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ISSUE 10 : Calling Mr. Anderson
The Dust of Stalkerism
潛行者的黃昏
July 17th, 2013類型: Opinion
作者: 張皓馨 編輯: 鄭文琦
化名Stalker A(潛行者)的一位年輕藝術家則以細膩的文字技巧表現潛行者(Stalkerism)如何穿越集體的意念網絡,透過多重曖昧的未來想像,不言可喻地宣告原爆輻射的集體悲劇(令人想到當權者一意孤行的後果),更指涉現實隱藏的系統管理者暴力。文字體現某種無名的浪漫的懸念、或詩意,卻消解無從迴避的現實規範與界線,緊緊攫取行過其間的讀者目光。它會是一種新的救贖嗎?
Toronto; photo (c) Tom Ryaboi & Ronnie Yip

石棺(Sarcophagus),原為用於製作石棺的石灰石材質,因為屍體的有機組織在其中能夠快速地腐化,並透過石材的縫隙揮發,而被認為能夠吞噬肉體。

穿梭於灰色的石棺中,景深與空間感消失在無色的階調中,水泥混凝土砌起的高牆蜿蜒著,卻又稱不上是迷宮,然而,若這樣看待這個空間,也許就會成為真正迷失的人。這麼一想,隨之又提高警覺,一一確認鉛纖維防護衣接縫的密封狀況、外骨骼的功率模式,與循環呼吸器剩餘的過濾時效。

只要一點穿透性的裂縫,與橡膠邊框疲乏龜裂,都會導致放射性物質滲入內部的封閉循環,緩慢地消耗過濾器,最後如同所有輻射汙染一樣,自我在緊隨未知的恐慌中,沒有一點能夠描述的感覺前,被破壞殆盡。

連接全身的蓋革偵測器,將環境中的背景輻射含量送進手腕上的顯示介面。他瞥視目前外在的輻射值,吐了口漫長的氣,嘗試舒緩閱讀數據前後的恐懼感。氣聲隔著面罩與濾嘴,連同呼吸的動作都因為這個屏幕上的資訊,而變得格外沉甸。

為了阻止輻射持續外洩以及高溫的水泥岩漿熔穿地板滲入,在電廠外築起厚重的水泥掩體,石板層層疊上,掩蓋裸露的核心,與隨之散發的放射性微粒和氣態殘骸,藍色的光暈消失在石板的夾縫間,在凌晨午夜短暫地閃耀於地表。在災難現場封閉後,就沒有人知道藍月存在的真實性,隨著石板在翻新工程中不斷增厚,核心內的面貌為何,又經過什麼樣的變化,已經沒人能記得,除了那黑夜的水藍,是輻射所散發的光暈,隨著輻射性粉塵瀰漫空氣,漾入林道樹與廠區外的集合住宅,房間裡泛著柔和微冷的光線,整座城市籠罩在地上之海的寂靜當中,沐浴在輻射之中。

 

集體意識/意念網絡(c-consciousness, common consciousness),又稱noosphere,為20世紀初發展,由人類的思想與意念構築的次地球圈假想,與生物圈與地質圈並列存在於地球上。主提出者為:Teilhard de Chardin與Vladimir Vernadsky。

他想起流光似水的燈泡也曾經溢出一片海,那是光的海,地上的海,而神話、陰謀、假想穿梭在人工進化、生態系實驗、與集體意識操作實驗的假想,瀰漫在網路上自稱曾經進駐災區的技術人員、管理階層、退役軍人與重建居民之間的對話。大家認真地討論這些事,直到隔日的凌晨,一切又被埋藏在黑暗之中。災難後的地方,依然潛伏著各種風險因素,沒有人願意冒著危險去驗證共同的好奇與想像,畢竟傳聞前往石棺的人從未回來過。他僅僅能夠確認也肯定的一件事,是他想要這麼做。那是非常單純的想望,甚至可說是欲望,因為無須思考,僅須讓身體隨著計算過的動作行動,而意念卻是空白的,不帶有情緒般的清澈。

