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NML Residency & Nusantara Archive Project #6: The Mechanism of “Jiwa”: Jakarta Biennale
(見面會23) 群島資料庫6:精神的機制─雅加達雙年展
February 13th, 2018類型: Event

作為一個在印尼首都雅加達雙年展進駐的藝術行政,首要面臨的問題並非工作內容是否能勝任,也並非英文能力是否為首要困境,而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與語言之間,確認彼此的需求與理解程度。除此之外,不同於藝術家的駐村形式是針對自己個人的創作,藝術行政的位置等同於展覽助理的實習角色,要如何在融入展覽規畫及文化差異的過渡之際,將自己視為策展團隊的一部份並協助照顧藝術家,對於身心適應環境的能力是一項極大的挑戰。這樣的心情也呼應了2017年雅加達雙年展的主題「JIWA」—譯為靈魂或精神—(展題)並非單指鬼魂之意,而是個人內心的思想矛盾與成長,可能會受到外部的影響,例如身體感受、歷史政治、社會規範或其他環境因素。

雅加達雙年展相較於其他印尼城市如日惹、萬隆或望加錫的資源、規模與策展結構都不同,甚至被視為相對優渥。策展團隊如何在前期製作過程中,不仰賴政府資金而向外尋找更支持的方案,在展覽中又可以與政府的博物館合作,同時透過作品批判印尼的策展機制?是一種視藝術為對抗社會機制的精神性。除此之外,雙年展也吸引許多國際媒體與策展人主動參與、報導;在這個印尼熱浪或熱帶藝術的潮流之下,我想趁這次見面會談談身為一個來自台灣的藝術行政,如何透過雅加達雙年展思考台灣藝術與印尼藝術的交織。(*本駐村計劃為竹圍工作室國際藝術進駐交換計劃徵件 PART III「雅加達雙年展」)

 


講者介紹

陳沛妤,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影像美學組,畢業論文探討數位藝術與表演藝術的結合,成為當代數位藝術與劇場表演的全新語彙。兩度獲得台北數位藝術節數位藝術評論獎,曾任《藝術觀點》與「台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交流平台」(現「台灣數位藝術」)執行主編。關注影像藝術、電影藝術、跨文化藝術、數位藝術、動植物藝術、靈魂與自然等主題。曾於澳洲打工度假二年,期間參訪各畫廊、美術館與工作室並訪問多位國際藝術家,對國際文化交流有濃厚興趣。文章主要發表於《藝術家》雜誌與「台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交流平台」。

 


《數位荒原》駐站暨群島資料庫計劃(第一年)http://www.facebook.com/NusantaraArchive/
主辦單位:數位荒原(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
協辦單位:在地實驗、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觀察團成員:陳湘汶、侯昱寬、賴英泰(本計劃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

INFO
主講 陳沛妤
活動時間 2018年 03月 02日 19:30-21:30
地點在地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