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Nusantara Archive #13: Posak Jodian – In between Urban Nomad and Lakec
Posak Jodian—在遷徙與渡河(Lakec)之間
May 17th, 2019類型: Event

「我覺得聽不夠。然後呢?我想知道得更多,我想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他聽完我分享來自台灣的原住民現況與故事以後,拉著Jeffery,用馬來文表示他想知道更多,因為他覺得那可能是他們的未來⋯

《KANTA Portraits馬來西亞—台灣交流計劃》(KMTX 2019)是延伸自去年我與馬來西亞藝術家林猶進(Jeffrey Lim)合作的計劃。我以自身的台灣原住民的文化經驗、處境為鏡,映射出彼此被納入異族殖民與拓墾的歷程與交會。在每段旅程中,綿延不斷的棕櫚樹林總是無止盡地在公路兩旁展開,這樣帶有熱帶風情卻又廣泛栽種的人造風景佔據了我們的視野;在穿越棕櫚樹林之後才到達半島原住民(Orang Asli)的部落。

這次我們造訪了上霹靂州庫內村(Kampung Cunex)的Temiar部落、雪蘭莪州Lanjan山旁特姆村(Desa Temuan)的Temuan族人、彭亨州雲彬Jemeri村的耶坤族,以及在加厘島(Carey)布本村的瑪美里族(Mah Meri tribe),探究在不同的兩國體系經歷各自不同的殖民歷史、棲地開發後,原屬於南島語言系統的不同語族—甚或「原住民族」身份—被置入不同統治位階的原民族群之間,如何透過部落耆老與青年的訪談,描繪出一個在流浪遷徙與渡河歸鄉之間的可塑性空間,進而質問:它可不可以成為一個跨越國家的、相互「再生/產」的起點?

 


Posak Jodian,生活於台北的阿美族人。Posak是名字,Jodian是父親之名。Posak有著民族語言學與傳播學背景,並主要以紀錄片作為方法,及自身的族群身份為起點,透過長期的田野研究關注部落的傳統領域形塑,以及離鄉原住民的都市生活;亦同時參與於各群眾運動的場景以及青年在城市縫隙間的各種行動可能,持續拍攝「從直走到半路咖啡的社會實踐」紀錄片的影像素材。試著透過族群與文化行動作為支點,拉開身份與認同的邊界。Posak作品〈自畫像〉曾發表於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Bai的故事〉原住民族電視台(2011),能勝興工廠國際藝術村《Flames on the water》(2016), 亦是半路咖啡及海筆子tent16-18成員之一。


《數位荒原》駐站暨群島資料庫計劃(第二年):http://www.facebook.com/NusantaraArchive/

主辦單位:數位荒原(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
協辦單位:在地實驗、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觀察團成員:鄭惠文、吳庭寬、Posak Jodian、柯念璞(本計劃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

INFO
主講 Posak Jodian
活動時間 2019年 05月 29日 19:30-21:00
地點在地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