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ISSUE 30:
The Recursive Days of Learning
在365天裡
January, 2017 策劃: Tenn, Bun-ki 刊頭: Tentacles
Jan
2017

(本期刊頭為曼谷Tentacles Contemporary Art Space所創作)

陽台

一月中旬抵達曼谷時,我和幾位藝術家暫住在經營不到一年的藝術進駐空間,頂樓原本作為藝術家的臥房,或許由於取得資源不易,部份窗帘早已破損而裸露落地玻璃,垂落的纜線與天花板的報廢風扇讓住在其中之人宛如一群佔屋者。這樣的窘況雖不影響其他房客(事實上在這裡的短暫數天,我們從未遇見過任一人)但也不值一提。然而,我卻對於不時有著強風吹襲的空曠天台充滿興趣。在此曝曬的床單枕套毛巾總是不到一小時就風乾、甚至被吹散到屋頂各角落。而睡醒的同伴也會先在這裏點一根煙,從毫無思緒的腦袋裡慢慢整理出一天行程。

這裡,讓我想到那些「歷史觀眾」缺席的私密空間。

歷史

人不會無故想到「歷史」,除非是走到無路可出的人生境地,或在沒有雜務縈繞於心時,才會想到集體與個人如何連結的維度。對於創作者來說,「歷史」可能意味著超越個體的宏大視野。或許在陽台上,有人領悟了自己將追隨某種歷史典型而踏上命定道路。也可能在陽台上,一名面臨創作關卡的作家,突然靈感如泉湧因而逆轉困局。無論如何,將自身情境投射至「(大)歷史」的謬誤正在於:那樣的感受情境,永遠只會出現在個人心靈被隔離於歷史「外部」時。然而,新的媒體亦有新的歷史(感受)方法,影像研究者史惟筑的〈歷史感受的新義肢:「返校」而來的一些聯想〉便為讀者提供了最新的案例。

專題難產的一月,正逢美國的新移民禁令引起軒然大波。引文遂從「當下意志」與「歷史情境」交會的空間文本展開,從而介紹共通主題所欲探索的空間製圖(Mapping)。無論是採訪《現實秘境》展覽邀請的韓國導演任興淳—談論被時代所棄置的工廠女性勞動主體,或者在上期荒原專題《他者文件》合作刊頭的以色列藝術家阿索爾(Nadav Assor)—運用影像與運算法穿透的地景夾縫,他們的對象都是歷史與真實地景交會之處。而那生存於其間,被忽略、排除的生命經驗,正是藝術家心念所懸繫之處。或者,如近期爆紅的台產遊戲「返校」帶給我們的啟示,新媒體的興起如何形構一種新的「觀看歷史的技術」:這不只是與創作者切身的議題,更是一年365天都會遭遇的當代現實。

365天

「365天」讓人首先聯想到以一年行為做為創作尺度的藝術先驅謝德慶。不過,這裡的「365天」是指台灣藝術家參與泰國Baan Noorg合作藝文藝術空間的「365 Days: Life Muse」藝術展覽:內容以20餘組藝術家與一對進駐空間的緬甸移工合作研究計畫。這種規模很難不讓人想起同樣策展組合Pornpilai Meemalai與Jeradej Meemalai(Jiandyin)與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從2011至2012年的台泰計畫(台、泰藝術家分兩地進駐共兩年)。事實上這個計畫的進駐架構確實參考後者,台灣觀察團的設計更建立在台泰合作基礎上。差別在於這次不再是以藝術家為主,而將焦點放在無法為自身代言的「(緬甸)移工」。以「移工」為主角在泰國雖然不是前所未見,卻相當非典型。考慮到展出的Silpalkorn大學藝術中心(為泰皇指派建校)向來是皇室支持藝術的表徵,社區/移工與與廟堂的對比更令人印象深刻。雖然非典型代表了脫離常規與冒險,也是當代策展必須經常挑戰界限的實務,但這樣的挑戰仍得回歸到策展脈絡本身的現實;考量到泰國社會的現代性作用,Silpalkorn與皇室的連結或許暗示它與國族美學標準的勾連。「移工肖像」的提案又是否能夠回饋這樣的美學關係?

在365天的最後一天,我們仍在個人與集體之間,學習在日復一日的遞迴之路中掙扎前進。此刻,遠方傳來烽火。置身於遙遠東亞島鏈的我們,又將怎樣書寫自己於世界的歷史?

