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 Never Stops”: Commemoration of John Cage’s 100th Birthday
音樂從未停止,是我們不去聽它―John Cage百年誕辰紀念
September 13th, 2012類型: Sound Scene
作者: 謝仲其 編輯: 鄭文琦
約翰.凱吉自己所講的話(特別是在訪談當中)再明白清晰不過,反而他人寫作的凱吉論述很可能出現誤解與故作神秘。在本文中作者謝仲其引用大量他所翻譯的凱吉〈Composition in Retrospect〉語錄,直接詮釋他對於「無聲」作為一種音樂「新限制」的詮釋。同時,他也以中文「朗讀」的音樂形式向這位音樂大師的百年誕辰致敬。
Rhythmic proportions in Sonata III of Sonatas and Interludes for prepared piano


記憶中
所發生
的事
並非如此
發生過

同樣地,我所闡述的約翰.凱吉也不是真的凱吉,只是我自己對他的詮釋。

約翰.凱吉自己所講的話(特別是在訪談當中)再明白清晰不過,反而他人寫作的凱吉論述很可能出現誤解與故作神秘。很多時候人們只是在自己的藝術音樂史當中設法為凱吉擺一個位置,用自己的看法來解釋他的巨大影響力,而不是真的想瞭解他的思想。建議你,如果真正對他起了興趣,連這篇文章也別看,直接聆聽閱讀他的訪談、文章。如此,你所理解的不會是真正的凱吉,但會是最能夠親近凱吉真正思考的一條路。

使心靈清醒沈靜
使之


境遇
相調和
四周的
世界是
開放的
而不是

封閉的

人們談約翰.凱吉,尤其愛談論他惡名昭彰的〈4分33秒〉,突破了什麼什麼、發明了什麼什麼。我卻說,他最大的貢獻,是尋找到音樂的新限制

什麼樣的聲音是我們無法欣賞、無法作為音樂的呢?凱吉與全球先鋒音樂家一同突破了樂音與非樂音/噪音的界線(這點可見於他極常被人引用、1937年所寫的〈The Future of Music: Credo〉一文),但他沒有走上以操控分析噪音、將之納入傳統音樂作曲元素的路線當中。他繼續向前邁進,發現傳統音樂的一切判斷元素:結構、技法、情感等等等,都不足以當作聲音可欣賞與否的判別關鍵。而當最後一道界線「聲音相對於無聲=寂靜」在他的無響室經驗中(參見他〈Experimental Music〉一文)被打破之後,最終極的音樂出現了:以耳膜為介面、穿透我們生命時空的巨大洪流,就是一首最完整的「音樂」。只要沒有聾沒有死,我們的耳邊就永遠迴盪著能夠被當作音樂的一切聲響。

在「一切聲響都是音樂」這種看似解放的概念背後,伴隨著的是限制的所在:人心,才是限制聲響作為音樂與否的關鍵。凱吉就像其摯友杜象(Marcel Duchamp)在藝術領域所作的一樣,發現「欣賞」這個心智動作的本身,才是音樂與藝術的本質,而不是製造所謂的作品。(當然,杜象更性喜用狡黠的態度去觸碰這一點。)聲響具有無窮盡的可能,但是人心不一定能接受它。如果說音樂的意義(如凱吉考察東西方古代樂論所發現的)是「使心靈清醒沈靜」,那麼音樂的問題就此變成:如何柔軟地變化欣賞的方式,使自己能欣賞任何情境下出現的任何聲響,使得心靈能夠清醒而沈靜。至此,「聆聽」;一種從聲、到耳、到心的過程,就成為一種轉化心靈的修行法門,也成為音樂創造的終極技術。

在同一張紙上的
任意兩個音符
自動就產生了
它們的關聯
我的作曲
事實上毫無必要

音樂
從未停止 是我們不去聽它

既然一切都是音樂,那為何還繼續作曲?」你會問。

首先,如果只是反過來將自己禁錮在二元對立的另一面(音樂需要作曲←→一切都是音樂故不作曲)當中,那並不是真正地消泯界線。但在通行無礙之後,凱吉的作曲還能有什麼意義呢?

透過複雜而充滿機遇運作(chance operation)的程序,凱吉的作曲試圖「模擬自然的運行方式」。他所謂的自然,並不是狹義的、與人類文明對立起來的自然—也因此他的音樂不像以環保意識形態套在聲音上的加拿大「音景」概念,將自然聲響視為受人類迫害的客體—而是包含人類在內,一切事物運作的道理。終其一生,凱吉透過各式各樣的發想與程序,在各種作曲可能性上發掘出機遇運行道理的所在,同時挑戰著人們與自己的聆聽能力。他的樂曲讓人想到,即使乍聽之下雜亂無章的聲響,背後也會有它明確的規則存在。那麼,我們在聆聽窗外的車潮聲響時,不也能夠用同樣的方式去體驗、欣賞其背後的某種規則?

