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Baking Bad: An Introduction
「絕命藝師」緒論
December 8th, 2021類型: Opinion
作者: 張又升 編輯: 張又升
本文作為作者張又升觀察四位本地藝術家一年以來在NFT(非同質化代幣)領域衝浪,撰寫成「絕命藝師」系列四篇文章的開場緒論。除了「絕命藝師」一詞靈感來自影集「絕命毒師」(Breaking Bad)以外,作者並在緒論中強調本系列的重點在於:不論是區塊鏈、加密貨幣和NFT等等新穎的概念,還是個別NFT作品的美學價值與爭議,抑或長短線的投資策略,都凝縮在一件事上:藝術家以其特有的能力,如何在新科技襲來的不景氣時代下存活(本系列獲國藝會2021年度「現象書寫─視覺藝評」專案補助)。

引言

A facebook post about the trading of artist Betty Apple's work on April Fool's Day

2021年4月1日,藝術家鄭宜蘋(藝名「Betty Apple」)在臉書貼文表示,她的行為藝術作品〈Let’s take a SHOWer CLUB〉在NFT平台Feral File上,以20顆比特幣的價格售出(Bitcoin,計價單位為「BTC」)。當天單顆比特幣價格大約是59,000美元,20顆就相當於33,040,000元,即三千三百多萬台幣。此文一出,隨即引發譁然。

周圍朋友有三種反應。第一,相信:由於不少人聽聞比特幣價格連月來飆漲,商業鉅子爭相持有,藝術家本人又附上「成交紀錄截圖」,因此不疑有他,大方恭喜藝術家。第二,不相信:由於熟知NFT交易多用以太幣(流通於以太坊[Ethereum)的加密貨幣,以「ETH」計價),而非比特幣,且求證平台經營者,對方亦表示不存在這筆交易,故對鄭宜蘋的宣稱不屑一顧。第三,半信半疑:由於知道過去四年多來,加密貨幣市場的劇烈變動造就了許多傳奇,充滿難以想像的可能性,一夕破產者和致富者皆有,因此對藝術家的宣稱有所保留。

筆者反應就屬第三種。2018年初,我將部分資產投入加密貨幣市場,金額到了年底隨即減半。本以為它們起死回生之期不遠,沒想到一片痴心等待竟是漫長的2年半,欲哭無淚已是無法形容。直到今年1月,在「錢財乃身外之物」的自我催眠下若無其事打開看盤軟體,當年投下的金額竟已翻倍,欣喜之餘也極度震驚。這是我根據個人經驗相信鄭宜蘋可能真要發大財了的理由。

A fake trading record fabricated be artist Betty Apple

除了當天就是愚人節外,我不相信的理由則是,隨著加密貨幣市場的熱絡,我開始認識一群接觸NFT(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s)的藝術家,他們有的深諳其道,有的正試圖進入其中。在他們的影響下,我(們)很快識破了鄭宜蘋的伎倆:這種發文是她循著過往的創作邏輯進行社會實驗的一部份。就此而言,我們只能鼓勵其創作的善意,接受這種老哏。

但問題是:為什麼她要拿BTC和NFT當實驗素材?為什麼她預期此文能引起反響,而事實也的確如其所料?因為加密藝術、加密貨幣,乃至區塊鏈的思維和技術,已是一股不可抵擋的流行風潮,不管我們是否加以嘲諷或嗤之以鼻,誰都躲不掉大軍壓境的勢力。幾乎不用徵引任何資料也能確定,在「VR」、「AR」和「沉浸式體驗」等名詞因氾濫而過時之際,「比特幣」和「區塊鏈」已是最新關鍵字。如果我們遲早都要認識它們,為什麼不現在就開始認識?

 

基本認識:從區塊鏈到NFT(非同質化代幣)

在說明本計畫之前,先用盡可能簡明的篇幅寫下我理解的區塊鏈。

區塊鏈的邏輯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共識記帳機制」。首先,它發生在多個節點或行動者之間;其次,單一節點或行動者獲得的訊息,必須盡可能被其他節點或行動者同時獲得;第三,哪一個節點或行動者具有率先獲得該訊息的權利,是所有節點或行動者競爭決定的結果。

直接以金融領域─特別是貨幣流通─的現象為例,設想從點A轉一筆費用至點B。我們都知道,網路傳遞資訊,首先會面臨「複製問題」,好比圖片給出去之後,還會留存在手邊;費用給出去之後,手上的數額不會真的消失,它們頂多「顯示為」消失。此外,費用和交易歸根到底只是0與1的位元訊號,本質同一。

為了讓它們足夠擬真,必須做到兩件事:第一,使對應交易活動的位元訊號全部轉化成相互不同、僅此唯一的單位,就好像現實中,人們的一言一行及其周遭的所有事件均無法重複一樣;第二,費用給予並被收受後,雙方迅速昭告天下自己完成了任務,令其他行動者見證並確認,據此,雙方對於這筆金額是否如實給受便無從辯駁或竄改,給予方不能將手邊尚存的數額再次給予其他人(亦即「重複花費」,double spending),收受方亦然。簡單來說,區塊鏈必須讓上述兩件事同時發生。

