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總計552篇
FILTER BY
20世紀初的京都帝大學生如何看見台灣? 或許可以從日治時期最熱衷台灣研究的日本人—森丑之助(Mori Ushinosuke, 1877-1926)(註1) 談起。森氏出身京都,但自幼嚮往浪跡天涯,畢業自長崎商業學校,未曾就讀或任職於京都大學。1895年後從軍來台,先後任職於台灣總督府殖產局附屬博物館、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總督府「藩務本署」調查課等機構及單位。身體瘦弱的他走遍了台灣全島...
張恩滿蝸牛系列之探究:爬行痕跡中的階級品味 張恩滿 Tsai Mu-jung (translator)Hoo Fan Chon (proofreader)
Art Production
March 10th, 2019
我從2009年至2013年間,共進行六次以「蝸牛」為主題的發表,這系列是以料理為起點,圍繞著品嚐、滋味、趣味這些字眼去延伸。這些詞的英文皆為「taste」這個單字,「taste」作為「品味」的意味更為深沈。品味是不同群體的生活方式基礎,食物的選用有其階級意識與象徵資本,隨著蝸牛爬行遺留分泌黏液的痕跡,似乎有些字詞在社會學家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2002)的理論...
鄭文琦:《群島資料庫》總是邀請來自不同國家的不同藝術家。你來過台灣四次,但我們以前沒有訪問過你。《Kanta Portraits: Taiwan》計劃可以引發出許多問題,假如我們想要從現有基礎深入下一階段。一方面台灣原住民的影像—不論是流行或學院領域—都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當最早日本人類學家如鳥居龍藏透過箱型攝影機,將攝影術應用在他們的研究對象上時。另一方面還是可以看到許多大眾文化的原住民影像,例...
林心如:你的早期作品通常圍繞著單一的元素(光、聲音等等),之後通過某種持續關注物質性的文化人類學取徑而朝向多媒材裝置發展。請你談談這樣的藝術演進歷程,你將如何闡釋你的藝術概念和通過這些裝置呈現的人類學取徑之間的關係? 丁昶文:視覺藝術脫離不了光的運作,公元前伊比鳩魯學派提出光子的概念,其所代表的前現代神祕性的理論,某種程度仍舊吸引著我;如我們試著想像ㄧ道永恆之迴光,由迷霧的時間深處穿出並折返至現代...
《聯覺共振》:故障美學的頑強抵抗 胡子哥 陳琳琳 (翻譯)鄭文琦 (審稿)
Sound Scene
January 16th, 2019
在幽暗的展場外,兩名少女正在用拍立得拍攝畢業紀念照,另一邊幾個Cosplay玩家在水泥階上擺拍。11月中旬台中一個多雲和煦的午後,我是唯一造訪數位方舟的訪客。數位方舟位於國立台灣美術館的內部庭院,隱身地下一樓的狹長建築空間內。我進入大門,走向第一個作品。貼心的工作人員引導我把鞋子放入列在幽暗展場裡的梯狀木架下,並放好背包,取出袋裡的鑰匙和尖銳物品。「作品沒有聲音,你還想體驗看看嗎?它壞了,無法正常...
三、我們聽到了電流、數位碼,還有自己的「耳朵」 ...
音樂主體不再像過去那樣決定音樂,現在是音樂決定主體。(註1) —Wim Mertens 一、音符美學到聲響美 傳統音樂美學長期支配著我們音樂性的想像,音樂它具備自身特殊的基礎媒介,並存在於「音符」結構中。英國音樂學者Deryck Cook試圖以語言轉換所有「音程」的情感表達,換言之,「音樂作為語言」的長期支配著音樂美學觀。(註2) 然而,以音符為中心的美學分析已經在新音樂 (註3) 的發展下漸漸...
按下一個按鈕就有回應的作品,並不會吸引我。我不太在乎那種擁有固定指令的個體,不論是一個物種或一個物件。對我而言,作品必須是一個生物與非生物相互依存的系統。 ─皮耶.雨格(Pierre Huyghe)(註1) 今年國立台灣美術館「科技融藝」項目之一《社群織衍計劃3sth.net》,即是有意在揭露網絡社群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此(生物與非生物相互依存的系統)提出反思。由蘇紳源、吳迺菲、張顥馨、陳珈汝...
Judha Su選譯:敬啟者(或可能有關者) Judha Su鄭文琦 (翻譯)
Art Production
December 20th, 2018
想像自己寫信給一名素未謀面對象的尷尬時刻:我們不知道自己正在跟誰說話,我們承受著揣想與緊張不安的開場白,希望這場溝通得以成功。在這樣一種高度形式與疏離的態勢裡,通常是以「致可能有關者」(英文:To Whom It May Concern)(註1) 展開我們的應對交涉,以實現非自發性的溝通,這點既矛盾也不矛盾;它表示我們還不認識即將要聆聽我們說話的對象。這種措辭呼應著許多和我所棲身的藝術背景之批判性...