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CONTRIBUTOR
總計84篇
Rikey Tenn
鄭文琦

Founder of No Man's Land Project and Initiator of Nusantara Archive project since 2017. Currently being a corresponding author in ARTCO (典藏今藝術) and ARTOUCH magazines. An amateur astrologer interested in all mysticisms.

鄭文琦,《數位荒原》創辦人與「《數位荒原》駐站暨群島資料庫」計劃發起人,曾任《典藏今藝術》、《ARTOUCH》雜誌特約作者。另一身份為占星研究者與神秘學愛好者。

你從哪裡來?使用什麼語言?你的生活環境是在市區或郊區? 達鴦‧雅洛拉(Dayang Yraola):我來自馬尼拉大都會地區一個叫做「奎松」(Quezon)的城鎮。我自一出生便在菲律賓國立大學裡成長和接受教育,所以我的家就在校園裡。那裡是比較像郊區,但它位在馬尼拉大都會的中央。我通常說英文和他加祿語(...
公眾利益至上的法規審查及媒體管制,讓人們過去談起新加坡的當代藝術時,總是很難與蓬勃發展的非主流藝術空間聯想在一起。但如今情況似乎有些轉變了,特別是在2012年新聞、通訊與藝術部(MICA)提出以當地社區為主的「藝術與文化策略報告」(註1) 之後,主管藝術發展的國家藝術理事會(NAC)從MCI(原MI...
老實說,解決技術問題比解決藝術問題來得容易多了。因為解決技術困難,可以讓你不用去面對藝術上的難題。 ―傑佛瑞蕭(Jeffery SHAW)   想像一艘如航海家一號(Voyager 1)這般完全由電腦自動導航的無人太空船,航行在離地球好幾萬光年外的宇宙中,為的是執行一個極其隱密又看似希望...
成立於雅加達的視覺藝術團體Ruangrupa,在2011年新加坡雙年展「開放日」(Open House)提岀一件名為《新加坡故事》(Singapura Fiction)的創作計劃。這個團體的成員先是向他們在新加坡遇到的人們,蒐集各種真實或編造的私人故事,並運用購自跳蚤市場與二手商店的新、舊現成物來說...
1. 柴可夫斯基1880年的作品《1812序曲》表現了一種複雜的音樂主題,當樂曲發展至代表法國軍隊入侵,再次轉到俄國人武裝抵抗侵略的進行曲,音樂激昂地描繪戰況,後來俄國人贏得勝利,聽眾的情緒也隨著俄國的國歌旋律,在堆疊的砲聲、鐘聲中達到高潮。雖然作曲家自己在寫給贊助人的信裡表示對作品的藝術價值不滿意...
《具體而微》(2013年3月16日~4月22日)是李柏廷在台北數位藝術中心舉辦的首次個人展覽,四件作品〈噪動〉、〈癱瘓工程〉、〈輸送影子〉、〈彼端〉完整地呈現這位患有先天地中海貧血的藝術創作者,對於個體生命和群體網絡併置的焦慮、感性以及精準轉譯。此外,這次的展出也是他繼2011年以XOR團隊的名義獲...
第八屆台新獎視覺類入選展覽《軟抗爭》的自我描述是一種日常經驗甚至癖好分享的狀態;衍生於意識型態裡對於各種現代科技衍生監控情境的曖昧矛盾,以及挪用網際網路的開放與分享,成為串聯日常生活經驗與策劃戰術的機動平台。源自這種分享與串聯的「行動」,在實體藝廊進行的「展覽」,則是由藝術家黃博志(軟抗爭發起人)和...
場景1:小雨卡拉OK 2012年11月的某一晚,曼谷火車站附近寫著中文招牌的「小雨」卡拉OK,不到20個座位的狹小空間裡,來了七、八個濃妝豔抹的女郎,忘情地隨著伴唱帶的泰國流行音樂搖擺,並不時為旁邊正在拍攝的工作人員斟滿酒杯。電視上製作成本低廉的伴唱帶,大部份播的是一鏡到底的女子臉部特寫,跑馬燈字幕...
數位荒原:對於這次你們和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的合作,你們最初的想像是什麼?例如:是否要達到怎樣的目標?是否期待獲得怎樣的回應? JI:首先,這計畫的發生是很有機的。甚至可以說是最初我並沒有預期規模會像現在這麼大。因為當我們和他們開始接觸時,隨著每件事情從無到有、持續發生,進展越來越順利,我們開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