他反觀自己的經驗中是否曾有類似的慾望出現:某個仲夏的傍晚,身體受到窗帘外的橙色夕照而醒來,而房間依然昏暗,夢與意識分際尚未沉澱為清晰的分界,而在甦醒與沉睡之間做出的選擇,事實上是在不去決定的狀態中完成的──雖然保有意識,卻不被意識引導,而是在意識之下運作,放逐意識的狀態。

事實上,他並未真正意識到在石棺之前,為了躲避監視與意念網絡,穿越了多少柵欄、哨站、電網、感測器,走進因為災難而廢棄許久的核電廠中。他甚至懷疑意識並非自我放逐,而是被自己抹消了,憑藉外骨骼的有機模控,在進行著所有的動作,否則一旦浮現潛入石棺的意識,意念網絡會立刻發現他的存在。

外在的數值持續增加,到核心的距離也越來越近。他仍然不清楚,穿梭一座核電廠,對其他人而言代表什麼意義,但目前對他來說—或者,若他的存在依然成立,則連結著身體與器械,將自身抹去並放入石棺中,是那秘密、透明的慾望。

黑夜之中,沒有人知道他已經在石棺深處,也沒有人知道他的存在,現在的他,只比輻射突變的齧齒動物要醒目一些。他並不清楚管制是以什麼系統與邏輯建立,然而他知道規範存在著週期性,而週期之間會發生質變,由理念轉為形式,再回歸理念。管制人員做出與理念相符的形式,依照時間與各種程序監督著石棺,但程序與規範之外的項目,是不需要處理,也超過任何一個單位的處理權限。執行預料外的工作,反而對系統運作造成可能的危害,系統嚴謹地在空間中劃出明確的界線,而在界線邊際的末端,那一道縫隙便成為潛行者的途徑。

對於系統與結構的直覺,並非天賦或精英式訓練的成果,只因他將大半的性命,都付諸遠方的城市。

Photo: Unkown

溫度(temperature),微觀中物體分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溫度只能通過物體隨溫度變化的某些特性來間接測量,沒有極大值,而極小值則存在於理論中。

因為氣候與戰爭,那始終是個炙熱的地方,大氣持續加速,而戰爭永遠持續。肇因於古老沉重而難以質疑的理念對立,50年的衝突發展為全面的白熱化對峙。核彈爆炸的那刻起,將世界化為各種原子,所有物質與思想以不可見的線相互牽扯影響著,力量不再可見,如同輻射線在無聲無息之中,從最基本的粒子尺度上瓦解一切。所有日常的行為與表述,虛實層次世界間的流動,都潛藏著戰術性的操作,於是每個日子化為衝突、抵抗、共謀與逃逸的片段組合,雙方陷入漫長的消耗,還住在城市中的人隨時保持著警覺,直到沒有一刻能夠放鬆後,只能疲軟地抵抗與攻擊彼此。雙方不再記得戰爭的原因,只希望能夠活著進入次日,生存成為目的與理由。

高溫焚燬了大多數可能性,剩餘的資源則由系統進行分配。持續戰鬥的磨難,迫使許多人離開了城市,餘下厭戰的倦怠者與好戰的狂熱者,人手不足導致物資逐漸缺乏,維持生存的條件變得更為嚴苛。

起初他靠著領取少量的系統配發物資維持生活,直到和其他難民站在空無一物的據點前等候了一天,他才意識到真實急迫地貼近。當所有日常生活的例外狀態成為真實的日常,若要以人的姿態活著,只有成為人的例外,他便從那時起化為一名潛行者。

在短暫的單獨潛行後,他找到了夥伴。那是他受困於衝突邊境時,一位騎著重型機車幫助他脫離險境的女子,也因此他便稱呼對方前輩。雖然沒有確認共同的關係,但往後的行動,多半是先連絡彼此再出發的。他們一起找到隱蔽的據點,建立簡易的基地,包含衛星網路、儲藏空間與避難室。

