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ISSUE 29:
THE OTHER DOCUMENTS
他者文件
November, 2016 策劃: 許芳慈 刊頭: Nadav Assor 協力: 2016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
Nov
2016

本期刊頭為以色列藝術家Nadav ASSOR作品〈Spripe Musrara〉,作品亦在2016年「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負地平線」中展出。)第13屆文件大展策展人克莉斯朵芙-芭卡姬芙(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以《100份筆記–100種思維》(100 Notes – 100 Thoughts)取代一個清晰的主張式論述,藉著藝術家與文字作者合作的眾多筆記、塗寫、隨筆或是書信取代物件式的文件展。正如作者李立鈞過去曾在文章〈關鍵字:文件、卡塞爾、當代藝術〉裡指出:其作為策展人也「必須替新一屆文件大展生產一個新的概念、新的姿態、新的詞彙」,並承接著前人,繼續書寫「當代藝術」。終究,這些即使沒有偉大主張的「藝術家文件」仍被視為理解作品的依據。

但在本次荒原與《負地平線》的合作裡,我們嘗試達到一種文件與作者的平衡關係,書寫既非單純用於詮釋作品或增進讀者(觀眾)對於藝術作品(藝術家)的理解,也不只是為一組藝術概念所生產的深奧術語(密碼)—它們更像是某種「剩餘」的詩意產物。它們既處在觀眾感知作品的最初時空之外,也不時指向展場作品背後的隱密思路。這些最初的文字或可一篇翻譯、隨筆、訪談、幾段摘錄自他人的文字或者/甚至是一首詩。然而一旦策展人與作者的對話隨著展覽與作品的構思在信裡展開,篇章就有了獨立移動的軌跡,更在文字優先的考量下逐漸凝結為晶體。策展人許芳慈是這麼說的:

策展的時刻與時間感如何體現?特別在是次2016年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負地平線」的集體性知識辯證過程中,制動的機制不僅指向帝國擴張的影像慾動、跨境遷移的人像徙動、歷史怪獸腳下的生存地景律動,作為策展論證書寫的知識感覺參照,更關鍵的是藝術家創作的悸動,這些思考的軌跡在德勒茲的《運動-影像》與《時間-影像》哲學式地進入影像本體進行思辨的語境下,或許可以看作是動態影像之「精神自動裝置的動力」。

於是,我們邀請了參展的Futoshi Myagi、Lucy Davis、王虹凱、劉吉雄、楊俊、Nguyen Trinh-Thi(阮純詩)、Nadav Assor分別提供他們創作暨思考過程中的一份「關鍵文本」,一份不侷限文體或作者的創作參照,私密感性地乃至公眾智性的文字檔案(其中Nadav Assor也從橫幅影像擷取一段.gif檔案作為本期刊頭),除了透過作品敘述提供觀眾進入展示作品的歷史乃至地域的脈絡,也期待透過這些「他者文件」(The Other Documents),展開論述面向之外的認識層次。不僅如此,通過另一位作者林怡秀的文筆,香港藝術家白雙全的〈熟悉的數字,陌生的電話〉也如機遇之歌般,拓落一條從隨機號碼連結到香港雨傘運動之後的共棲軌跡;在那之中,原始剪報翻轉為檔案,並雙雙呼應了藝術家自剖如何與社會對話的認識路徑。

