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Live in OCAC: Who is TransBorderer? Lee Kuei-pi on “TransBorder” Project
傳送門計劃:在跨越邊界以後—李奎壁的〈TransBorder〉計劃
July 6th, 2021類型: Event

根據我在印度等地旅行的經驗,我發現,沒有一個精確的名詞能夠指這些跨越邊境、正在移動的人,因此我創造了一個新的單字「TransBorderer」。在〈TransBorder計劃〉中,李奎壁為無國籍者虛構了一種資本主義式的跨國服務方案,但這些參與者都不具有可辨識的國籍身份,他們可能是敘利亞內戰的難民、自緬甸逃往孟加拉的興羅亞人、冒死穿越撒哈拉沙漠與地中海前往歐洲的厄利垂亞人,當然也可能是在台灣的無國籍西藏人。(摘自《藝術認證》)

繼年初的東港見面會與麻荖漏家屋見面會後,「群島資料庫」將於2021年7月14日舉辦「『傳送門』計劃:疫病、原鄉、移工、全球南方」的最新見面會。與此同時,臺灣在歷經武漢肺炎疫情爆發一年之後,因為社區感染而進入全國三級警戒正好滿兩個月,許多藝文團體的活動不是被迫取消,就是改成以線上見面會的形式延續。然而,這些從實體轉為線上的活動不只是關於我們在面對蔓延全球的疫情時是如何的措手不及,更是提醒我們穿越邊界的障礙無所不在,要如何在疫情、難民、流亡或無國籍者成為常態的年代裡談論邊界?

 

關於講者:

李奎壁,1991年生於台南,2017年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現生活在台北。她的作品關注於跨國移動與勞動經驗,透過改造勞動過程中所產生的物件與介入勞動的過程,轉變商品原所屬的內涵,提出她對於今日物質世界的批判觀點。善於運用來自於勞動現場的物件,透過仿造、再製與重新編撰,讓觀眾在作品展示現場落入精心策畫的陷阱當中,成為一名演員,與被展示的對象。同時,透過隱藏在物件中的歷史線索,她試圖將對於生產系統的關心擴延到族群的身分認同上。 

鄭文琦,《數位荒原》線上期刊創辦人與「群島資料庫」計劃發起人,曾任《典藏今藝術》、《ARTOUCH》雜誌特約作者。另一身份為占星研究者與神秘學愛好者。

 


贊助: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主辦:群島資料庫(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
協力: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技術協調:陳嘉壬
策劃:鄭文琦
觀察員:羅仕東、Posak Jodian

INFO
主講 李奎壁/ 鄭文琦
活動時間 2021年 07月 14日 20:00
地點https://youtu.be/fU2Q9Rhs5Q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