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ISSUE 51:
Proof of Sound by Sonic Screen
聲介面:發聲如何證明
March, 2022 策劃: 徐詩雨, 吳其育, 沈森森, 致穎, 李雨潔 刊頭: Sonic Screen (聲介面) 協力: 駐站策展: Sonic Screen (聲介面)
Mar
2022

聲介面元文 A Meta-Text in the Sonic Metaverse

本專題由聲介面成員策劃:徐詩雨、吳其育、沈森森、致穎、李雨潔。

去中心化的成形,有賴各個節點/驗證者已經有共識地執行事先擬定的通訊協定(protocol)。萊斯利.蘭波特(Leslie Lamport)於1982年的論文中,透過「拜占庭將軍問題」來解釋網路的分散式通訊:如果沒有過半數的將軍們能在通信中達成共識,決定同時進攻或撤離,那他們的行動就不會成功。藝術工作者的遠端協作與協調,往往比拜占庭將軍們的問題還來得複雜。聲介面聊天群充斥著編輯工作、藝文八卦,以及希望能作為藝術勞工經濟支柱的加密幣投資建議、區塊鏈的科普知識。在雲端發生的多時區的訊息交換,就像是為了追逐24小時不收盤的加密幣市場,編輯想法與投資建議在不同的時區中更新。若協作中存在「藝術勞工問題」,那難題並非達成過半數的共識,而是如何讓去中心化的聲音(想法)永不停歇。

產生的工作量是否為藝術勞工最適切的驗證方式?作為這個通訊問題的著名解決方案,區塊鏈的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是一種共識機制,透過參與者的工作投入代表認同的驗證方法。〔去中心化的歌唱同時牽動美學—法律—財產—自然觀,其行動最終會確立新的共同體之形成。〕但與比特幣的驗證不同,藝術勞工並不善於記帳,而是高頻率進行著決策前的溝通、想像、(投資)建議,不斷的發聲並堆疊出動態下共識,一個試圖幫大家達成財務—創作自由的「發聲證明」(Proof of Sound)

發聲如何證明,並且形成認同機制的確是個有趣的提問。從「聲」與「音」發想一直都是聲線計畫的核心目標,但發想與創作只能說是詮釋了目標的輪廓,如何共同協作與產出才是建構計畫的骨架。聲介面以去中心化運算作為協作觀念啟發,由編輯團隊邀請一系列的創作者,在寫作中生產型態輪廓各異的文字與聲音。工作量證明作為一個共識協議,確立溝通可以去中心化並且有效執行。透過編輯梳理參與者的工作,聲介面的合作方式更希望參與者工作能實際化為計劃目標,不只是透過工作來證明參與的認同,而是一種參與及擁有(計劃)的持有量證明(Proof of Stake)。在區塊鏈技術中,持有量證明的普及意味著效率與能源認知的轉型,以太幣同時在此共識型態的轉換下引來一系列控制交易(溝通)手續費的更新,同時間接見證了NFT的爆發 (註1),更一舉將以太坊針對非同值化代幣的協議標準:ERC721 , 推上2021「 藝術權力百大排行榜」排行榜第一名。

聲音從來就沒有一個中心,也沒有全然的消散或不作為,特別是在DAW(Digital Audio Workspace)的工作環境裡。視覺依賴焦點,剪輯軟體視窗中的框框界定出觀看的範圍及邊界,提供一個置放影像主軸的平面空間〔我們無法清晰地分離聲音藝術於視覺之外,一如有聲與無聲僅是注意力的專斷訓練〕。聲音製作介面的概念是疊加的,若時間是一條X軸,Y軸上幾乎可以有無限多條音軌(取決於電腦硬體的強度)。當一叢聲音被聚集起來,形成一個聲音場景,當中的每一條音軌都同等重要。我們可以將之分類 – 歌唱的、聲響的、言語的、環境的(在一個無事發生的場景中,以示寂靜的空間音音軌十分重要)。無論最後它們的音量大小和頻率是如何被調整,最後在混音結果中是如何被呈現,它們在工作平台中所展示的份量都是一致的。聲介面由寫作計畫而生,彼此意見交換、資訊分享、精神支持的訊息日日來往,慢慢地,好像文字所堆積而成的平台也與聲音製作介面有了相似的結構。

作為號稱一個去中心化的專題/組織,共識在設定好目標後成形,在工作過程中漸漸變成一個模糊的背景音。更多時候都在等待,等待著進度,等待著回覆。等待之間的沈寂就像是區塊鏈中最寂靜的區塊—黑洞地址(Eater Address)—「0x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如果仔細檢閱,仍然能夠觀察到它是由許多不同的成分所構成,一片寂靜卻又複音的以太黑洞。

元宇宙中的聲波,據說是一種「沈浸式」的聲音,這個虛無的用來囊括幾乎每種當代裝置的形容詞大概無法拓展我們的想像力。大概能確定的是,元宇宙中的聲波,並非依附某種有形的介質,亦非朝著特定方向來震動傳遞。在這樣的聲波溝通環境之下,每個聲發出時就已朝未知方向前進,並終將被另外一個時空解讀成未知之音。〔我們可以質疑自己使用的詞語。我們可以傳頌無學術腳注負擔的故事。我們可以饑渴地傾聽。〕

