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總計552篇
FILTER BY
Translation
September 20th, 2016
在這樣一個起源重疊又現實交軌的世界,我們如何認定某事物是原創的?事實上,許久以來我們一直清楚認定認同的定義,因為一個文化的產物來自演進和協調,其中必定伴隨某種層次的文化互動。雖然近年來有一個比較強烈的認知,認為一切人事物的起源是由各地區文化所組成,但同時也有回顧歷史的傾向,想追溯文化的融合與相遇是如何發生的。希望再次回溯歷史軌跡,並不見得就表示我們努力要把過去浪漫化,而是背離了想更了解現在的渴望,...
今年7月9、10日連續兩天,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於台北當代藝術中心舉辦「CO-TEMPORARY:台灣-東南亞藝文交流暨論壇」,計劃涵蓋5到9月一系列工作站成員與東南亞空間的交流,特別聚焦的兩天論壇可說是打開-當代從2011年開始接觸泰國當代藝術社群,於持續累積的東南亞人際網絡之後,再度集結相關藝術家、空間代表與本地從事東南亞藝術交流的夥伴同台對話的最新實踐: …「CO-TEMPORARY:台灣-...
最細微的、毫不相干的碎片: 歷史的反面、廢墟的創造者, 在你的廢墟之外,你已創造。 精神的劇場: 物體正對著同一律 嚴厲地拷問。 ─Octavio Paz,〈物體與幽靈〉   如果說美術館空間被歷史時間所宰制,這同時意味著歷史也篩選掉了許多事件被移置忽視。分類與篩選所塑造出「發現」的空間實體,或者說在藝術史中「拾得物」(found object)作為美術物件的出現,本來就是在歷史時間...
1990年代歐陸頗為知名的荷蘭劇場導演楊.利策馬(Jan Ritsema,1945b)視劇場為集結演員與觀眾共同思考的場域。他從50歲開始跳舞,並自1995年在比利時編舞家姬爾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創立的舞蹈學校、著名的表演藝術研究與訓練工作室(Performing Arts Research and Training Studios,簡稱P.A.R.T.S....
在近年來國內外藝術圈對知識密集、創新密集的後福特主義生產大環境,對非物質性勞動的諸多出版和廣泛討論,以及直接針對文化藝術工作勞動的各式「抗爭性」生產後,本文試將藝文勞動與間歇性短期僱傭的日趨普遍及「游動性」(precarity)(註1) 生活做連結,並試圖尋找藝術家在其中的位置以及他與大環境新工作(即生活)型態之間的可能新關係。   自我實現的幻覺 在符號資本主義加後福特主義的當下,「新...
Isabell Lorey選譯—治理術與自我遊動化 戚育瑄 (翻譯)林書全 (校訂)
Translation
August 27th, 2016
(原標題為:Governmentality and Self-Precarization On the Normalization of Cultural Producers。中文副標為:論文化生產者的返常 (註1)) 在某些組織機構內博取一份長期飯票、固定的為某個機關團體效力,並不在一些文化生產者 (註2) 的考慮之中,我們最多只會待個幾年之後便想要有所改變。這樣的想法不就是源於不讓自己被迫從事...
非物質實踐與收入的矛盾 去年初,藝評人瓊斯(Susan Jones)於《衛報》(The Guardian)發表〈藝術家的低收入與地位是國際問題〉(Artists’ Low Income and Status Are International Issues)一文,談及即便在有完善收費制度的國家,藝術家的低工資仍是無解的問題,如研究組織「Paying Artists」在2014年的數據所示,多數當代...
「CO-TEMPORARY:台灣—東南亞藝文交流暨論壇」圓桌討論2 許芳慈黃漢沖符芳俊劉威延Theodora AgniAnang SaptotoDara Kong鄭文琦OCAC
Art Production
August 13th, 2016
羅仕東:我先簡單地講一下為何這個交流計劃命名為「Co-Temporary」。它其實是我先前為打開-當代製作的設計,我們的名字是Open Contemporary Art Center,有一次我把它打錯了,印出來後大家都在笑,問Cotemporary是什麼意思。但在構思這個計劃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這個字就突然冒出來,好像它可以編出一些意義。另一方面,它也是說像這樣的錯誤,或者剛剛的某些簡報,也可以看...
「CO-TEMPORARY:台灣—東南亞藝文交流暨論壇」圓桌討論1 許芳慈Theodora AgniAnang Saptoto高森信男鄭美雅黃漢沖符芳俊劉威延Dara Kong鄭文琦OCAC
Art Production
August 13th, 2016
許家維:剛剛大家聽完幾位今天幾位講者的介紹有沒有問題,我們可以從這裏開始討論。大家可以一邊想想,我自己一邊問一個問題。因為今天剛好是兩場印尼和一場柬埔寨的空間代表,之前就一直很好奇,但不知道根本原因,印尼給我的感覺是有很多獨立的藝術空間,很有DIY精神,很多藝術家自己組織,就像一種遍地開花的現象。但是柬埔寨,例如在金邊,Sa Sa Art Projects可能是唯一一個持續有活動再進行的空間。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