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n Intretation of BLACK MIRROR: Personhood Prism
《黑鏡時代》—人格的「資本演繹」
November 5th, 2018類型: Performance
作者: 賴火旺
出處: 《藝術家》No.501
以現代媒體為批判素材的作品,時常刻意忽略—長期以來僅用同一套智識系統詮釋訊息的再現,而任何年齡、體態、性別的差異者,一旦進到這些由電腦程序安排的「社交系統」後,所先呈現的都是同一種狀態相似的「身體想像」。本文作者賴火旺將從《黑鏡》所呈現的社群世界想像,到實名制消費下的金融場景,同時透過兩個對「娛樂化未來」的藝術對抗與一個人格材料的展演工具,分析「人格」在資本充滿的場景中逐漸擴充的演繹方式。
“The National Anthem”, Black Mirrror S1

以現代媒體為批判素材的作品,時常刻意忽略—長期以來僅用同一套智識系統詮釋訊息的再現,甚至高度強調性別的議題也反而模糊資訊中「人格」與「性別」語言能被架構的格局。除非你對流行語很敏銳,否則很難一眼辨識對方隱藏在屏幕後方的真實樣貌。或者說、任何年齡、體態、性別的差異者,一旦進到這些由電腦程序安排的「社交系統」後,所先呈現的都是同一種狀態相似的「身體想像」。本文將從平庸者的社群世界、到實名消費下的金融場景,同時透過兩個對「娛樂化未來」的藝術對抗、與一個人格材料的展演工具,分析「人格」在資本充滿的場景中,其逐漸擴充的演繹方式。

 

社交展演化與平庸者的社群世界

當日趨便利的美學特效被直接嵌入各種社交工具中,除了加速整個社會網絡的「媒體化」,也讓社群世界逐漸剩下「專業展演者」與「圍觀群眾」兩種類型。查理.布魯克所編製的詩選劇《黑鏡》,從《The National Anthem》開始,便以政治困局掀開了一個正在發生的事實—「不斷展演化的世界」。公眾與政府都關注著屏幕,卻無人留意現實社會。中國行動直播興起後造成的「現代文盲」現象便是一例。(註1) 這些在特定社交容器內被養成,擁有一套共同記憶、且消費思維固定扁平化的群體,已經「溢出」至原本不同文化面貌的互聯網社區、甚至在價值觀上互相影響。固化這類群網民特定閱讀力的,還有近年不斷在社交或資訊中加重的影視、娛樂媒體等功能,包括直播軟體高速開發的衝擊 (註2),更讓人明顯感覺到、後續接踵而來的「文盲化」狀態。科技物件的生產原本就改變我們部份的閱讀方式,而新興的社交工具更是簡化了溝通和對話基礎。網紅直播中所動用的消費替代物 (註3),讓社交語境僅剩下:貨幣交換、消費行為、虛擬榮耀。而習慣這些消費語言的用戶在返回其它社交網絡時,就呈現頗具規模的語言錯位。

社交工具普遍添入「直播」功能,或許亦能看成內容生產現階段普遍有著一種「即時展演」的急迫需求。多數人都想進入別人的「黑鏡」之中、去佔有一席之地,而無暇顧及他人想闡述什麼。2016年中國網域一篇標題為〈殘酷底層物語:一個視頻軟件的中國農村〉(註4) 的文章甚至掀翻了一次社交容器邊際內、外,知識份子與惡俗文化之間的閱讀對峙。文中透過作者頗受爭議的極端取樣,描述一個常見於中國二、三線城市的App — 快手,來強化中國城鄉的階級想像。由GIF圖像起家到至今仍舊介面簡單(甚至簡陋)的「快手」,正因其無過多影像特效功能,反而吸引一批固定使用者。那是一個讓平庸者也可以低成本製作內容素材並棲息的環境。無論是哪一種社群平台,幾乎最後能夠收到實質回饋與成就的都是那些「少數的突出者」,因為我們的真實社會也是這麼運作著。但、這個世界是由平庸之人構成的世界,不是到處都是白領階層的世界,這也是互聯網的去中心化特質初期這麼吸引人的原因。於是這批無法到「知乎」 (註5)秀知識、無法憑靠顏值在各大直播平台曬身軀、卻又「能量充滿」對「舞台表現」有強烈需求的人,就這樣群聚在「快手」裡。

 