戰時的經濟流動相當萎弱,為了創造持續性的生存管道,他們必須找到物理上仍潛在用途的剩餘物質,卻不為經濟系統與權力所辨識並認同的部分,開發其中尚未被轉換的價值,以及價值轉換的技術,並保護生產鏈不受到外在競爭。無意間他想起大衛.芬奇(David Finch)在世紀末前拍的《Fight Club》:布萊德.彼特(Brad Pitt)作為一名肥皂商,將醫學美容的生物性廢棄物挪用為原料,做成肥皂後以手作有機限量的高價賣出。油是壓縮機降溫的必需品,脂卻讓居民對高溫更加無法忍受,他們蒐集貴族與富人挑剩嚇的肥肉、美容抽取脂肪與市場賣不掉的動物油,將其混合製造為手工肥皂,再拿到市場販售。透過各種類似的管道,確保基本的生活物資,甚至累積一些稀有物資。潛行確保了流通獨立於系統之外,且不致面臨徵收、壓榨或剝削。

 

細胞化秘密系統(Clandestine Cell System),某種讓團體中的各個單位更能抵抗對立方滲透的組織方式,依據條件以橫向或縱向架構。每個成員依據同一教條行動,成員死亡時,其他人依然可以根據教條完成任務。若是成功,敵方會直到事件發生時才知道被滲透。

除了行動外,他們有時會有非正式的聚會,深夜帶著酒精與磨菇,到沒有剩餘物資也杳無人跡的荒涼地方,看著世界的平面緩緩擴張,彼端黑夜不斷蔓延,吞沒雕築奢華的空城殘餘的形貌,逼近他們所處的看台;城市疆界僅能以老舊的提燈劃分,LED燈泡光暈隨著電池消耗而微弱,電力用盡時,兩人與一切穩固之事都融入黑暗中,物質的邊界交織成團塊,持續而緩慢地流動,混濁又歸於平靜,他們便在那之後,潛入前輩無光的窠巢。

相較於其他潛行者的組合,他們視情況經常、甚至過份地介入彼此。潛行是一種個體狀態,單獨行動時能夠滲透一切,然而聚集時,現實中的曝露風險便會增加,容易引來系統管理員(task manager)偽裝成潛行者侵入價值鏈。潛行者不算是人,或說,他們是人卻不像人。因為時代的災難、事件、與種種背離,潛行者基本上是不人性的──他們質疑所有作為人的基礎,而他們表現為人的特徵,是透過系統性的觀察與研究所設定的共同本質,最接近人類的非人基礎。所有潛行者基於這種語言式的教條行動,再以不同方式表現,成為細胞化的個體。

在前輩的房間,貼著只有半顆地球,不完整的世界地圖,周圍各種與核電廠有關的訊息,壁紙上是從各種年份不明的刊物上剪下的災後報導:無法辨認原形的突變生物、核電廠前的巨大蕈狀照片上用口紅畫了問號、重要人士的合照與視察的照片、輻射擴散範圍的同心圓,在地圖邊界拼貼出事件的地圖。

他很好奇前輩在不見明日的景色中,即使罩上唐吉軻德式的古老浪漫而相信機車旅行的可能性,但是戰爭中的移動是死亡的移動,風險的流動與事件的場域,憑著一個潛行者與一輛機車,是無法長途跋涉的。此時他意識到,除了與前輩在城市中的經歷,他並不清楚前輩從何而來。某次,也是唯一提及的一次,他踰越潛行者的規範而提出問題,卻只得到「沒落的大國」這般哀戚而裝飾的回答。房間裡充滿照片,卻找不著一組照片,能毫無疑問地標示前輩的來龍去脈。生命中某個片段是被隱藏的,日常用品保有一致的調性,齊力阻擋追蹤的意圖。

 

創客/自製者(Maker),自製(DIY)文化的衍伸,不使用完成品,強調自己製作出具同樣功能的裝置。以更進階的製造設備為主,如雷射切割、CNC與3D列印等製作所需元件,輔以金工與木工等方法完成所需硬體,在過程中達到創新與新科技與媒材的使用。

