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ISSUE 0 : Trial Issue: Ocular Bonds
Review on Ryota Kuwakubo’s “The Tenth Sentiment”
移動中的微型城市:關於桑久保亮太的〈十度感傷〉
November 6th, 2011類型: Image
作者: 王聖閎 編輯: 鄭文琦
出處: 2011台北數位藝術節:越域
桑久保亮太的〈十度感傷〉是一件僅僅透過簡單的運作機制與裝置原理,便能帶來豐富觀看經驗的有趣作品;它只需要一個黑暗的房間、LED光源、改造過的玩具火車,以及隨處可見的日常物件,便可創造出沉浸式的影像世界,並且於經驗作品的同時,令觀者來回切換關注的焦點,進而反思其感知模式。
桑久保亮太, 十度感傷 (2011 Digital Art Festival; Taipei)

桑久保亮太(Ryota Kuwakubo)的〈十度感傷〉是一件僅僅透過簡單的運作機制與裝置原理,便能帶來豐富觀看經驗的有趣作品;它只需要一個黑暗的房間、LED光源、改造過的玩具火車,以及隨處可見的日常物件,便可創造出沉浸式的影像世界,並且於經驗作品的同時,令觀者來回切換關注的焦點,進而反思其感知模式。

當觀者走進裝置房間,將會看到一個LED光源裝設在一台改造過的小型玩具火車上。火車沿著路線經過特殊安排的軌道緩慢前進。周邊圍繞著各種尋常物件,例如那些充斥在一般大型賣場中的日用商品,或者模型店裡可以找到的任何微型擬仿物。這些物件的位置、大小、造型皆由藝術家仔細挑選、設計過,精巧地布置在四周,以致通過LED光源而呈顯在房間牆壁、天花板及地板上的影子,看起來開始像是某些似曾相識的風景:例如曬衣夾令人聯想到高壓電塔、漏斗有如淨水塔、紙簍彷若天然氣儲存槽、彈簧圈變成隧道、盒子看似高樓大廈⋯諸如此類。它們就像許多不斷游離在城市邊陲與鄉鎮交界,卻又不斷被人們拋甩至記憶之外的尋常景致—特別是那些總在通勤過程之中褪變為灰白色階的日常畫面。但在〈十度感傷〉這樣單純而樸素的投影效果裡,牆上的影子卻顯得比真實風景更為輕盈或稀薄,因此,觀者重返的是一個藉由物件操玩及感知切換,讓想像力與知性自由交會的類童年遊戲經驗。

起程,玩具火車會以平滑而緩慢的速度前進,讓觀者的個人經驗與物件投影之間產生種種或私密或任意的連結。影子串接成具敘事性的動態影像,如虛擬實境或動畫一般穿過平原、荒蕪的遊樂設施或高聳的建築體,令人覺得彷彿就置身火車頭上。觀者於是獲得一個具有沉浸性的想像身體,而火車即是觀者的阿凡達(avatar)。回程,火車開始以五倍的速度在軌道上移動,於是牆上的影子也開始以五倍速不斷向後倒退、流逝,令風景在視線消失的遠方凝結成某種特殊的感性經驗晶體。另一方面,如高鐵一般奔馳的動態影像開始撕扯著原先那個「投射於LED光源前方的觀者身體」—那不單純是脫離常人行走速度極限的機具式移動,其速度甚至快到令觀者被拋回原有的肉身(flesh),進而意識到整個裝置的運作機制,以及觀者自身駐足在這房間之中的觀察者位置。

換言之,在此藝術家起碼給予了兩種觀看模式:妳/你可以僅僅關注於牆上的投影世界,如同在電影院中雙眼緊緊盯著螢幕一般,而將地上的日常物件與火車機具視為一個完整的影像放映系統。或者,妳/你也可以只將觀察重點聚焦在整個裝置現場與這些物件的擺放狀態,而將它認知為一個精心設計的小型迴路裝置(gadgets)。在前者的經驗中,暗示一個意識、感知及欲念都重新配置的機具化視野,意即一個非人化的觀看,或者一種必然與影像媒介特性相互交融的觀看。這種經驗召喚的是既有肉身的去體現化(disembodiment)想像,並嘗試以機具或影像媒介所建構的「再現的身體」(represented body)替換之。但在後者,則純然是回歸我們作為觀察者既有的身體位置;或說那是在抗拒「影像的沉浸性誘惑」的情況下,以更為抽離的觀看態度嘗試對裝置的整體有所把握,並且進一步考察作為肉身主體之當下,滲入感知範圍內的諸多細節變化。

OK Go, This Too Shall Pass

有趣的是,藝術家顯然不是要觀者在這兩種模式之間做抉擇,實際上也太不可能。相反地,在整個觀看過程之中,觀者會不斷在這兩者之間來回跳躍,甚至在切換其中一種觀看模式的同時,反思在另一種模式下的經驗內容。這也是桑久保亮太為我們拉出的特殊議題面向:表面上來看,這件作品的創作脈絡,當然可以單純歸納為「對日常物件的非常規化使用(unconventional usage)」,進而指出它如何揭露各種岔離出日常生活軌道的「超常」面向。但指出這點還不能說明〈十度感傷〉的特別之處,特別是它與那些運用日常物件之互動作為噱頭的廣告短片、MV之間的差異(例如美國搖滾樂團OK GO為其專輯〈Of the Blue Colour of the Sky〉所拍攝,精密計算日常物件之間的骨牌效應的MV)。

換言之,〈十度感傷〉涉及的不只是關於日常物件的奇思狂想,更不能單純化約為一種奇觀化體驗的塑造過程。雖然,這件作品確實帶領我們回到那個介於著迷與沉醉之間的戲耍式(ludic)鑑賞裡,回到一個僅僅關注於感知模式,以及感知對象之形式變化的凝視裡。但觀者在這裡觸及的並不只是無關乎利害的美感經驗。

不妨說,桑久保亮太在沒有任何數位技術支援的條件下,便以全然低階科技(low-tech)的方式觸及到藝術與科技交會的核心議題之一:混雜在當代媒介環境中的中介化身體。這件作品不只要求我們反身地對感知模式與身體位置進行考察,它還從「類比」的反向角度指出,影像生產機具、介面如何影響當代經驗對於「科技感」的界定:動態的(虛擬)影像固然讓觀者得以離開「作為肉身存有的他/她」,逃離那個被固著在世界中的原始位置。影像所構築的世界充分回應了人類最深層的慾望—超越身體、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轉換身分與自我、粉碎肉身並向外(上)飛行,透過媒介獲得更為多元分歧的在場,以擴張既有的意識領域。但這種屬於「超人」層次的後人類狀態,或許並不能直接等於藝術的未來全貌。至少在〈十度感傷〉的脈絡裡,感知模式的來回擺盪,或說在「有限」與「不朽」之間的擺盪其實提醒著我們:任何去體現化的經驗最終仍會導回肉身主體的位置肯認,並再次鞏固感知與身體之間不可分割的深邃關係。要言之,任何抹除肉身存有的影像世界,終究只是藉著自由想像將我們加以豢養的暫時性幻夢。因為我們越是仰賴機具介面所帶來的超越性動力,機具介面就越是向我們清楚揭露,我們之為我們的脆弱性。

See Also
2011台北數位藝術節 ,越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