凱吉作曲的另一個面向,是輔助自己進行心靈的變化,使自己能夠包容原本難以接受的聲響。舉個例子,凱吉那個世代的人面對收音機的興起,街道上充滿著不可預期的電台聲音,是一種惱人的干擾。為此凱吉作了一首以八台收音機演奏的機遇樂曲「Radio Music」。從此在街上聽到收音機的聲音時,凱吉就會覺得那是這首樂曲的部份演出而不再排斥。面對無法改變又難以接受的聲響干擾時,人們往往將自己的心封閉起來、讓耳朵對聲音麻痺而遲鈍來承受之。但是透過作曲的過程去轉化對聲響的好惡,能夠補足單純聆聽時心靈力有未逮之處,也是音樂人或說聲音藝術家勇於接受挑戰的表現。

或許在他的作曲行動中,我們也可以找到20世紀音樂創作的嶄新意義:當一切都是音樂,而音樂不再是表現自我時,你的創作卻是你聆聽方式、聆聽關注與價值觀的呈現。到了我們自己的時代,又有什麼聲響是令我們嫌惡而惱人的,而有什麼方式能夠去轉化它們呢?

使世界的資源
與人類的需求
畫上等號
讓資源能

每一個人
所用

而不只是給富人而已

人們常常提到音樂與政治關懷的關係。凱吉的政治思想與音樂是密不可分的,就像他的音樂時常被人不當音樂,他的政治思想也往往不被人認真對待。當所有人爭論著各種政治制度與思想的利弊得失時,他則直接點出一切政治在本意上想要解決的根本問題:社會機能(utility)與資源分配。如果這些問題能在社會每個人自然的運作下完成解決的話,根本不需要政府這樣的代用工具。

凱吉的理想,尤其在世界資源對人類需求的分配運用,與其說是一種長久的理想,不如說長遠來看人類勢必要如此。否則在能源日漸到達地球限度時,無論拖延多少年,人類終將會進入無盡的資源爭奪、最後不是全面毀滅,就是少數富人掌握資源移民太空。無論哪一種結果,人類文明勢必陷入停滯以至倒退。若說他那種理想是不可思議的樂觀,不如說人類除了提起對未來的希望向前衝外,已是再無退路可言。再一次的,限制是在人類身上。那貫穿時空洪流無所不在的音樂與藝術,反而會在人類毀滅之後繼續存在。

使心靈
從它的欲望中解放出來
專注

同時又對你不可
預期的事物
保持開放
「我歡迎接下來將要發生的任何事」

就像上面所說的,凱吉總是直接追尋人世間最根本的問題所在,透過其生涯的經歷脈絡,將音樂的意義帶往極限。無論人們認不認同他、甚至知不知道他,許許多多音樂家、尤其「聲音藝術家」都受到了他成就與思想的影響與庇蔭。面對如此巨大的影響,我們已經不該只是單純地肯定、否定他的某些觀點或作法而已,而要能穿過他所問的根本問題、審視他提出的目標、理想,去尋找解答與出路。

就個人的性情來說,凱吉的總是往大處看、超越自我甚至超越群體而從整個人類的角度去思考事物;總是視生活為一種修行,能歡喜樂觀地面對一切遭逢的境遇;心靈柔軟地面對阻礙,同時堅毅地堅持自己的方向;這些性情使他在畢生的經濟窘困下依然不改其志。如果能學習到箇中的竅門,也必定會幫助你探索出自己的終極目標、往這目標堅持前進。

Footnote
註1. 文中所有引言均來自John Cage,〈Composition in Retrospect〉,由我譯成中文。全文能在我的朗誦中聽到。
註2. 關於(SEE ALSO)約翰.凱吉1989年在哈佛大學諾頓講座中與聽眾的問答集的說明:除了談論他的理念之外,也講述了許多他有趣的經歷。在當中他也展現他幽默、有時近乎直愚的性情,許多的片段都是笑聲不斷。座談劈頭就是「4分33秒」的問題,與其聽人們解釋這首作品不如聽他怎麼說。
See Also
Reading John Cage's "Composition in Respect" (translated by wolfenstein) ,wolfenstein (謝仲其)
約翰.凱吉1989年在哈佛大學諾頓講座中與聽眾的問答集(第一段錄音)。
約翰.凱吉1989年在哈佛大學諾頓講座中與聽眾的問答集(第二段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