。另感謝計畫觀察員侯昱寬、藝術家吳權倫、訪談整理謝鎮逸,陳擎耀以及陳依秋。

 


講者介紹

符芳俊以檳城的喬治城為據點,生於1982年,取得倫敦藝術大學傳播學院攝影學位(BA Photography, Londo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並曾於國內和東南亞地區舉辦展覽。2010年進入倫敦薩奇美術館新興藝術家獎(Saatchi Gallery’s 2010 New Sensations and Photographer’s gallery ‘Fresh Eyes, Wild Face’)決選。他的興趣在於檢視那些源於翻譯或同化的嘗試、有時反導致非預期或不相干的作用之剩餘結果,藝術實踐涉及訪調文化翻譯之過程。他亦是成立於喬治城的藝術策展團體「冉阿末」(run amok)的創辦人與成員之一。

陳依秋,1983年出生,現於台中台北兩地活動,大學唸新聞,研究所念出版,關注代生活經驗在創作中的轉化與變形,以採訪寫作、編輯與展覽工作揣摩藝術在社會中佔據的位置,曾經出版雜誌,現階段經營一間有書有咖啡也舉辦展覽的計畫空間叫做朋丁。

 


《數位荒原》駐站暨群島資料庫計劃(第一年)FB:http://www.facebook.com/NusantaraArchive/
主辦單位
:數位荒原(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
協辦單位:在地實驗、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觀察團成員:陳湘汶、侯昱寬、賴英泰
(本計劃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

INFO
主講 Hoo Fan Chon (符芳俊)/ Chen Yi-chiu (陳依秋)
活動時間 2017年 09月 29日 19:30 - 21:30PM
地點在地實驗;106台北市建國南路一段160號七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