See Also
See Also
最近由台灣人創作的恐怖懸疑電玩遊戲「返校」引發熱潮,遊戲故事內容設定在台灣1960年代白色恐怖時期的校園內,並置入台灣民間信仰、在地生活與文化元素。這個以本土歷史、文化出發的電玩作品,也讓網友藉此回顧了當年白色恐怖時期的受難者案件。身為文化產業的一種形式,電玩遊戲「返校」與歷史背景的結合,以及其所引發的現象,也讓我們在媒體、影像與歷史這三方面產生一些思考。 作為文化工業的一種形式,有越來越多的學者...
任興淳(IM Heung-Soon),以首爾為基地的藝術家兼電影導演,創作包括攝影、裝置、電影、公共藝術與社區藝術,尤以動態影像為主。關注勞動者與身陷歷史狹縫中的幽魂,特別是在現代資本、政治、國家邊界下被邊緣化的人。與製作人金敏京(KIM Min­Kyung)成立 BANDAL Doc 工作室,以攝影機為創作工具,舉辦工作坊等集體創作模式為途徑,透過影像來照看現實、回應社會、傳遞訊息。 在展覽《現...
走進本屆雙年展預覽展場,我們不再有慣見策展命題的說明牆,也沒有超大型的作品吸引眼球,只有工工整整的作品,各自座落在北美館各展覽廳中。對習慣誇張感官文化的人來說,如此冷靜而簡潔的策展風格自然是種「意外的冷清」。然而,這個開場白的風格並不意味今年的台北雙年展索然無味,相反地,雖然少了華格納式的浮誇效果,策展人狄瑟涵(Corinne Diserens)為策展主題 ⟪當下檔案.未來系譜⟫ 展現一種類博物學...
第一部份:絕對時間之流 1889年9月28日,這天是星期六,18個國家的代表在巴黎郊外的塞弗爾(Sèvres)齊聚一堂。他們在這裡是要讓這個世界納入一種名為M的選定公尺和名為K的選定公斤標準─藉此認可一組特定的長度規格與特定的重量依據。這個會議武斷地決定1公尺的實際長度,從30組幾乎相同的候選對象中,挑選出某個樣本的重量,並宣稱:「從今以後,這個公尺的原器將代表長度在冰點時的公制單位…而這個(公斤...
藝術的節慶 將「藝術」與「節慶」加以連結的實踐在東南亞顯然是種常態,儘管此舉並非當代藝術能獲得更佳發展的保證。在台北當代藝術中心TCAC策劃的2015年「週末講堂:展覽製作中的七組關係」講座上,鄭大衛(David Teh)提到: 許多處於當代藝術初次浮現於此區域(東南亞)⋯脈絡中,也或許在這之中的大部份可能皆具有節慶特質。因此,它們被視為慶典與消費的脈絡更甚於作品與累積的脈絡。更甚之,可將節慶性視...
幻燈機的機械聲在展場中迴盪出陣陣殘響,一張又一張指向不明之物的幻燈片以均等的速度更迭著。這是越南藝術家阮純詩於《負地平線:2016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展出的作品〈地景系列.之一〉(Landscape Series #1)。第一次見到阮純詩是2014年秋末。兩年過去了,我們總在其他地方擦身而過,在台北相遇⋯   區秀詒:我們從「地景系列」談起吧。記得你曾經說過,幻燈片和明信片中某些場景正是...
國家、教育和語言 BT:我知道馬來西亞的教育制度有點複雜,但你的作品又牽涉到很多在文化上如何詮釋或「文化翻譯」(Culture translation)的問題。以另一位檳城藝術家黃海昌為例,他出身於一個英式殖民教育的學校,我記得他有一個比喻;小時候在課本上唸過《魯賓遜漂流記》,他一直以為自己是說英文的主角「魯賓遜」,直到出國以後才發現自己在別人眼中,只是魯賓遜命名的土著「星期五」(Friday)。...
賽伯格是一個模控的有機體,機器與有機體的混種,社會現實的造物及虛構的造物。社會現實是被活出來的社會關係,我們最重要的政治建構,一個足以改變世界的虛構。國際女性運動已經建構出「女性經驗」,以及揭露或發現此一關鍵的集體客體。這個經驗是最關鍵的、政治類型的虛構和事實。解放有賴於意識的建構,對於壓迫以及可能性,都要進行充滿想像力的神會。賽伯格是一種虛構,也是活生生的經驗,改變了20世紀末什麼才算女性經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