就像是芳慈說的「精神自動裝置的動力」,藝術家或作者的文字,也將分別在多重的時空裡不斷召喚不同的心靈與之相遇了。

See Also
See Also
1990:洛杉磯,〈金色大地〉 Felix Gonzalez-Torres, Futoshi Miyagi (選文), 林冠妤 (翻譯)
October 25th, 2016
1990年:經過興盛10年的下滲經濟學,憤世情緒高漲,種族和階級關係緊張,富人和我等平凡人之間的差距亦不斷擴大。1992年洛杉磯暴動前夕,重要社會項目的資金紛紛抽離,作為建國基石的種種理念亦遭拋棄。歷史被抹滅,百姓稅金被用來紓困儲貸危機。雷根時代的經濟起飛歸功於暴增三倍的聯邦赤字。資訊產業爆炸,同時意義內爆。意義唯有在比較對照下形成,也就是將資訊帶到日常及私領域之際。否則,資訊只稱得上是過客。這就...
1958年3月28日,新加坡歷史上最嚴重的堵車事件發生於城市的西邊,橫跨武吉知馬路(Bukit Timah Road) 和裕廊路(Jurong Road)間11英里半的地方。那是由華社所創辦的南洋大學(南大)的開幕日。數以萬計或受邀或自發性出現的貴賓與祝福者,於下午既開始他們的旅程,希望可以趕得及看到預定四點鐘舉行的正式開幕式。那是一幅混亂的景象。當熱帶的太陽正要下山的時候,武吉知馬路(Bukit...
本文為王虹凱與在美國從事種族、殖民和離散議題研究之駱里山教授的對談,是王虹凱還原激進歷史公共財(historical commons),即1925年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彰化所發生的「二林蔗農事件」之政治方法研究的一部份。十幾年前,一群二林鎮的地方文史學家曾依據當地人的口頭記述來復原這段幾乎被遺忘的歷史。在與彰化一溪之隔的雲林縣,王虹凱與家鄉東勢鄉的蔗農合作,以重新想像一首被認為是這場運動動員關鍵的抗議...
沒構圖部位 劉吉雄
October 24th, 2016
02轉向 抽象比片面更糟糕,因為它是扭曲的(abstract [worse than one-sided: distorted])(改譯自路易.阿圖塞 [Louis Pierre Althusser, 1918-1990],1990 [1970])(註1) ...
「我們真的很酷」 Jun Yang, 許芳慈 (翻譯)
November 4th, 2016
嗨,芳慈: 當我試著回想哪一份文本可以體現我的創作,這竟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難題,收到你的來信後,我思考了數天數週,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我決定選擇格溫多琳‧布魯克斯(Gwendolyn Brooks, 1917~2000)一首名為〈我們真的很酷〉的短詩。那是我17歲時在紐約的書店意外閱讀到的超短詩歌,對當時的我來說,這首詩像是一首俳句,在這極短的篇幅中,布魯克斯精煉簡約地表達「萬事萬物」,增減一字都嫌...
機遇詩歌 NGUYEN Trinh-Thi, 許芳慈 (翻譯)
November 4th, 2016
親愛的芳慈, 根據我們的SKYPE討論,我想以這個機遇詩作為體現我創作關注的文本。在2012年12月期間,我大約花費了17天每天寫下一句話,接著將這些字句剪成單子般的存在,然後根據俳句的規則,隨機地揀選出17個字。 (2012年12月) 12月5日:Đó là lịch sử, và cũng là định mệnh.(這是歷史也是宿命) 12月6日:散文式地表達(書寫地、拍攝地,亦或其他表達的...
91 91 92 96 2005-5-16,我在西貢騰龍臺的巴士站見到幾個巴士號碼:91 91M 92 96R,看上去像電話號碼:9191-9296。我站在巴士站下試圖打出,另一邊有一個陌生的男人接聽,他和我談了1分31秒的電話。2005-6-19,我把電話的對話內容筆錄下來,連同一張巴士站的照片刊登在星期日《明報》。 〈熟悉的數字,陌生的電話〉這件刊載於星期日《明報》上的作品開始於2005年,或...
論污鄙地誌學與現代繪測之問題 陳柏維 (翻譯), 許芳慈 (潤稿)
December 29th, 2016
問題出在這:看著一個地方的地圖比不上真正到過那邊。就像是看一張相片或閱讀一篇故事—但在閱覽一張地圖時,卻會有種完整、掌控全局的錯覺。 長久以來都是如此,從19世紀的詩人波特萊爾到20世紀的地理學家段義孚,也一直有人就此論述。但現代數位地圖卻隱含著問題,數位地圖變得越來越有真實感,更新速度越來越快,而網絡資訊的匯流讓地圖變得越來越即時。特別是手機的即時導航軟體,地圖與電玩遊戲或直播影片的界線也越來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