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Filter By art-production , 總計60篇
FILTER BY
當代藝術的生產、載體以展覽為常見形式。藝術觀眾在今天不但要解讀作品的意義,還得進入「展覽」甚至「展場」之外的多重文本關係。但在這些意義生產的交錯軌跡裡,從前置研究到後端的知識循環過程中,「策展」究竟扮演何種文化的媒介?為了探究這些問題,2015年11月台北當代藝術中心特別規劃了四個週末的「展覽製作的七組關係」講座,邀來七組不同身份的跨國藝術工作者,勾勒幾重透視展覽製作的視角,試圖由「策展文法、媒體...
謝謝台北當代藝術中心(TCAC)邀請我參與第四種關係「後製與循環」(Post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在開始之前,我先簡短介紹一下我自己。前面的董冰峰提到的出版對於觀眾,包括藝術和普通大眾的影響力,那確實對我影響良多,甚至讓我的人生有所轉變。我主修「電影與攝影」,最初對藝術沒什麼涉獵。我先接觸電影製作及電影理論。畢業後有一年的時間頗為失落,不知道該如何延續下去、什麼工...
近期在國際間掀起了不少關於動態影像與檔案的討論,例如今年亞洲文獻資料庫(Asia Art Archive)和MOMA合作舉辦一場名為「檔案衝動:收集與保存動態影像在亞洲」的研討會。   可見的與可書寫的 在研討會的介紹裡,指出了一個廣泛的事實;從1950年代開始,在亞洲有著活躍的實驗電影、動畫與錄像藝術的生產,在缺乏檔案機構進行作品的修復與傳播的狀況下,許多作品無法被保存,更別說開放資源...
藝術家史戴爾在她的文集《猥瑣的螢幕》(The Wretched of the Screen)中以美學上影像的「再現」危機,數位影像和社群媒體的文化現象來切入政治上「再現」—也就是「代議」的危機。   後再現,反再現 史戴爾從自己的背景,記錄片論述中核心的「拍」與「被拍」,「再現」與「被再現」,詮釋權和權力關係的討論出發,引入思辨唯實論、物的能動性的觀點,跳脫此現代主義二元的權力關係。更引...
一場新書發表會 一個初夏的午後,我走出大橋頭地鐵站,沿著涼州街前往「台北當代藝術中心」(Taipei Contemporary Art Center;TCAC)參加《臺北當代藝術策展20年》的新書發表會。經過一處廟口前,樹蔭濃密的榕樹下都是「佛跳牆」、「黑白切」、「米粉湯」等台式小吃的招牌,座上的人們喝著啤酒,天南地北無所不談。此情此景不免讓人感受到老台北的庶民情調;是的,TCAC新址正是在台北城...
「在地」來自時代,「實驗」則來自否定 2015年適逢「在地實驗」(Etat)20週年,幾個月以來,順勢兜起對週年事件的規劃數度在討論中翻盤:無論是事件型式、過往要事揀選,或者「在地實驗」新舊參與者共議的模組,至今仍持續變異、一再擴增。這段看似反覆「歸零」的討論事實上並非徒勞,反而,它是一段回望「在地實驗」軌跡的必經旅途,也是任何試圖啟動「在地實驗」的必要功夫—創作必要之創作。 因應週年事件,如何再...
穿(景):亞洲身體的再生產 鄭文琦 王聖智 (translator)
Art Production
April 19th, 2014
「Project Glocal亞洲城市串流」是菲律賓策展人達鴦.雅洛拉(Dayang Yraola)與《數位荒原》在2014年初共同策劃的一項社會實驗。內容是邀請來自菲律賓、馬來西亞與印尼的三位藝術家在台北進駐一個月,並與本地的三位藝術家搭檔創作。在進駐結束之前,三組人將分別生產出三組現場表演,其類型涵蓋了聲音、行為表演(performance)以及媒體藝術。 在考慮到這種以一對一的交往為基礎而共...
公眾利益至上的法規審查及媒體管制,讓人們過去談起新加坡的當代藝術時,總是很難與蓬勃發展的非主流藝術空間聯想在一起。但如今情況似乎有些轉變了,特別是在2012年新聞、通訊與藝術部(MICA)提出以當地社區為主的「藝術與文化策略報告」(註1) 之後,主管藝術發展的國家藝術理事會(NAC)從MCI(原MICA)移出,歸入新成立的文化社區與青年部(MICC)轄下,某種藉由文化凝聚更緊密的區域認同意識遂成了...
成立於雅加達的視覺藝術團體Ruangrupa,在2011年新加坡雙年展「開放日」(Open House)提岀一件名為《新加坡故事》(Singapura Fiction)的創作計劃。這個團體的成員先是向他們在新加坡遇到的人們,蒐集各種真實或編造的私人故事,並運用購自跳蚤市場與二手商店的新、舊現成物來說岀這些由不同經歷、事件、空間、歷史組合而成的集體歷程;最後也融合了Ruangrupa與當地友人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