信用評分與實名消費下的金融場景

支付寶,「到位」概念影片

在2016年引發幾場道德事件的「支付寶」,在以信用評分與實名消費為基礎的「社交展演」上,更毛骨悚然的加速實現一個詭譎的金融景觀。從「到位」試圖透過移動定位服務、搭建社交場景,讓用戶既是展演者也同時作為觀眾。該功能可由開通者提供的健身、手工、維修等十餘種類目的服務構成,點擊服務者頭像,便會顯示具體服務內容、價格、以及芝麻信用分數等。(註6) 這個宛如阿拉丁神燈的功能,甚至可以自定義輸入個人化的服務,包括任何你想像得到而不違法的事項。同年11月,支付寳又推出「圈子」功能。尤其設置了「校園日記」和「白領日記」,兩個分別由女性大學生和白領發佈動態與評論的設置,其它閱覽者僅能「點讚」或「打賞」,如果用戶在「芝麻信用」中積分達到一定級別,則可留言。

當多數人正對此社交模式做道德底線的批判時,網上許多資料也顯示,那些引發爭議的露骨照片、多為殭屍帳號或虛假圖片。有數據顯示,校園女生和白領女性是「最愛發自拍的群體」,同時也是微商的集中區,多數人認為這是一場支付寶自組的宣傳活動。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場乍看低級露骨、實則具備互聯網「劇場性」的展演形式、無論是產品團隊主策還是意外,其實都有點絕妙。甚至讓人打趣地評估,他們是否直接借用《黑鏡》第三季〈Nosedive〉,作為運行策略 (註7)。當然,即便將它視為一場批判性十足的「人性寫實魔幻劇」,也無法忽視支付寶此次社交開通所帶來的:階級分裂、使用者物化、隱私資訊的強行佔有,甚至是更多誘引人性的博弈等嚴肅命題。

 

兩個對「娛樂化未來」的互相控訴

”Nosedive“, Black Mirror S3

與黑鏡〈15 Million Merits〉中試圖控訴的,被高度娛樂化的未來有著相似的場境 — 第一次進到「Msirp」的服務系統時,總能被一種由多重電子語音加疊出來的招呼語給震懾住 —「您好,歡迎光臨。」在這聲音深處,有種隱隱約約的嘰嘎聲,好像製造聲音的機器已非常衰老、破舊,一種宛如久未上潤滑劑的殘存機器,複雜聲響屢屢傳出。實際上,「Msirp」的註冊方式使用的是同名組織所虛構的、一種稱為「Socialization」的資訊編寫技術,就像一列訂貨單,用來決定使用者在這個社交網絡中的生命路徑,背叛、友誼、愛情、報復、幸運。

人們喜歡花錢買私密接觸,賓至如歸的感受,有人照顧,有人喜歡,這構成了各行各業服務包裝的重要成份。

《Msirp》的創辦人 — Foryov Service受訪時說了這麼一段話。(註8)

在用戶勾選同意書後,「Msirp」便會驅動硬體內建攝影機,對每位新註冊的顧客啟用準確的遙距匯集工作,以一組超高速電腦替用戶算定個性輪廓和全部癖性、經過各種精密的行為「診斷」,最後編寫出一段「Life.soci」。.soci 即為「Socialization」的附檔名,表示一段完整的社會化過程,一本扎實的生命手冊。Msirp 同名藝術團隊表示,虛構此系統的概念源自對 Facebook等主流社交平台與現實身份高度黏合的反諷。「Msirp」可免除(多數)孩子於社群網路中、生命路徑率先由父母決定的常態,不過如果您的孩子選擇由「Msirp」的母胎數據中「出世」可就不一定了。此時系統會提供你一則專案列表,你無需對訂貨內容羞於啟齒,「Msirp」會永遠保密:「 當每個生命都處在強大的服務企業關注下,真實事件和高度資訊調控事件之間也就不容易察覺差別。」這項服務在一開頭就說了,「『Msirp』的系統中出世的人們不再能夠自發地出生或死亡,因為一切都是電腦運行代數計算中的一個短序列而已。」 —而你已簽署了這項協議。

個人信用評分,「芝麻信用」

作為「Msirp」的對手,「Personetics」(註9) 描述的環境不是一個現成、固定、凍結的世界,它是一個以「時間」為邊界的平台。在「Personetics」裡,全都只有倚靠時間所分割的群組,更是一種技術系統已幾乎領先於其他社會系統的社群環境。我們普遍認知、人類所存在的空間被稱作三維,而「時間」則是第四個維度,每個人在不同的情況下對時間進程會有不同的感覺。即便我們透過物質科技的發展,從汽車到飛機、縮短了到達世界各地的時間,我們依然無法隨心所欲的去到任何一個時間座標。因此,「Personetics」逼視用戶得重新程式化他們的皮表。在這裡,疆界的設定不是種族、不是實體國家政權與其相對影響力、不是地域空間的分別,而是一種具備速度理解的自覺,一種「時間」作為邊線的可控性。換句話說,內部的「時間落差」能決定如何詮釋群組中的存有敘述。