去中心化與Web3帶給我們的並不僅是新的工作介面,或許更有效的是兼顧一種及多種的發聲哲學。去中心化的發聲是吵雜的、並進地、無序的,或是「複音」(Polyphonic)的。〔大黃蜂並不嗡嗡叫,它對聲音進行編碼,以亂數噪音隱藏訊息〕。雜亂無章透過不斷協調來聚合,就像是代碼即定律(Code is Law)的譬喻,如何能夠透過發聲尋找定律與共識(Consensus),將有助於鋪陳我們彼此和諧與不和諧的旋律。〔情緒,這是最重要的。〕在寫作過程當中,眾人的聲音有時交錯;有時對峙,成為彼此世界的噪音;有時則是背景音,甚至是白噪音。而不管是白噪音或背景音都是「此曾在」被放大感受的時刻在這裡,聲音並非發散,而是相當自我中心才得以成立。另一方面,這篇眾聲喧嘩的文字組合竟然呈現前所未有的協調一致感,或許說在嘈雜的初衷背後,這些個聲音竟然彼此影響,往和諧的結果推進了,這是一個矛盾的結果,還是創造出了一種類似於白噪音的共同發聲證明(proof of sound)?

註1:自以太幣EIP 1599協議更新以來,NFT平台OpenSea一直位於燒毀手續費排行榜的前段排名。https://ultrasound.money/

 


「聲介面」的五位編輯邀請了五位特邀作者,藉由區塊鏈為隱喻,以「去中心化的發聲」為出發點,透過創作性寫作及自由論述的方式,想像物理界與概念的聲音之各種徵象,跨界溝通,碰撞,記憶,噪音,寂靜,本刊是記錄此一以文字與圖像的共同創作計畫。

本次書寫計畫發表於「數位荒原」線上專題,呼應去中心化出版的概念,將六篇文章註冊於ISCN(International Standard Content Number):一個由LikeCoin chain區塊鏈所建置的索引標籤系統,作為Web3.0生態下的檢索元資料(metadata)。(本書寫計畫得到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心藝術基金會贊助現象書寫—視覺藝評專案。)

See Also
See Also
礦坑工人與金絲雀:一種聲音關係美學 陳璽安Zian Chen, Lina Dann (Trans), 聲介面 (編輯)
March 1st, 2022
在如今的危機政治年代,全世界充斥著警報聲:馬爾地夫等諸多海洋小島,是「氣候暖化的礦坑金絲雀」(註1);而「原住民族作為礦坑金絲雀」則為生態與種族政治惡化提供了領先指標 (註2);台灣也成為地緣政治熱戰的「礦坑金絲雀」(註3)—礦坑金絲雀(編按:A canary in a coalmine)這則英語媒體在時政寫作上的慣用語,源於金絲雀對瓦斯極為敏感,礦坑工人因此會攜帶金絲雀下坑,為瓦斯洩漏提供早期...
I 無聲在台灣教育部辭典的解釋裡言簡意賅:沒有聲音。但辭典同時給了一則遠古的寓言:夫明者視於無形,聰者聽於無聲,誠先於未然。就算沒有徵候也沒有指涉,但聰敏的人依舊可從這沒有聲音的空無裡預知潛伏。 牛津英語詞典提供了無聲(silence)字面上與比喻的意義,它既指涉噪音與聲音的全然消彌的狀況,也是一種不願、放棄溝通的意志,像是私人或國族意義上的冷戰(silent war or the Cold W...
德國藝術史學家與文化科學家烏利西(Wolfgang Ullrich)在《模糊的歷史》(Die Geschichte der Unschärfe)一書探問攝影術出現以始,清晰與模糊圖像、影像的諸多質變與辯證。他在書中前言如此寫道: 重建模糊史因而也意味著去描述一整類的圖像手法,是如何從其精神與意識形態上的源頭解放出來。 曾為未來的歷史,將為歷史的未來,如魔咒一般盤旋於快速置換的場景之中。在歷史飛逝...
奧克拓普號:第一章 錢詩怡Sam Shiyi Qian, Lina Dann (Trans), 聲介面 (編輯)
March 1st, 2022
這是一個和平日裡沒什麼差別的早晨,棘島海底空間站奧克拓普(Octopus)號內,LDS跟往常一樣醒來,床尾的發光字正在滾動播報今日概況:  西元2014年11月27日7點17分。水下750米。座標:東經105°39′、北緯27°13′。水壓穩定,室內溫度20攝氏度,環境溫度攝氏五度。運行數據正常。未知信號檢測報告:昨夜連續第5天檢測到無法識別的信號:定位西北方向約500公里,水下375米。發生時...
泰諾音鑑 莫奴Lou Mo, 聲介面 (編輯)
March 1st, 2022
I. 散發著巧克力芬芳的蘭花 天空澄澈而高遠,簡直是字典上定義的好天氣。我們驅車近一個小時,遠離哈瓦那的喧囂,去拜訪一位藝術家。路邊一片鬱鬱蔥蔥。四處沈靜下來,簡化成兩種顏色,青綠山水,在陽光下搖曳多姿。古巴真是一座肥沃的大島嶼。  我在她的花園裡走走看看。聚餐和展覽的討論已經結束。她說西班牙語。我只掌握了一點,但還是熱切地回答,呢喃了一些我認為她能聽懂的英語或法語。藝術家的妻子帶我參觀她的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