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ISSUE 48 : The Interpreters’ Writing II: Across the Continent
The Song of Moonlight and Others in and out of Malaysia
月光曲與其他在馬來西亞與其外
March 12th, 2021類型: Sound Scene
作者: 區秀詒 編輯: 區秀詒
「銀色的月光,在馬來群島的詩歌中,彷彿很多時候都跟思念、愛情有關。1957年,馬來亞聯合邦(Federation of Malaya)脫離英國殖民統治,成為世界版圖上新興的國家。國歌委員會(National Anthem Committee)敲定了一首和月光有關的『旋律』,使之躍身為國歌。」本文作者區秀詒配合於立方計劃空間策劃的《聲經絡─台灣、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聲響文化製圖》(2020/11/14~2021/1/24)中展出〈銀色噪音:關於流亡的馬來半島局部聲音迴路〉,並與資深音樂節策劃人鍾適芳於MOCA Taipei進行對談⋯
Image courtesy of Au Sow Yee

這裡散播開來的確實是一種奇異的、聞所未聞的銀色噪音。沒有人知道是誰在歌唱—也許是David Gilmour的歌聲,歌中傳來他的聲音,也許是聽眾,儘管沒有出聲,等到所有的條件都已滿足,奇蹟發生,就會放聲歌唱。聲音技術與自我意識之間難以想像地靠近,反饋迴路在傳送者和接收者之間形成了一種幻象。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Friedrich A. Kittler),《留聲機電影打字機》

基特勒所描繪的,是聲音透過機器放送出來時人們的奇異感受,恍若奇蹟一般的,看不到人卻聽得見轉盤迴旋而傳出歌聲。他把這種感受形容成「反饋迴路在傳送者和接收者之間形成了一種幻象」。

銀色的月光,在馬來群島的詩歌中,彷彿很多時候都跟思念、愛情有關。1957年,馬來亞聯合邦(Federation of Malaya)脫離英國殖民統治,成為世界版圖上新興的國家。國歌委員會(National Anthem Committee)敲定了一首和月光有關的「旋律」,使之躍身為國歌。

我的祖國,
在我的血液灑落的土地
人民生活團結而進步
願上蒼賜予祝福和幸福,
願我們的國王有一個完滿的統治。
願上蒼賜予祝福和幸福,
願我們的國王有一個完滿的統治。

血液、團結、進步、上蒼、國王、幸福在傳送者和接收者之間搭建了幻象的迴路。而自此,此「旋律」的國歌以外版本,成為馬來亞聯合邦以及於1963年成立,隨後在1965年才真正確立國家版圖的馬來西亞的禁歌。

這篇文章要述說的,正是這首「旋律」諸多轉世的故事。故事的開始和一個被流放的王子有關。恍如也預示了,七、八十年後這個新興國家混生、具流放感的詭譎敘事。

 

錫礦、幫會、皇權、英國人

Sultan Abdullah at Batak Rabit on Perak river, June 1874. Source: Wikipedia

1876年,在位僅僅兩年的馬來西亞霹靂州蘇丹阿都拉穆罕默德沙二世(Sultan Abdullah Muhammad Shah II)因涉嫌秘密參與畢治(James Wheeler Woodford Birch,1826~1875)—馬來半島霹靂州首位英籍參政司—的謀殺事件而隨後被流放於接近於非洲大陸的塞席爾(Seychelles)。

19世紀50年代,蘇丹阿都拉的父親逝世後,霹靂州旋即陷入皇權鬥爭之中。盛產錫礦的霹靂州,一直吸引著英國人的目光。隨後20年間,霹靂州境內爆發了錫礦的爭奪戰。不同的皇權派系各自支持不同的華裔幫會,紛紛擾擾之中影響了英國海峽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的貿易活動,迫使英國人最終放棄對霹靂州在內、後來被統合在「馬來聯邦」(Federated Malay States)之名下的不干預政策,以直接掌握對於錫礦的控制權。