透過密碼的編寫,我們可以把本質同一的位元訊號轉化成一個個完全不重複的字串。這些字串包含大小寫英文字母和數字,並在限定的位數和規則(例如字串前三位必須是0)中進行海量的排列組合。

這樣一來,任何一筆費用的交易就像發生在真實的時空中一樣,全部都是不同的,各自都是唯一的。然而,密碼的編寫並不容易,因為每次交易之前均有無數次交易存在,為了編寫(在此毋寧說是「找出」)迥異於之前所有交易的字串,只能以電腦而非人腦來計算,這會耗費大量的能源。不只如此,找出不重複字串的過程更是全網動員,在眾多節點中,只有最快找出者才有權利記下該筆交易,其他電腦則加以驗證並承認。

Tezos blockchain explorer; source: https://tzkt.io/

在這個場域中,由於節點多元且計算過程相互競爭,所以是「去中心的」;由於每一次計算的結果和紀錄是全網周知且確證的,所以是「共識的」;由於任何一筆交易必須作為不可重複的獨一事件被記下和宣告存在,所以是一套「記帳機制」,區塊鏈作為一種「去中心的共識記帳機制」道理在此。至於區塊鏈之所以用「區塊」和「鏈」命名,又是因為上述計算結果將依照時間順序和所占容量大小被編整成一個個區塊,這些區塊再先後串連成鏈,形成一個龐大無盡的資訊系統。我們現在所說的「挖礦」,指的就是找出不重複字串的計算過程,「礦工」則是操持這些計算過程,並為之增添算力柴火的行動者,而「礦機」就是專門服務於上述計算過程的電腦及相關設備。

讓我們想像把這套邏輯和技術丟到現實中會發生什麼事。

由於共識記帳機制,我們每一個人(或節點)都可以明白另一個人的出入帳紀錄,資訊公開透明,等於每一個人均擁有其他人的存摺(注意,這並不代表可以輕易盜取對方帳戶,因為後者也是一串複雜密碼所組成的私鑰)。此外,只要以程式寫好合約,個人節點就可以向其他眾多節點放款,借貸,款項來自無數電腦中的錢包,單筆款項也可轉傳給無數錢包,而這些行為是全網驗證和承認的;同理,也可募資、發行股票、成立交易所。凡此種種,在一個金融領域中,都不需有中央銀行;即使局部活動發生問題、無法運作,也會因為去中心的特質,不會使整個體系癱瘓。

在一個不需要中央銀行的系統中,不只發行股票,發行貨幣也沒問題;甚至應該說,掌握發行貨幣的權利,才能在去中心的多節點世界掌握權力,這也是加密貨幣重要的一環。然而,加密貨幣必須緊扣它試圖解決的問題,正如法幣的發行要能滿足人民的各項需求。

不難想像,區塊鏈由於「去中心」,又要有「共識」,訊息傳遞的速度會是一大問題;另外,記帳的權利倘若不以電腦算力,而用持有的加密貨幣數量來決定,說不定也能緩解能源和環境問題。就這樣,在去中心化的世界,部分節點會因為採取不同的機制而成為不同的次級系統,它們處理訊息傳遞速度的方式也區隔了彼此。不同的加密貨幣理論上都指向解決不同問題的不同方案,端看使用者和買家了解到什麼程度、是否試圖了解;當然,僅止於在交易所套利,就另當別論了。

在傳統金融領域中,發行貨幣必須具有鑄幣權,而在區塊鏈的世界,透過精巧的智能合約編寫,這項權利已經開放給所有行動者,不存在央行加以制約。雖然如此,鑄幣類型仍有幾種。一種是同質化貨幣,舉凡在交易所買賣和特定公司發行的加密貨幣,都因為同質而可以小額分割,進一步讓許多人持有大大小小的份額,自由從事經濟活動。另一種則是非同質化的,它們不可分割,單一發行者能自行釋出許多代幣,各幣都是僅此一家別無分號。就像我們以往的認知一樣,代幣多半用來執行特定功能,不如一個龐大系統所發行的貨幣通用。然而,狹窄的適用範圍未必不好,反而更可能彰顯特殊意義,令人珍惜並希望保有─藝術品在區塊鏈世界找到了極佳的棲身之處。

現在,藝術家就可以把作品視為非同質化代幣來發行。

一個簡單的思路是:油畫家或任何視覺媒材的藝術家,將作品以高解析度掃描為圖檔,然後透過特定智能合約(或提供這項服務的平台)上傳,作為不可分割的代幣開放買家鑄造,鑄造的費用就是收藏這份作品的費用。

