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NML Residency & Nusantara Archive Project #7: Exploring the Contemporaneity of Taman Siswa
(見面會24) 群島資料庫7:印尼「學生樂園」的當代啟示
February 14th, 2018類型: Event

1922年在印尼日惹成立的Taman Siswa(學生樂園),是一個有別於西方殖民教育的學校,以 「Among」(爪哇語「教育」)為方法,培養學生掌握身體和靈魂的自由、和諧和規律。學生樂園除了教授一般語言、科學、經濟等科目以外,也注重爪哇傳統音樂和藝術教學。學生樂園不以追求知識和啟蒙為終極目標,而同時強調感受、思考和體驗,並以發展民族主義、個性和文化為根基。學生樂園創辦人Ki Hadjar Dewantara出身王室,曾是激進的獨立運動領袖。他被流放到荷蘭後開始關注教育,並受到蒙特梭利和泰戈爾的啟發,返國後建立學生樂園。在這個提倡像家人一樣共處的自發(而非強迫的)學習模式中,他結合東西方系統,自創出獨立於殖民系統的替代教育體制,使學生樂園聚集了多位傑出藝術家和民族主義者。同時,學生樂園也是印尼第一所給予女性同等教育權利的學校。然而,1950至60年代的學生樂園在「傳統教育」和「國家教育」之間辯論拉扯。具有強烈反殖和民族主義精神的替代教育系統「學生樂園」,要如何在後殖民社會的現代教育體制中,維持其獨特性?當代印尼日惹的替代文化和藝術空間眾多,或多或少都因不滿國家教育體制而另尋獨立自主的空間。Kunci文化研究中心在2016年建立「不當教育學校」(School of Improper Education,印尼語原名為Sekolah Salah Didik,直譯為「錯誤教育學校」),以共同學習「如何學習」這回事。學校的學習方法便以「學生樂園」為鑑,實驗後殖民替代教育的可能。

 


講者 | SPEAKER

蘇穎欣,1988年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文學博士,亞際書院(新馬)助理,吉隆坡獨立空間「亞答屋84號圖書館」和青年知識團體「業餘者」共同創辦人。主要關注文學與文化理論、亞洲歷史、思想和文學,特別是新馬兩地的知識生產。2018年1月至2月在《數位荒原》駐站暨群島資料庫計劃下,駐站印尼日惹Kunci文化研究中心。

 

主持人

許芳慈,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科學所亞洲文化研究博士候選人, 研究興趣為冷戰美學的現代性視覺考研,以及記憶政治之於動態影像的關聯性。

 

《數位荒原》駐站暨群島資料庫計劃(第一年):http://www.facebook.com/NusantaraArchive/
主辦單位:數位荒原(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
協辦單位:在地實驗、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觀察團成員:陳湘汶、侯昱寬、賴英泰(本計劃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

INFO
主講 蘇穎欣/ 許芳慈
活動時間 2018年 03月 09日 19:30-21:30
地點在地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