一段時間後,在合理化的心理過程下,他將答案解釋為前輩的純然好奇。即使他和前輩開始從廢電池中蒐集鉛板、拆下車輛與舊口罩的濾心與偵測器的微機電零件時,他都不再多作懷疑。他相信所有不符合常理的行為中,都存在某種邏輯運作,而潛行僅是在液相的狀態下滲透各個節點,在邏輯中展開操作,不去更動結構本身,保護潛行幽微的本質與倫理。

第一套防護衣測試完成的傍晚,他和前輩匆忙又隨興地開了幾瓶酒,慶祝自製化的成功,那時期系統並沒有針對潛行者進行掃蕩,難得輕鬆與興奮的催化下,喝得比平時快上許多,拋下所有意識後昏去。

第二天早晨,他在出奇安靜的寢室中醒來,沒見到前輩,防護衣和機車也消失了,牆上只有地圖曾經覆蓋住壁紙留下的痕跡,身旁的照片裡也被拿走核電廠部份。在這之前,關於前輩某天無聲無息地離開,潛入廢棄核電廠的畫面片斷,已在腦海中反覆演練,但那一整天,他還是無法停止沉溺在別離情景與缺少別離字句的落寞中。他發現演練時僅是跳脫情感的空想,實際上他從未真正地相信,一座死亡建築的意義可以超越當下存在的事物。過往前輩對於身世的好奇,轉為強烈的認識渴望,指向那個著召喚前輩潛入,巨大無色調的死亡石棺。

為了潛行之中的潛行計畫,此後他切斷與其他潛行者的聯繫。傾其全力製作第二套防護衣,以及先前仍在構想中,用於承載三線裝備與分散鉛板重量的外骨骼。

極度的疲倦與物資缺乏帶來病毒感染,自己蒐得的藥品並無法緩解症狀。他想到前輩曾經從上了鎖的厚重鐵櫃中取出貯藏的醫療材料。他解開鎖,發現裡面是過期的抗輻射劑與碘片,陳舊的包裝與泛黃的標籤,製造時間與核電輻射外洩是同一年,用印紅十字的袋子裝著,標記著輻射意外用的警告語。在無光所及的暗室中,他長嘆了口氣,而後癱軟在旁邊的椅子上。

前輩並不是前往核電廠,而是返回過去的時空,找尋遺落的生命片段。對她而言,此時此地種種,始終是陌生的而暫時的狀態。原子力的災難帶來永恆的汙染與肉體夢靨,但是初生之時便沐浴在藍色的輻射之海中,每一個細胞與基因片段,緊密地與中子束與γ射線交會,而構築自我精神的神經性流動,也徹底地被改變了。前輩的生命,本初即是原子性的存在,往後的痛苦、恐懼與排斥,都僅是種經過,而背離核電廠的生命,朝四方漂移,無垠亦無根。在龐大的石棺之前,自我將勢必邁向到融合而吞噬的宿緣,潛行成為唯一的尋覓,靜默輕巧地前去解開一切。

事至如此,他明白自己和前輩的關係,是簡單的定義問題,家園與地方的差異。城市早已被身體所記憶,夏季炙熱的天際線與偶遇的涼爽南風,無須隱身穿梭的往昔與無光之暗角;計畫型工業區的零疏人煙,和圍繞全身的藍色光海,從不在可及的畫面之中。對於核電廠,對於圍繞原子而崩毀的文明與已經遠去的追隨者背影,那嚮往源自原子化之後的形體,牆上照片的影像記憶,或是在自我終結之際,因為潛行者而重生,並透過潛行進入系統核心,然而在抵達終點後,又該如何移動?他想知道前輩踏上的這道歸鄉之路,與光源合而為一後,會迎向什麼。

超越意念網絡的系統對情感與記憶的控制之後,潛行者會變成什麼樣子。這一次,他潛入內在的座標系,找尋自我系統的邏輯,這一次他所操作的,是自身的意圖、價值與慾望──他相信,這是在成為災難的子民之前,最後一次的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