1874年,蘇丹阿都拉同意接受一名英籍的政治代理人—「參政司」(Resident)—在邦咯島(Pangkor Island)簽署了著名的邦咯條約(Pangkor Engagement)。獲得英國人支持的蘇丹阿都拉確立了他的皇權。而詹姆斯・惠勒・伍德福德・畢治則於1874年11月被委任為霹靂蘇丹的政治管轄者。然而一年之後,畢治在霹靂河沿岸的船隻上洗澡時被侍從刺殺。英國人認為蘇丹阿都拉是幕後的規劃者之一,因而將他重新貶回王子身份,並最後於1877年被流放到塞席爾,19世紀英國關押政治犯的地方。

 

Raja Chulan (left) accompanying Sultan Idris Shah I of Perak (right) in London at the Houses of Parliament, 1906. Source: Wikipedia

⋯前任蘇丹阿都拉,即使依然是一名穆斯林,並以此信仰撫育其孩子,卻在此群島生活的13年間,吸收不少歐洲的禮儀和習慣。他常穿著歐洲服飾,可說不少簡單的英語,並聽得懂也能說一些法文⋯他很喜歡跟英國人說話,並為自己能和政府領袖聊天感到欣喜⋯(註1)

抵達塞席爾的18年後,阿都拉王子結束流放生涯,回到馬來亞。一開始他僅被允許在新加坡生活,無法回到其故鄉—馬來半島的霹靂州。在新加坡生活的阿都拉王子據說輾轉將那首情歌一般的「旋律」流入海峽殖民地。這首旋律最後亦出現在當時紅遍馬來半島的Bangsawan(註2) 劇團Wayang Kassim(註3) 的演出之中。

 

聽銀色噪音

跟著王子流放的蹤跡漂流的「旋律」,在20世紀的馬來群島乃至於曾經同在英國轄下的香港、於同世紀中期一心想要建立「亞洲人的亞洲」的日本、太平洋的夏威夷等,歷經了無數轉世。從不知名的法文歌曲、到以痛罵男人為歌曲掀開序幕的印尼歌謠《明月》(Terang Boelan)、1943年日本入侵馬來亞後發行的政治宣傳電影《馬來之虎》(Tiger of Malaya)裡哥哥思念妹妹的復仇之歌、英國的夏威夷音樂樂隊「菲利斯孟德爾松和他的夏威夷小夜曲」(Felix Mendelssohn’s Hawaiian Serenaders)Mamula Moon 裡曼妙的南海島嶼、香港歌手姚莉以南海月夜為背景的中文情歌《南海之夜》,以及數年後香港歌手梁靜以月光訴鍾情的粵語《月光曲》。

這些如今已無法在馬來西亞境內公共傳播管道聽到的歌曲,凝結出這個國家從流放的王子開始的詭譎敘事。殖民、怨恨、勞動、復仇以及酸甜苦辣的愛情,滲入時光的密道中,在南海夜晚的月光下,共振出馬來半島和北婆羅洲裂解的身世。如魔咒亦如預言般的「奇異的、聞所未聞的銀色噪音」。

Japanese version of "Terang Bulan", "Mamula Moon", the melody of "Negaraku"
Footnote
註1. "Letters from Exile –– Correspondence of Sultan Abdullah of Perak from Seychelles and Mauritius", 1877-1891, Cheah Boon Kheng. Journal of the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64, No. 1 (260) (1991), pp33-74.
註2. Bangsawan為一種馬來歌劇形式,詞源為馬來語中的「貴族」一詞,敘事也主要取材自馬來貴族和皇室。事實上,它是多元文化混合下的結果;有時會改編印度或英國的故事,並由多個種族的表演者共同演出。
註3. 「Bangsawan劇團Wayang Kassim由印度裔穆斯林商人拜・卡辛(Bai Kassim)成立於1902年,曾在馬來亞、蘇門答臘和新加坡演出。卡辛後來成為新加坡皇家劇院的東主,該劇院是當時來訪劇團的首選場館。歷史報紙檔案記載中有評論宣稱:『Wayang Kassim劇團表演了不同類型的戲劇,以吸引不同種族的觀眾』。有別於正規、傳統的莎士比亞戲劇,Wayang Kassim劇團也在改編作品中融入了多種馬來亞文化元素。」引自:〈 無法被辨識的詩人:以劇場結合殖民者與被殖民者〉,Charmaine Chan著,作者自譯。
See Also
聲經絡── 台灣、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聲響文化製圖 ,立方計劃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