這個平台倚賴的運算技術將註冊者以「時間認同」進行物理常數的分類,包括:國際單位制中的時間理解(稱為「機械計制」的認同)、「光」在真空中的速度詮釋(或稱之「光速認同」)、速率的上限值(可視為「時間逆流」認同),等項目。這些對於「時間落差」的選擇便成了內部社會群落的獨有疆界。舉一個顯著例子,在「Personetics」中持有「時間逆流」的社會認同,能以訊息身份本體變慢的機制、將已成為「死物」的過期資訊物變回某時段以前的狀態。選用這類系統的用戶,可依憑「Personetics」內部算式,傳遞訊息給「過去的人」。正如「Personetics」創辦人所說「在現實的每分鐘是相對於電腦世界中的一整個時」,畢竟—「時間」在這個世界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一個社交場域中的人格材料展演工

「Kryptotransla」.App內容截取;image courtesy of xxxxx413

《Kryptotransla》為一由台灣藝術家—施懿珊 (網名:xxxxx413)所虛構的網路身份生產器。平台是由希臘文隐藏(κρυπτός)和英文「Translate」複合而成,其內容的核心結構是將「二維資訊走入動態屏幕過程」具象化的一組網絡機械。「Kryptotransla」系統能將參與者所提供的資訊物,包括頭像、聲頻、或難以解構的社群行為,依照(用戶)數位質變需求打印成身體元件。與多數網傳直播謠言中藏納的「非法性」不同,「Kryptotransla」(.app)的用戶從來不碰違反各國律法的事,他們熱衷的是一種去除社會身份的經濟實驗、販賣的是看臉時代操作外的知識與文化運作,由這些用戶所串接的「網路市場」則被稱為「隱蔽走廊」。廊道中沒有管理者,不在乎頻道重疊或媒體市場的瓜分效應。

這種多重屏幕的受眾想像,即是在相同空間中同一用戶可能接受不同頻道的閱覽關係而設定。「隱蔽走廊」就像全球娛樂節目的鏡像,你能見到一批穿戴紙模頭套進行美食評論的無名者、或是頂著難以辨識的複合元素、紀錄昆蟲生態,主持人澄清這不是科幻片,並告訴你—他正在資訊化成一隻紙巢蜂(Polistes fuscatus)。更有《反真相》這樣的新聞頻道,播報者每週化身為不同裝扮的遊標(Cursor)、坐在各大新聞頁面中像睡前童話那樣親暱的告訴你:

這世界其實沒有真相。

儘管人類是一種善於辨認臉孔的動物,但還是有大約2%的人具有某種缺陷。「隱蔽走廊」上的人不是瘋子,他們僅是一群熱衷去除社會身份、一群嘗試販賣顏值操作外文化運作的新xx形態經濟勞動者。

Footnote
註1. 被譽為「中國移動直播元年」的 2016,據不完全統計,由中國所提供網際網路直播平臺服務的企業超過近200家。截至2016年6月份,網路直播使用者規模達到3.25億,佔網民總體的45.8%。
註2. 據Credit Suisse估計,2016年中國直播市場的總量超過了250億元。這種開發體量誘引了網絡文化素養的崩壞,激促了部份網民「文盲化」的狀態。
註3. 依照不同直播平台,有相對應的消費替代物。常見的虛擬禮物有:快艇、跑車、花束,等。
註4. 可參考「知乎」,《殘酷底層物語:一個視頻軟件中的中國農村》,賴火旺整理(2018/11/1擷取)。
註5. 同上,「知乎」是一個創立自2011年的中國社會化問答網站,產品形態模仿美國類似網站「Quora」。
註6. 芝麻信用,是螞蟻金服旗下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推出的「個人信用評分」。依據方方面面的信息,運用大數據及雲計算技術,客觀呈現個人的信用狀況。
註7. 同上,《黑鏡》第三季〈Nosedive〉播出前正逢螞蟻金服推出芝麻信用,故劇中出現的個人評分機制常被認為是在諷刺該支付工具。
註8. 「Msirp」起自 2015年,為本文作者賴火旺與未具名藝術家所共同組織之團隊,Foryov Service為其一主創之化名。「Msirp」以(互聯網)社群滲透技術為主要觀察方向,並參與開發網路社會學實驗用社交工具。相關文本可參閱:資訊失速的時代(六)——,一個高度資訊調控的網路社群《Msirp》(2018/11/1擷取)。
註9. 相關文本可參閱:資訊失速的時代(七)——,以「時間」為邊界的平台《Personetics》(2018/11/1擷取)。
See Also
《 黑鏡時代 》——人格的「 資本演繹 」。 ,賴火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