內容相同的非同質化代幣也可以像同質化貨幣一樣發行許多顆,成為多版次的作品;所不同的是,這些數量仍服務於代幣的特定功能,並依照合約內容(如不同的時間戳記和編碼)呈現為彼此有別的相同代幣─別忘了,區塊鏈倚賴編碼技術,部分原因正是要建構一個萬物皆能彼此區隔的現實世界。這與傳統藝術的最大差別在於:能夠大量生產(同一代幣發行許多顆),省去藝術家的工作時間,但上鏈之後,同一作品的多個版次(多顆相同代幣)之間又是可區別的,因此複數作品不只是工業時代的複製品。

 

絕命藝師:那一年我們一起生產、收藏與交易的NFT(非同質化代幣)

Tezos x Art Basel, Human + Machine, Decemver 2-4, 2021

在這次的計畫中,我將觀察四位本地藝術家在NFT領域衝浪的過程。所謂「衝浪」,包括三個方面:生產、交易和收藏。這三個方面雖然不同,卻彼此相關。

生產方面,指的是藝術家創作,並將作品以NFT形式上架到相關平台,供買家收藏(或套利)的行為。在此,藝術家並不購買他人的作品來販售,而是直接販售自己的作品。跟傳統上藝術家自售或透過藝廊體系銷售作品相比,差別只發生在NFT這種媒材、概念和相關平台所帶來的各種變化。畢竟以藝術為業,就必須帶有一定程度的商業思考,販售作品不論在什麼時代和科技之下,都是必然。

交易方面,指的是藝術家的買賣行為,購買他人的作品來販售,亦即套利。這個行為直接與藝術家的投資策略相關,卻也有助於他們換位思考,了解收藏其作品的買家平時怎麼思考,進而有助於生產和販售自身作品時更妥善地擬好定價策略,甚至進一步經營社群,與喜愛自身作品的藏家互動。在獲利問題上,我們可以比較這樣的轉手販售和個人生產作品來販售,何者更有助於藝術家的生計和創作。

收藏方面,指的是藝術家購買他人作品的純消費行為,這裡不存在套利,與生產作品也無涉,反而跟個人品味、偏好和美學鑑賞能力有關。不能否認的是,在一個消極的意義上,原本出於投資目的而購入的作品,也可能因為策略失敗和判斷有誤而被套牢,作品遂「被迫」成為藏品。此外,由於部分別具意義的作品可能隨著收藏時間拉長,在未來的轉賣過程中累積更高額的獲利,所以收藏和交易有時是一體兩面的。最後,藝術家深愛的藏品及其作者可能成為他們創作的靈感和效法的對象;在這個意義上,收藏也會影響生產。

針對生產、交易和收藏NFT的平台,本文以Tezos公鏈上的Hic et Nunc和臺灣的akaSwap為討論對象,旁論及主流(相關費用也更昂貴)的以太坊。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加密貨幣市場變化快速到有「幣圈一日,人間十年」的說法,這些平台也不遑多讓,至少可謂「NFT一季,人間三年」。由於述及藝術家上述行動時,難免會交代這些平台的歷史,這篇緒論就不先說明了。

我希望不論是區塊鏈、加密貨幣和NFT的概念或特質,還是個別NFT的美學價值與爭議,抑或長短線的投資策略,都凝縮在一件事上:藝術家如何在新科技襲來的不景氣時代下存活。

以此為宗旨,我們才談論各種現象、問題及其關聯,而非出於理論興趣,片斷或抽象地去介紹。為此,本計畫的文體將更偏向報導文學,夾敘夾議,除了描述我觀察到的藝術家行為,也會武斷地加入筆者的判斷和經歷,目的是讓觀點更豐富,使不同的立場可以對話和辯詰。

除了這篇緒論和明年的結論,正文將有四篇,分別以四個主題對應四位藝術家。必須注意,本計畫的取樣時間只有一年(2021年中期前後至2022年上半),即使計畫剛展開的此刻也已經可以預見:為了捕捉一時一地的形勢和變化,我們的文字價值將難以恆久,除非權充未來研究者的歷史文獻;也許多年後回頭看,NFT已經不存在或全面泡沫化,這也是筆者和藝術家必須勇於承受的。

廢話不多說,我們開始吧!

(本文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心藝術基金會贊助「2021年現象書寫-視覺藝評專案」)

See Also
兩界三通:緊追NFT衝浪標竿王新仁的腳步1 ,張又升
兩界三通:緊追NFT衝浪標竿王新仁的腳步2 ,張又升
變成NFT的形狀:新媒體藝術家賴宗昀的縱身一躍 ,張又升
算術迴戰:新媒體藝術家葉廷皓的NFT收藏與交易 ,張又升
到此一遊:黃大旺的NFT私創作與淡泊收藏 ,張又升
「絕命藝師」結語:「得償所願」的哲學與社會學隨想 ,張又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